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导读:

大唐的民风是很开放的,这一点为人所众知,女性地位在大唐那也是有目共睹的,女性不但可以出门进行户外活动,还可以穿着暴露,甚至还能从事一些激烈的赛事运动——比如马球。在大唐的这种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的带动下,那么那些因丧偶而守寡 , 因离婚而改嫁 , 或者结束寡居而再嫁 , 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吗,

是不是唐代妇女贞节观念都很淡薄 , 离婚与再嫁不当回事呢?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衣着暴露的唐代宫廷仕女画

其实还真不是这样——唐代妇女其实多数倾向守节 , 再婚只是少数被迫的行为 ,与后世宋明并无差异 。 这主要是因为魏晋隋唐的士族早就根据儒家道德要求 ,形成了独特的礼法门风 。尽管整个唐代的社会风气极为开放,但是在唐代中 、上层失去丈夫的妇女大多还是会选择守寡 ,原因在于士族礼法门风向皇室和普通民众的传播普及 , 这也反映了儒家礼法文化正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

开放的大唐社会风气

大唐的社会风气是极为开放的,这种开放包容几乎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男子女子都没有后世宋明之时的种种束缚和约束,能够尽情的释放自我——包括但不限于穿着暴露的衣服,做着激烈的运动....

唐朝的社会风气之所以会这么开放,自然与当时的宫廷有关,毕竟皇权至上的古代,社会风气的主流还是上行下效——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嘛。唐王朝的宫廷故事实在是数不清道不完: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的开放程度,确实尺度很大。再往后还有一位养男宠的女皇帝以及好多养面首男宠的女公主...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唐代女子开放:穿着暴露的衣服,做着激烈的运动

似乎在性观念上唐朝它无疑就是中国古代最开放的王朝,皇室如此,就难免上行下效,致使唐代朝野上下狎妓淫乐之风盛行,“犹自笙歌彻晓闻”,玄宗时长安内外共容纳在册教坊妓一万一千四百零九人。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影视剧照中的唐代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

然而如果以此就断定唐朝女子大都贞节观念都很淡薄 , 丧偶、离婚与再嫁都不当回事,那也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唐朝的女子虽然生活在一个社会风气空前开放的时代,但是唐代妇女其实多数倾向守节 , 再婚只是少数被迫的行为 ,与后世宋明几乎并无差异 。

唐代丧偶妇女为何不愿意另觅良人?与唐代男子喜欢晚婚有关

唐代风气开放,社会包容,且进取心极强,唐代开边总是有大量男子开赴疆场效命,所以在整个大数据上来看,男少女多是一种常态,加上政治清明,所以男子们往往不希望过早的结婚——因为男子们认为如此好的时代,应该建功立业,当然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保不准可以再娶一个年轻的美女不是。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仕宦之男士往往晚婚而娶年轻妇女 , 造成夫妻年龄悬殊

所以这就基本上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唐代的夫妻年龄总是相差较大,基本上都是老夫少妻的搭配。仕宦之男士往往晚婚而娶年轻妇女 , 造成夫妻年龄悬殊。而唐朝士人结婚 , 有门当户对的要求 , 也有财产上的要求 , 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 。

对于许多下级士人来说 , 如果没有父祖的隐蔽 , 其仕宦生涯并不轻松 。他们奔竞于仕途 , 得到一官半职已经是 40开外 , 这个时候结婚生子 , 自然是比较晚的了。所以 , 这些士人在结婚之前普遍有没有名分的女子侍侧 , 大多还留下了子女 。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唐代求官者总会上岁数

因此如果这时候男士突然死去,家族的重担就会落到年轻的正妻身上,基本上这个时候的年轻的正妻就需要赡养孩子,维持家事。

考虑到唐代女子基本上都是十四五岁出嫁,因此在丧偶期间的妇女在赡养了孩子之后在年龄上就不再具有优势,大约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这种情况下,她们基本上就只能一直守寡,因此少年守寡,尤其是唐代,少年寡居妇女是非常突出的现象 。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少年寡居妇女

总之 , 老夫少妻的婚姻模式是出现大量寡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老夫少妻模式的出现又是因为奔竞宦途之士 , 往往在婚姻之前已经有别的婢女或者女奴进行侍奉, 甚至生育子女。

政府对寡居的妇女的优待以及社会舆论对寡居妇女的期盼

唐代均田制规定 , 寡妻妾可以受田三十亩 ,考古学家也确实在敦煌文书中发现寡妇受田的记载。当然 , 均田制的意义在于:将现有私人土地按照均田制的方案来划分, 在可能的情况下 , 政府将无主荒地重新分配给没有土地的官僚或者农家。由此看来 , 寡妻妾可以分配土地 , 无非是说 , 在寡妇当家或者在孤儿寡母的家庭里 , 也有权占有自己的耕地而已。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素面朝天、不御铅华、清心寡欲

在大唐的民间,尽管宫廷内部的风气十分开放,但是社会上的士族舆论还是要求守寡的妇女要从此:屏绝人事、 素面朝天、不御铅华、清心寡欲、 苟度余生:

”丧偶之后 , 形影相吊 , "发罢香油 , 面绝铅粉 , 经佛在心 , 多哭为疾。"

"不御铅华 , 归依佛法"。

"粉黛花钿 , 见如瓦砾 , 唯亲经佛 , 导润志性" 。

"以灰心蓬首之容 , 弃纨绮花钿之饰 , 断机训子 , 剪发奉宾。"

"蓬首孀闺 , 铅华不御 , 柏舟自勖 , 之死靡他"。

"荤则不御 , 锦缋无施 , 四禅恒以在心 , 六念未尝离口" 。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社会的期待就是如此

总之 ,丈夫亡故后 , 寡妇又称未亡人 , 亡夫就是丧天 ,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是——寡妇不应该活得很快活 、很滋润 ,她们应该蓬头垢面 、哀毁骨立 , 才能表明自己的忠贞。不管这些女性在实际的生活中是否能真正做到清心寡欲 , 不御铅华 , 但社会的期待就是如此。

唐代妇女不改嫁即可获得抚养子嗣的教养权和来自娘家的救助

此外,丧偶之后 , 寡妇在 "贞心固节" 的同时 , 还要履行作为母亲的职责 , 抚养遗孤 , 做到所谓"妇典母范" , 这也是社会对她们的要求。

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以教育子女的故事 ,后来又有岳飞的母亲教育孩子精忠报国的美谈 。寡母含辛茹苦抚育子女成人的叙述 , 构成了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叙事模式 , 它们所塑造的寡母教育儿子识大体 、 成大事的正面形象 , 成为家教中经久不衰的内容。

母曰:"吾非怒汝 , 愧汝家耶 。汝先君清恪 , 以身徇国 , 吾亦望汝及此 。汝自童子承袭茅土 , 今至方伯 , 岂汝自能致之耶 , 安可不思此事 。吾寡妇也 , 有慈无威 , 使汝不知教训 , 以负清忠之业 。吾死之日 ,亦何面目见汝先君乎?" 善果由是励己清廉 , 所莅咸有政绩 。

所谓用家法教导子女 , 也是寡妇代表丈夫来行使教导权力的意思。唐代寡妇对于子女的这种教养权表明 , 所谓 "夫死从子" 之类儒家教义 , 并没有实质的生活内容 。相反 , "孝" 的内涵包含了对寡母的绝对遵从 , 比所谓 "夫死从子" 更具有实质意义。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相夫教子中的教养权

上层妇女守寡 , 有家业维持生计 , 深居简出被视为寡妇的美德。至于穷困的士族之家孀居的姑 、 嫂 , 由于依然不屑于去从事一般的劳动事务 , 在生活上受到父兄辈的关照 , 于是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肯定。如:

"裴尚书武 , 奉寡嫂 , 抚甥侄 , 为中表所称。尚书卒后 , 工部夫人崔氏 , 语其仁 , 辄流涕。工部名佶 , 有清德 , 武之长兄也。"这些反映出唐代出嫁妇女在孀居后往往得到娘家救助的事实 。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唐代古画中的妇女

在老夫少妻模式下 , 年轻女子在丈夫死后 ,守着一份或多或少的资产 , 抚育子女 , 仍然可以维持生计。虽然孤儿寡母生活之艰辛 , 但是 ,

由于社会舆论和风气,夫家的教养权和娘家的救助就是她们坚守贞节的物质基础 。

轻易改嫁则不能获得宗族接济和支持

与上文相对应,如果轻易改嫁,则不能收到来自娘家的救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不能得到任何来自宗族和娘家的支持和救助。尽管唐代的法令并不反对妇女离婚改嫁或丧偶再嫁 。但是唐代寡妇守贞是社会舆论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念。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唐代寡妇守贞是社会舆论所代表的主流价值观念

丈夫早逝 , 孩子年幼 , 本人年纪尚轻 ,除非父兄夺其志,强迫她再度改嫁——一般都是由叔父 、父兄 、 舅氏等长辈所强迫的。这虽然有为当事人开脱之责 , 但是也不排除父兄包办寡居女儿或妹妹的再婚之事。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寡妇再嫁当然也有生理和精神上的原因 。有些时候寡妇迫于生计而不得不表现的十分主动。比如《太平广记》:

我缘饥馁,携小儿女嫁此车后人。遂与洛女见姑。哭毕,问:姊娣何在?。"

《太平广记》还记载着这么个故事:

"忽思人道 , 累旬力轻健 , 欲不制 , 遂娶寡妇曾氏 。"

从这后面一句中的 "遂" 字 , 似乎透露出 , 要想结束光棍生活 ,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娶一位寡妇 , 这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出一般寡妇再婚选择余地已经比较小的现实。因此唐代很多时候寡居妇女宁可守贞,也不愿意轻易改嫁。

来自官府和皇室的恶意

再之外,官府也对寡妇改嫁之事颇为上心和具有恶意:寡妇与道士通奸 , 遭到儿子的反对。其原因除了一般的包括贞节观念在内的道德原因外 , 恐怕与男方乃一道士有极大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是不被社会认可的 。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唐玄宗李隆基

寡妇很绝情 , 宁愿置儿子于死地 , 也不愿意被人搅了其好事 , 乃诬告儿子不孝 , 事败后竟然被李杰杖杀。从《唐律疏议》 中是找不到普通通奸罪会导致判死刑的根据的 :

立于门外 , 密令擒之 。一问承伏 , 曰:"某与寡妇有私 , 常为儿所制 , 故欲除之 。"杰乃杖杀道士及寡妇 , 便以向棺盛之。 ——《大唐新语》

唐朝宫廷的风气也在唐德宗以后 , 发生了较大变化。唐德宗认为皇嫂寡居后 , 如果穿着鲜艳乃是不安本分的表现 , 素雅不修饰才是合于礼的举止

德宗初嗣位 , 深尚礼法。谅暗中 , 召韩王食马齿羹 ,不设盐酪。皇姨有寡居者 , 时节入宫 , 妆饰稍过 , 上见之极不悦 。异日如礼 , 乃加敬焉。——《旧唐书》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唐代文皇帝李世民

虽然人们经常拿唐太宗到唐玄宗开玩笑,说李唐皇室从不讲礼法,但实际上,唐玄宗是娶了自己的儿媳妇杨玉环,但并不妨碍他 "诏所在功臣 、 烈士 、 贞女 、 孝妇 , 令立祠祀之" 。各地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天子立前代之功臣 、 烈士 、 孝女 、贞妇之祠者 , 示劝诫 , 欲后人仿效之。"在宪宗以后似乎再也没有出现唐朝公主改嫁的事例,在人称“小太宗”的唐宣宗在位期间,甚至规定已经生育了儿女的公主不得提出再嫁要求。

总结

唐朝的守寡妇女 , 并非都是士族 , 还包括一般姓氏的庶族人家,虽然基本上都说唐代风气开放 , 从皇室到民间都不以妇女再嫁为耻辱 , 寡妇改嫁在唐代基本没有法律障碍 , 公主再嫁也是常见之事 , 更为民家妇女的再婚作出了示范 。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影视剧照中的宫廷皇家风气

但从汉代以来儒家伦理观念逐渐扩展的趋势在唐代并没有改变 , 仍然在这个道路上向前发展 , 不存在唐代妇女比其前代更开放的假象 。且由于士族之家的不断推动 , 士族的礼法门风所代表的儒家伦理价值在逐渐滋长 , 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礼法名教为本来不守礼法的皇族家庭所提倡和践行 。

总体上来看唐代对于妇女再嫁的限制 , 已经逐渐占了上风。社会的主导舆论还是尊行礼制的精神 , 鼓吹贞节观念,高宗(就那个娶自己庶母武则天的李治)时期完成的 《唐律疏议》 中也不允许强迫守节的女子嫁人。

民风开放的大唐,失去丈夫的妇女再嫁是平常事?其实没这么美好

影视剧照中的武则天——理论上她真的是唐高宗的庶母

唐代社会风气再怎么看上去开放,但他毕竟是个封建时代,他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守寡的道德价值一定会受到提倡。并且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从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中 , 儒家礼法文化仍在进一步的向下渗透——一直到宋明理学时期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