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後半段,復工復產該怎麼做?

2月15日,新一期博智宏觀論壇月度研判會議順利通過網絡連線的形式召開。本期會議的主題是

“疫情對經濟影響的判斷、短期對策和中長期改革”,共計100餘位專家參會。

會上專家們積極探討,針對復工復產、國民經濟長期發展和下一階段經濟政策各抒己見。

專家觀點一:

復工復產應注意差異化

目前,我國下一步政策重點是在做好防控工作前提下,全力支持和組織推動復工復產。針對此,與會專家就復工復產帶來的產業鏈問題,從專業角度提出建議:

花長春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

“復工和防疫是兩難,但不同時期應該側重點不同,2月份復工可以慢些,給防疫留出時間,讓日後開工更加充分。然而,分區域、分行業復工對於同一條產業鏈的上下游而言並不現實。”

張志洲

敦和資產首席執行官

“目前全國各地復工復產措施力度不同、尺度不一,這種復工僅是維持性復工,企業很難有效復產。主要受兩點困難掣肘:

一是下游產品銷售和上游原材料物流運輸困難大,導致企業無法正常排產生產;第二,由於疫情前景不明朗,上下游企業普遍對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採取保守審慎的財務策略。

這兩個困難導致了復工企業的現金流由於成本剛性和收支困難繼續惡化。”

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華福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現在關鍵是要做好兩個區分:

一是區分‘疫’與‘非疫’,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依法區分“疫點”“疫區”和其他地區,對前者封樓、封城,對後者要儘快恢復正常的城市生活;

二是區分人和物,要對人流和物流採取不同的管控措施,既然醫學專家的判斷是疫情主要通過人面對面、人群聚集傳播,那麼,就應該在管好“疫點”“疫區”人流的同時,全面恢復暢通貨流。”

博智观点 | 战“疫”后半段,复工复产该怎么做?

李超

華泰證券首席宏觀研究員

“從政策的角度,除了醫療物資、基本生活物資生產外,應該鼓勵防疫能力強的企業先復工,積累在疫情下復工的經驗,進行推廣,多樹立正面典型。”

專家觀點二:

應保障國民經濟長期健康平穩發展

多位專家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2020年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會大於非典疫情對2003年經濟增長的影響。

但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矛盾提供了一次反思、糾錯、改革的機會。同時也應該警惕,長期政策走向不能由應對短期衝擊採取的應急性措施所決定。

許憲春

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主任

“受新冠疫情衝擊,預計一季度經濟增速可能會比上年同期明顯下降,但二季度的影響會明顯減弱,三季度在一系列政策的作用下經濟增速會出現反彈,四季度將保持平穩增長。所以2020年年內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會與2019年表現出相反的趨勢,即呈回升走勢。”

張承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長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力度要超過2003年的SARS疫情,這主要是由於經濟結構不同、所處的經濟週期不同、國際環境不同、房地產市場經濟形勢不同、疫情爆發區域不同、傳染力不同。

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打擊力度不可小覷,就算疫情已經出現拐點,也不等於可以順利復工和恢復正常經濟秩序,對此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尚鳴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短期看,疫情將使得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長期看,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具有較好的快速修復能力,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企穩和轉型升級的趨勢,不會改變長期向好趨勢,也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劉世錦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這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深層矛盾問題提供了一次反思、糾錯、改革的機會。應當把危中之機重點轉到實質性深化結構性改革。

本次疫情反映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公共衛生領域供給能力不足,今後的政府財政投資,重點要回補包括公共衛生在內的民生領域的欠賬。

博智观点 | 战“疫”后半段,复工复产该怎么做?

疫情過後應推出一些大力度的有利於振奮精神、釋放增長潛能的改革舉措,比如促進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雙向流動。

另外,這次疫情進一步顯露了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和脆弱性,近期一些救助小微企業的短期政策,在協調完善的基礎上可以考慮轉化為長期性政策。”

曹遠征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

“目前外部衝擊經濟的最大風險是導致經濟運行脫軌,不僅恢復不易,而且產生眾多後遺症,從而陷入不良循環之中。

其實國內外關注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問題都反映了這一擔憂。為防範這一風險,在抗擊疫情中,保民生、保企業、保就業是避免經濟過分偏離軌道工作的重中之重。”

唐傑

深圳市原副市長

哈工大(深圳)發展規劃委員會主席

“要堅決防止短期衝擊長期化,短期政策決定長期政策方向。目前既要做好運用貨幣和財政政策支持經濟穩定發展的準備,同時需要認真研究精準發力的有針對性結構性支持政策。

應當清醒地看到,我們不能以應對短期衝擊採取的應急性措施決定長期政策走向。要堅決克服兩個極端,防止從隔離不堅決轉向過度隔離,減緩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專家觀點三:

戰“疫”後半段的經濟政策支持

“當前看疫情確實對我國經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後期也需要綜合運用財政和貨幣政策促進經濟恢復發展,針對相關的政策措施,各位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宋曉梧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學術委員會主席

“應圍繞雪中送炭考慮今年的經濟工作,認真貫徹中央深改小組近期會議提出的“補短板、補漏洞、強弱項”的一方針。

從扶危解困的角度把經濟工作做紮實,從雪中送炭的角度考慮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社保政策、稅收政策等等。而不是從單純刺激經濟增長的角度來考慮經濟政策。這方面,中央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應急的政策措施,對緩解中小企業資金困境,促進復工和保障民生起了很好的作用。”

陳道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財政政策在戰“疫”中能且應該發揮更大作用。今年財政政策需積極有效,但受制於項目和資金,以及微觀主體的活力。疫情防控打斷了原有的工作部署,但也屬於臨時的真實需求。

可藉此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將資金儘快投放,為今年經濟增長打下基礎。例如,可擴大財政赤字,發行特別國債、擴大地方債規模,由金融機構甚至央行安排資金承接,及時投放。

在五險一金、小微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及扣除(捐贈等)、營業稅、補貼和生活救助補助等方面加力。財政政策優惠和支持,應堅持短期、針對性的普惠、基於自救的‘幫助’而非‘代替’,儘可能堅持市場化發揮各微觀組織的作用。”

博智观点 | 战“疫”后半段,复工复产该怎么做?

2月20日,人社部、財政部、住建部等多部門負責人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介紹階段性支持政策

花長春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

貨幣政策應從兩點入手,一是下調MLF、LPR等,全年降息可達30-40基點以上,以緩解企業困難;二是考慮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降低整體的融資成本。

而從財政政策來看,財政赤字率破3%的需求明顯提升,一季度稅收、土地財政會顯著下降,不光稅收不上來,還需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進行些補貼,可以發行特別國債,把赤字率提到3.5%;此外,要開拓地方政府融資新工具如REITS產品,來盤活經營性基礎設施存量資產。

張岸元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應重點考慮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有效結合。建議發行“疫後恢復特別國債”。特別國債由中央財政向商業銀行發行,規模約相當於一個百分點存款準備金,利率參照存款準備金利率,允許商業銀行將此類國債用於存款準備金繳納。

該做法能解決通常降準後流動性大量淤積銀行體系的缺陷;資金成本與當前要求的優惠利率到款(1.6%)更加匹配,有利於降低財政貼息壓力;由於其可替代存款準備金,商業銀行有購買意願。

張斌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

建議發行特別政府債券應對疫情經濟損失。要儘可能地幫助企業克服短期的流動性困難,減少受顯著影響企業在支付員工工資和各種稅費方面的壓力。

針對受衝擊比較嚴重的地區和行業,比如疫區和受影響嚴重的餐飲旅遊交通等服務型行業,需要給予特定時間內(比如1季度)的稅收假期。

博智观点 | 战“疫”后半段,复工复产该怎么做?

杭州對於符合條件的企業員工給予一次性500元租房補貼

針對受衝擊比較嚴重的特定企業和個體,需要給予特殊補助。政府需要安排特別預算,增發特別事項政府債券支付相關開支。切忌不能中央政府只出政策不出錢,或者只出很少一部分錢。

鍾正生

財新智庫莫尼塔研究董事長、首席經濟學家

建議從以下層面著力夯實實體經濟發展:一是在企業具備復工條件之後,可適度前移降準、降息、減稅降費、地方債發行等政策措施;

二是可在疫情緩解後強化“因城施策”,鼓勵各地在房價穩定的基礎上推進放開落戶等措施,這也是將房地產市場的平穩發展與城鎮化的進一步提升有效契合的重要手段。

第三,把握契機,加強對本次疫情中凸起的需求領域—線上業態(5G建設、物流、在線服務等)、現代化醫療體系、智能製造等的支持推動,增強高技術領域的投資增長。

管濤

武漢大學董輔礽講座教授

建議國家層面可在情景分析、壓力測試的基礎上,科學擬定應對預案。

一是現在必須考慮如果疫情延續更長時間,是否需要堅持目前的防控力度甚至進一步加碼。

二是要前瞻性地加強對地方防疫情和穩增長工作的指導,避免矯枉過正。

排版 - 昕諾

博智观点 | 战“疫”后半段,复工复产该怎么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