《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半生緣》是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以筆名為梁京發表,也被多次翻拍電影和電視劇。此書剛剛發表時原名定為《十八春》。名為《十八春》是因為該書中的第十八章,原定為庸俗無奇的大團圓結局,書中人物為建設國家奔赴東北。曾在《亦報》上連載,直到張愛玲居美期間對元書情節不滿意而進行了,大量的刪改和重寫。將涉及政治敏感話題刪掉,所以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說,張愛玲也是為了去迎合時政才將原本主題為態度積極和奉獻社會的《十八春》改寫成一部經典的愛情悲劇。止庵曾說“張愛玲受到通俗小說的影響很大,但《半生緣》卻把通俗小說昇華到了高雅深沉的程序。”

《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舉手投足冷豔佳人,卻落得人人棄。民國時期,才人輩出。四大才女“碧紅梅玲”中的玲就是張愛玲,由此可見張愛玲的小說不僅在現世影響很大,在當時也是叱吒風雲。一個人的作品也反映著他的生平經歷與心靈的感悟。比如冰心自小出自名門,受盡寵愛,她的作品都是母愛、童真與自然。作家臧克家生活在農村土地之上,他的作品都在探討著土地與農民的命運。所以梅娘曾說:張愛玲的悲劇在於沒有愛心。梅娘說的直中要點。張愛玲沒有滿足母親要見她得最後一面,而是以錢去結束了母女關係;張愛玲死時將財產全部留給不熟悉的宋淇夫婦,卻對弟弟張子靜一毛不拔,60多歲的張子靜在攢錢想著如何去鄉下找到一老婆照顧自己。

她批判著父親、母親、舅舅、友人,甚至抗日。她對自己更是苛刻嚴厲。曾說“反正自己將來也沒有好下場。”在《小團圓》寫自己流產時,痛苦絕望的心碎經歷,未成形的男童在馬桶裡,她細緻耐心的刻畫著,自虐一般。

“你如果認識從前的我,也許會原諒現在的我。”張愛玲的童年與婚姻是不幸中的不幸。民國時期,中西結合,新的思潮湧動。張愛玲的母親是一位新時代女性,在張愛玲四歲時就與張愛玲父親離異,從此張愛玲的生活中母愛就一直匱乏缺失。跟隨父親生活,父親再娶後曾多次對張愛玲暴力相向,囚禁在小房間裡,甚至揚言要一槍打死張愛玲,這一切行為也殺死了張愛玲心中的父親。張愛玲拿著金條給母親時說道:花你這麼多錢真的很過意不去,這是還你的。

《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這不再是親情而是一份交易,她學會冷漠與客套。

父愛的缺失,張愛玲的婚姻中對方總是父親般的角色。她的父親張志沂比張愛玲年長24歲,第一任愛人胡蘭成比她年長14歲,第二任賴雅比她年長30歲。胡蘭成和張愛玲的愛情最為讓人憤恨與知曉。可惜胡蘭成風流成性,一路留情,使這段婚姻傷痕累累。

從此她的社交她的心理都鎖上了雙重保險,不會去與“張粉”靠近,甚至有人敲門她也只會塞一個紙條“主人不在家”,她的愛情觀是戀人比自己大十歲以上。他說的不是愛人是父女,她嚮往的愛情不是男女之愛是父女之情。

原生家庭的傷害,愛人的一次又一次拋棄,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拋棄她。她的作品也充斥著蒼涼與冷漠。張愛玲在生命的最後時期,像幽靈般的生活著,不出門,不應酬,不見人。把自己的所有世事全交給宋淇夫婦打理。知道在洛杉磯去世七天才被發現,這位才華洋溢的民國才女一生的悲劇慘劇結束。

張愛玲離世已有二十多年之久,她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個獨具魅力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創造了寫實小說的新高度,有自己的創作風格,對人物進行了巧妙獨特的刻畫。

《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半生緣,兩個人的半生。張愛玲一直都以小說著稱,小說的主題也離不開女性與命運。而《半生緣》更是將這個主題表達的淋漓盡致。張愛玲在書中的表現形式尤其是在人物身上透露著自然主義的情調。張愛玲通過對服裝的描寫來刻畫人物並且暗示著人物發展的命運。比如石翠芝再得知曼楨是來自大城市上海,再見她是石翠芝的打扮是盛裝而來,貂皮大衣。由此可見,她在心理把曼楨當做情敵,有和她一較高下的心裡,也表明自己的家世顯赫。

對曼璐的描述書中開頭就是從神態、語氣、動作上表明瞭舞女的職業。“蘋果綠軟緞長袍”一股嫵媚的氣息和放蕩的感覺油然而生,更能體會得到舞臺上熱情奔放,靚麗嬌豔去吸引各種社會人似的目光。

而女主曼楨的服裝、氣質、態度的描寫與當時的社會小姐略有不同。她大部分的出現是穿著藍色棉布,給讀者一種樸素大方、清新委婉的感覺。臉上更是沒有濃妝豔抹,素淨淡然。給人一種發自心底的純淨、溫柔、賢淑的感覺,也突出了曼楨的與眾不同的魅力色彩。書中有著重要物象的展示——曼璐的紫色絲絨旗袍。用著一件衣服交代了曼璐的一段美好而純真的愛情,最後也是以這件旗袍結束了自己和豫瑾的愛情,從此她真的成為一個身體和心靈都不屬於自己的舞女。

《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隨著劇情的發展,曼楨和世鈞的感情升溫,曼楨的衣服由素色漸漸加深,到最後姐姐曼璐結婚她換上了紅色短袖旗袍。由衣服將一個少女的心思刻畫的淋漓盡致。用細小的衣著來看待著人物的發展,而每段感情,都是從無到有再到完全的支離破碎。多年後,意外的相遇,曼楨的一句話“再也回不去了”也是張愛玲對自己的一句話,自己和胡蘭成的感情再也回不去了,是一段道別;也是兩個人的半生交匯成了這本頗有影響力的小說。

開張寫盡世態蒼涼,悲劇也獨特。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給人看。《半生緣》裡的曼楨與世鈞、石翠芝和叔惠、曼璐和豫瑾是三對美好的事物,張愛玲用陰差陽錯把他們撕毀,不知有多少讀者為此傷感過。

而作品中張愛玲以曼璐和曼楨為代表的刻畫了女性的悲劇命運。曼楨和世鈞有著愛情悲劇的色彩,曼楨有著高等教育,雖生活貧窮但對人生有著積極的態度。世鈞性格帶有懦弱的色彩,但為人和善紳士,兩人的結合是完美的代名詞。而世事無常,被男權壓迫、被生活打倒,嫁給了“面帶鼠笑”的祝鴻才。

本書不僅僅只描寫了一段段離合悲歡的男女愛情,而是中國這麼多年以來的文化層面的悲劇。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封建文化和西洋文化不斷交融衝擊。書中的封建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世鈞的父親沈嘯桐,一位思想頑固的封建殘餘。自己出身豪門,出入花天酒地場所但一直要求著女性不要有一絲汙跡、要絕對的純潔透明。更為自己的兒子世鈞早早地練了一門姻緣。在這樣一個時代中,想要絕對的戀愛自由,絕對的男女平等就是無稽之談。

《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人生的體味和女性命運的悲劇。張愛玲在本書裡也無一例外的寫出了,女性的悲哀。在社會層面上,書中時代的上海,是中國半殖民地的交易港口,人員混雜。張愛玲與其他女作家不同的是她用曼璐這個長女為養活家庭而做舞女疲憊盤了當時社會。揭示了在男權社會下、在封建文化束縛下、在國家不安與動盪中,女性不易。用曼楨的角色去看透女性的缺點、愛情的無疾而終甚至是親情的背叛,終於讓那個新時代獨立的女人被生活打倒。

她將筆墨揮進女性的心靈、精神世界。在社會背景下,曼璐、曼楨、石翠芝甚至是世鈞的母親,沒有一個女子逃過悲劇的宿命。

我們最該害怕的不是生活有多難,而是人性有多惡毒。沒有一個人的結局是皆大歡喜,更多的是無奈、屈服、自責甚至是絕望。張愛玲的小說總是悲涼滄桑,她從不相信美好、天長地久的愛情,以至於她筆下的女性命運總是曲折。她又是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去冷冷地看待著書中人物的不完美、劇情的輾轉沉浮。

書中一句話也很好的演繹了張愛玲的一生“流轉的時光,照一臉的滄桑,再也來不及遺忘。兩個人鬨鬧一場,一個人,地老天荒。誰能夠想象,眉毛那麼短,天涯卻那麼長。”這是屬於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句子也是寫給曼楨和世鈞的情話。

《半生緣》:勇敢的人有愛情,軟弱的人只配擁有婚姻

《半生緣》的框架和人物的設計,與《普漢先生》極其相似,其中的細小的情節也是完全相同。這本書也被一部分人說以“抄襲”,但是偏偏這是張愛玲自己半生對情感的感觸,將它寫成了一本理直氣壯的“偷藝”書。令人不得不誇的是張愛玲將《普漢先生》的第一人稱敘事改為第三人稱,使人物的表現更加充實、更牽引著讀者的心絃。

《半生緣》是一部苦澀難言的良藥。通過它我們再一次審視了以前的男權社會,體味到了女性命運的浮沉,更應該去正視人性的險惡。書中每個人物都是無奈卻平凡的活著,缺了那麼一種反叛精神。在現實中每個人的大部分都是這麼生活的,最氣人的是自己無能為力,自己沒法去救自己,卻只得笑著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