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情感觀看者


舅舅是外戚,叔叔是本家。

重要舅舅,即使他的官再大,也是皇帝的奴才;如果重用叔叔,非常容易僭越皇權,動搖根基

舅舅一門都是圍繞皇帝的母親轉,子貴母尊,有幾個母親不是鼎力協助自己的兒子,重用舅舅一門也就順理成章

皇帝大都是兄弟眾多,能夠繼承大統的只有一人,在爭奪皇權的過程中,你方戰罷我登場,起起伏伏,盤根錯節。重用叔叔,非常容易引起大權旁落,甚至遭至滅頂之災


鐵馬秋風勁漠北月光寒


這個問題有意思……皇帝的舅舅是國舅,而皇帝的叔叔不但是皇叔,而且還是先帝的親兄弟,原本和先帝都是皇子時,極有可能當皇帝,即使成了皇叔,但是大多不甘心,只要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所以,皇叔對皇權的威脅要大於舅舅!皇帝要時刻提防。另外從外甥和舅舅的情感關係來說,我感覺還是舅舅親。下邊就說下我自己,我和舅舅家雖然有一定的距離,但是平時來往很多,小時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有事情時,會把我送到舅舅家,我把舅舅看成是僅次於父母的親人,而我的父親,有兩個兄弟,但是因為掙爺爺的財產,兄弟之間一直不和睦,雖然住的近,卻很少來往,兄弟之間甚至會有嫉妒心理,都不希望別人過的好……所以,我自己和兩個叔叔來往也比較少,幾乎不來往,當然,我是個普通百姓,是個小家庭,但是,皇家雖然是個大家庭,可兄弟之間和睦的估計也沒幾個。普通老百姓,兄弟之間掙財產,皇家,兄弟之間掙皇位……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演繹的最具有代表性,更有意思的是,八王爺在臨死前,還鼓動弘時和弘曆掙皇位,謀害弘曆,最後導致弘時被雍正賜死,多好的叔侄關係[呲牙]。而舅舅,是外姓親戚,由於距離和叔叔比起來遠些,矛盾會少很多,俗話說:“遠了親”,“距離產生美”,所以,外甥和舅舅之間關係融洽也是常事,歷史上,叔叔害侄子,搶佔侄子皇位的時情時有發生【比如,朱棣和朱允文】,即使搶了,也會弄的名正言順。但是,舅舅害外甥,奪佔外甥皇位的事情卻少有聽說,王莽的失敗結局就是個例子。如果外甥是皇帝,舅舅懷著一種攀附心理,所以會竭力輔佐,因為外甥好了,他也會好起來,但是,叔叔,卻時有取而代之的心理……所以,皇帝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很正常,如果我是皇帝,我也會這麼做。




趙子方書法


叔叔是父親的兄弟,舅舅是媽媽的兄弟。兩者的親疏關係都是一樣,但為何皇帝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孃親舅大

孃親舅大這個說法源於母系社會時候,一直傳承至今,到現在很多地方還都是這種習俗,在古代當然也是這種習俗。

在古代封建社會,男人一般都三妻四妾,孩子生下來跟母親最親。特別是在皇宮的明爭暗鬥中,生下來的皇子是生母最大的寄託。生孩子之前,女人的寄託是男人,生了孩子之後,寄託就變為孩子。母憑子貴,皇子要是被封為太子,他日繼承皇位,母親就會尊顯。



作為自己的骨肉,作為自己唯一的依靠,母親會無微不至的對皇子好,也只有母親會對皇子好,因為別的妃子、皇子都是競爭關係。很多事情只有母子兩人商量。

而舅舅作為跟母親有著確定親屬關係的男性長輩,自然也對這個外甥有感情。而且舅舅會更不遺餘力地幫助這個有可能成為皇帝的外甥。從這親疏關係來看,皇子成為皇帝自然會重用舅舅。



競爭關係

叔叔作為父親的兄弟,跟叔叔的關係自然是跟舅舅等同的,但是親疏卻不一樣。且不說宮廷之中,一般家庭之中,兄妹的關係都會比兄弟的關係來得親,因為兄弟之間存在爭奪遺產等競爭關係,而兄妹就純屬血緣關係。這種關係就會影響下一代,自己的父親跟叔叔是競爭關係,而自己的母親跟舅舅是親近關係,那麼自己自然對舅舅會更親一些。

在皇室之中,這種競爭關係會被無限的放大。因為他們競爭的可是九五之尊。皇子的叔叔當年可能跟父皇競爭過,今後可能還會跟自己競爭,畢竟他們是擁有同樣的權力去繼承皇位。因此,皇子在還沒當上皇帝之前就叔叔們抱有戒心,當上皇帝之後這種戒心也不會消除,畢竟叔叔們還是可以造反當皇帝的。



遠近關係

皇帝的叔叔輩的一般都被封為王爺,早在叔叔他們還是皇子的時候,一旦成年基本都被封到遠離京城的封地去,只有太子才能呆在京城(有些朝代皇子也可以呆京城)。所以新的皇子出身以後,有些可能一輩子都見不到這些叔叔們。但舅舅作為外戚,他們呆在哪裡都可以,他們可以從小就呆在自己身邊為自己出謀劃策。有些舅舅可能憑藉母親和自己的關係獲取一些權力,舅舅因為外甥而享受榮華富貴,跟自身利益息息相關,所以會毫無保留地為外甥做事。因此皇帝對這個舅舅是放心放權的。


博古論今天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對於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待;但對於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後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後讓蕭道成佔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麼皇帝們就那麼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據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不勝數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不勝數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麼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幹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儘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託於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後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並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麼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交流



青言論史


舅舅是異姓旁人,叔叔是同姓至親。在皇位的繼承問題上,叔叔擁有繼承權。

這不是說誰親、誰不親的問題。

為什麼劉邦在奪得江山後,立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誓,就是因為姓劉的是一家子。

這話反過來理解也是一樣:皇帝的叔叔和皇帝是一家子,都擁有相同的血統,所以叔叔也是有繼承權的。

而舅舅如果想要當皇帝,就是顛覆江山社稷,王朝改立門楣、改朝換代了。

在這種背景下,舅舅篡位的難度很大,他會面臨所有皇帝同姓親屬的反對。

而叔叔篡位的難度要小很多,從宗室的角度看,誰當皇帝不都是他們一家子人嗎?

因此,古代的皇帝會全力防範自己的同姓人作亂,同時有限度地利用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且為臣子的母家(也就是舅舅家)。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外戚多被重用的原因。


HuiNanHistory


古代封建帝制歷經兩千多年,在這其中出現了四百多位帝王,有人說古代的皇帝多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忽視叔叔,這裡面到底有什麼深層的原因呢?


繼承權的問題

皇位繼承自古以來就是皇親國戚頗為看重的,而對於皇帝本人來說皇權至高無上,掌握著天下蒼生的生殺大權,但是他們最擔心的就是有人謀權篡位,所以身邊需要的是聽話的臣子,而不是大權在握有起兵謀反之意的亂臣賊子。

古語說得好“孃親舅大”,但是舅舅雖然是親人,卻是皇家的外戚,就算舅舅有謀反的心理也會名不正言不順,不會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因為這是篡權,直接把改朝換代了,所以對於皇帝來說,他們不怕舅舅為自己做事。


而對於叔叔呢?同姓一族之人,有著合理的繼承權,特別是皇帝沒有後代的更是會交由自己同族的人來接替,歷史上叔叔篡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朱允炆和朱棣了,叔叔以清君側的名義直接接替了王朝的統治權。

所以古代皇帝不怕外戚輔佐,如果無法掌控大不了直接廢掉,而自己同宗的叔叔呢有點難,既要保證明面上的關係,又要防止有人謀反。


曉峰來介紹


在古代皇帝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人。但是治理一個國家,一個人是不夠的,往往皇帝用的“助理”不是身邊的太監,就是自己的舅舅。

為什麼不用關係密切的叔叔呢!

在農村有句老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然是這麼講,但從血緣上來看,叔叔和舅舅都差不多親。古代的帝王家中,從皇家來看,舅舅確實更親一點。這個親不是說關係上的親,因為舅舅屬於“外戚”是外面的人。這樣重用舅舅就不具有威脅自己正統地位的可能性,除非是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繼承帝位,因為古代的宗法制度,承認叔叔而不承認舅舅。

在古代的皇朝中,很少有皇帝用自己的叔叔當權臣。因為作為皇叔的人,一旦他手握重權,很有可能架空皇帝,那麼對皇帝來說,處境就非常的危險,因為皇叔隨時都有可能篡位。所以一般皇帝的叔叔都被皇帝排斥的遠遠的。

而舅舅他並不是皇室中的人,他並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性,他一旦向謀權篡位,就會遭到來自皇室眾人的抵抗。當然,皇帝也不會放重拳給舅舅手裡,任由外戚家族的發展。

在封建王朝中重用舅舅等“外家人”,是多少朝代以來長期總結出的經驗,這樣不僅僅可以保證皇帝之位的安穩,又可以保證皇朝的安定。如果把大權放在皇叔手中,那麼整個皇朝可能會頻繁地出現大的動盪。


笑貓歷史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

道理其實很簡單,這與我國封建王朝實行的皇位繼承製密切相關。

皇帝自稱天子,宣揚君權神授,只有擁有皇室血脈的人才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帝的叔叔

皇帝的叔叔同樣屬於皇室成員,理論上是具有皇位繼承資格的,基本上都會被封為王爺。

如果皇帝重用自己的叔叔,一旦這位王爺大權在握,即便他自己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也難保他的部下不想來個“黃袍加身”!

畢竟從龍之功的封賞之重沒有多少人能夠拒絕誘惑,一旦有機會誰不想鋌而走險試一試呢?

歷朝歷代王爺造反可是家常便飯的事情,比較著名的就有西漢“七王之亂”、晉代“八王之亂”、明代“靖難之役”。

皇帝的舅舅

而皇帝的舅舅屬於外戚,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外戚想要獲得和維繫權勢,只能依賴皇帝。

所以,外戚的興衰榮辱基本上都寄託在皇帝的身上,他們的利益與皇帝高度重合。

即便權勢滔天,外戚依舊需要維護皇帝的權威,才能保護好自己。

雄才大略如漢武帝,遠征匈奴也是重用外戚衛青霍去病,而沒有大膽啟用宗室將領。

總結

因此,古代皇帝大多重用自己的舅舅而對自己的叔叔嚴防死守。

歷代被重用的皇帝的叔叔只有周公旦、多爾袞等寥寥幾位。


歷史痴


聽過這句話麼?爹親有叔,孃親有舅。

我媽常跟我嘮叨這句話,實際上,以我自己的感受,舅舅家確實比叔叔家更為親近。

古代皇帝不重用叔叔,而是重用舅舅,天性使然,利益使然,權利使然。

皇帝親舅舅,是政治選擇。皇帝選擇舅舅是不得已而為之,如果他有選擇的權利和資本,一定是雙方都不重用。關鍵是條件不允許。

古代帝王,基本上都是兒子成群,無論選哪一個當繼承人,其他兒子都會虎視眈眈。皇帝退位或駕崩之後,其他的親王,有的膽小隻圖享樂,那就隨他去吧;但是遇到膽大的,比如明朝朱棣,大哥死了爸爸把皇位傳給皇孫朱允炆,朱棣心裡就不痛快,找個清君側之名就造反,直接至當了皇帝。

皇帝兄弟數十人,有能力和他搶皇位的也不少。如果老子還在,也許還能皇威浩蕩,其他人不敢亂動,但老皇帝一死,新手上位,環顧四周都是覬覦皇位的。

如果說自己兄弟沒有實力和自己抗衡,安居一處享受榮華富貴,但老皇帝的兄弟,叔叔大伯們,可就不這樣想了。當藩王固然也好,但也沒皇帝好。畢竟藩王頭上還有皇帝,處處受約束。這種政治權利衡量下,叔叔一萬個也不能親近,那是等於給自己挖坑。

那靠誰?只能靠皇后,或者靠外公和舅舅。外公雖然是外戚,但畢竟皇帝的老孃是和自己一條戰線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皇帝被廢了,皇太后也好不到哪裡去,肯定千方百計保衛皇帝安全。

所以,打死哪個龜孫,皇帝也不會親叔叔的。

題外話,也有不用造反,老媽就幫皇位解決了的。

比如宋太宗趙匡義,本來宋太祖趙匡胤的皇位應該傳給自己兒子,但趙匡胤還沒死老媽就跳出來做主,讓大兒子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二弟。按她老人家的話說,就是擔心孫子太小壓不住皇位,省得被外戚專權奪了江山。結果,趙匡胤自己莫名其妙被燭影斧聲乾死了,親弟弟當了皇帝,自己兒子開始了噤若寒蟬的日子。就是到現在,他怎麼死的,真實情況到都沒挖掘出來。


再見五丁目


引言:

古代大多數皇帝為什麼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這個問題看似很小,問題的根本卻很大,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涉及到了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的根基-君主世襲制

一、君主世襲制

1、君主世襲制的由來

“世襲制”出現之前,國家權力傳達的形式是“禪讓制”。“禪讓制”是指君王在位時,通過禪讓的方式,將統治權力傳給有道德、有威望的賢士。“禪讓制”是傳賢,而“世襲制”是傳子。

大禹三讓天下而不成,標誌著“禪讓制”的終結。“世襲制”的開啟。

一讓天下

舜禪位於禹,大禹為表謙虛讓位給商均,天下部落首領卻遠離商均,回來朝拜大禹。大禹最終即為天子位,面南朝天下,國號為夏。

二讓天下

大禹年老時,推薦皋陶為繼承人。不幸,皋陶卻先於大禹而亡。

三讓天下:

皋陶死後,大禹無奈,推薦賢德不如皋陶的伯益為君王繼承人。大禹死後,伯益學習大禹的謙讓之禮,躲進深山,以示謙和。可惜伯益卻沒有大禹的威望,天下各部落首領卻放棄了伯益,去朝拜大禹的兒子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從此堯舜的禪讓制終結,黃帝世襲制正式確立。

2、“世襲制”的特點

“世襲制”是統治者將統治權轉給自己的兒子,按照血緣關係世代相傳。一般是父死子繼,也有兄終弟及叔傳侄等情況。

明白了“世襲制”的特點,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答案就呼之而出了。皇帝重用舅舅,而遠離叔叔,根本原因在於叔叔對皇帝的皇位有內在的威脅,而舅舅卻是皇帝皇位的維護者。

二、叔叔和舅舅對皇權的態度

1、叔叔-對皇位的威脅

由於“世襲制”是按照血緣關係,進行皇位的傳遞,所以叔叔繼承皇位有一定的合法性。並且皇帝初即皇位時,由於年幼,威望不及叔叔。叔叔如果有篡位之意,再有一定的勢力,皇帝的皇位就危險了。初即位的皇帝,叔叔不僅不可重用,還要時時堤防;作為外人的大臣可用,但不可完全信任。皇帝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母后,

作為孃家人的舅舅,自然登上了政治的舞臺。

2、舅舅-對皇位的依附

舅舅能登上政治的舞臺,全依仗於皇帝的皇位。皇帝的利益和舅舅的利益是捆綁在一起的。以大漢為例,前有大漢全盛時斬殺匈奴的衛青,後有東漢衰敗時引董卓進京開啟三國模式的何進。衛青本是一名放羊娃,由於其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而步步高昇,當然也離不開衛青斬殺匈奴的功勞。

站在皇帝的位置上,皇帝不能重用叔叔,叔叔一旦重兵在握,發動政變,皇帝即使不會身首異處,也會被囚冷宮。站在上帝視覺上,就整個王朝的利益而言,重用舅舅危害更大。

三、叔叔和舅舅對政治的影響

重用叔叔,容易謀權篡位,不過天下還是自家的;重用舅舅,容易外戚專權,容易造成改朝換代。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大明王朝還姓“朱”。漢武帝晚年,立劉弗陵為太子,為防止外戚專權,殺死其母。漢武帝能意識到“外戚專政”的危害,他的後人卻做不到,漢哀帝、漢平帝之世,由於外戚把持朝政,造成王莽代漢的局面。

四、總結

世襲制”造成了皇帝提防叔叔,防止叔叔“謀權篡位”。皇帝提防叔叔,依靠的力量來自舅舅勢力,重用舅舅的後果容易造成“外戚專權”。所以當皇帝的皇位穩定(尤其是晚年傳位)時,又會打擊外戚勢力。自古皇家多事端,說到底都是權力的誘惑。

參考:《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