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文 / 翠西愛寫作 北煙閣專欄作者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俗話說:北京有“三嘴”,分別是“豆汁兒嘴”、“老米嘴”和“滷蝦嘴”。其中,“豆汁兒嘴”是說北京人特別愛喝豆汁,甚至把它當做“本命食”。

相傳,梅蘭芳家有一段時間,每天下午都要到外面買一鍋豆汁回來,全家大小一人喝一碗。

如此受歡迎的豆汁是怎樣的一款美食呢?其實這款小吃是把綠豆磨成粉發酵而來的,有股濃濃的酸味。愛喝的人覺得它酸中帶甜,酵味十足;不愛喝的人說它像泔水,酸餿難聞。

豆汁這款傳統美食問世於清初,多年來它承載了北京人的兒時記憶,成了漂泊在他鄉的北京遊子的思鄉之物。

“京味兒”作家葉廣岑就是這樣一個對豆汁有著無限惦念的人。1968年,出身於沒落滿清貴族的她,在時代浪潮的裹挾下被迫離開家鄉,孤身一人被下放到陝西農村插隊。這一別便是36年,期間可謂是人生沉浮、命運多舛。

然而,苦難有時候卻成為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葉廣岑就是因為歷經磨難,才有了創作小說的諸多珍貴素材,《豆汁記》就是她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豆汁記》以滿清末世貴族生活為背景,講述了一個很會做飯的女僕莫姜的故事。作者用優美有趣的語言,向我們描繪了老北京各種美食和風俗、沒落貴族與底層人民的人生沉浮,讀完讓人回味無窮、潸然淚下……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01 沒落世家的貴族情懷,既是緬懷,也是不敢面對現實的體現

父親領回莫姜時,我正在屋裡學習注音字母。小小年紀的我,已經會讀很多童書,並且知道了不少尊敬師長的規矩。因為從小調皮,我還被母親教訓:女孩子家在外人面前要表現得含蓄矜持、有教養。

這些大宅門裡的嚴謹規矩,都是旗人禮儀和觀念的延續。我們家是慈禧太后的同宗—葉赫那拉氏,是妥妥的皇室貴族。雖然那會大清已滅亡,但是家族遺留下來的風氣習俗依然在繼續。

而我的父親,人稱四爺,皇室子弟的做派更是流露於舉手投足之間。父親是個性情中人,總是想到什麼就做什麼,從來不考慮後果。

他常年不在家,經常出去雲遊。每次回來時,總是給家人帶來“驚喜”。比如,他曾經從內蒙古帶回來三隻又老又騷的羊,製造“三羊開泰”的吉祥;有一次用大卡車拉回兩顆白皮松種在院子裡……

如今,父親又往家裡帶回來一個女人,說是在頤和園北宮門撿的。父親說得很輕鬆,就像是撿一塊磚頭似的。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父親的這些驚人之舉,正是體現了他貴族子弟的生活作風。花錢不計後果,只要能夠買個心頭好,一切都是值得。雖然家道中落,但是他依然有著皇城貴族“窮講究”的嗜好。

後來北平戰亂,家裡廚師回家了,母親不得不親自下廚,但是我和父親均不滿意她的手藝。因為窮門小戶出身的母親,只會烹飪炸醬麵、疙瘩湯、炒白菜等大眾吃食。

而且母親特別愛吃豆汁,我卻嗤之以鼻。要知道豆汁在那個年代,是貧民食物,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食。

對母親出身的偏見,對豆汁的鄙視,都流露出我和父親骨子裡遺留的貴族情懷。因為這種情懷的作祟,我們在不停地緬懷過去的生活,甚至竭盡全力想去留住曾經的輝煌與美好。

然而,緬懷的同時,也體現了我們無法很好地接納家族的敗落,面對人生的坎坷。大清已滅亡,沒落世家已成事實,一切的“窮講究”與高高在上都是在自我欺人罷了。

沒落世家在時代浪潮中的自我掙扎,歷經家族興衰和人生沉浮,一切感傷和悲憫都在作者緩緩到來的文字中流露無遺。在懷人憶舊的同時,增添了些許令人惋惜的歷史滄桑感。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02 絕妙的隱喻:豆汁蘊含著質樸、吃苦的精神,而莫姜正是這種精神的代表

在清朝,豆汁是下里巴品,屬於貧窮食物。出身於南營門的母親就偏愛這種小吃,特別喜歡用豆汁煮飯。可是我卻很討厭,覺得它酸餿難聞,為此還與母親吵了一架。

父親把莫姜帶回家的那晚,母親就是給她喝了一碗剩豆汁。在我看來,就像是在打發叫花子的意味。而在戲劇《豆汁記》裡窮困潦倒的莫嵇,也是靠一碗豆汁生存下去的。

在我眼中,莫姜與莫嵇都是落魄之人,而豆汁就是專門為他們而準備的。然而,豆汁這種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食,竟然在最艱難的歲月裡成了我們全家的救命糧食。

1958年全國大饑荒,人民能分到的食物少之又少。在飢餓面前,惡臭難聞的豆汁卻變得美味無比,我照喝不誤。

最困難的時候,還是莫姜的老公劉成貴給我們家送來了豆汁。在我眼中,劉成貴是個徹頭徹尾的渣男,家暴莫姜,出軌紅樓女子,嗜好賭博,甚至還典當妻子。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就是這麼個品行惡劣的老男人,每天邁著蹣跚的步子來給我們家送豆汁。那些年,要是沒有劉成貴提供的豆汁,年邁的父親肯定熬不過艱難的歲月。

雞鴨魚肉固然高貴,卻不如其貌不揚的豆汁滋味悠長。初經歷者難以下嚥,一旦理解便相契相知,難以割捨。

外表平常、卑賤、醜陋的豆汁,還散發出酸臭的味道,讓不愛的人難以接受,但是你一旦愛上,其滋味卻讓人慾罷不能。

豆汁的做法還不簡單,熬豆汁不能滾開大火,否則渣水分離。劉成貴的做法是用鋸末熬,讓豆汁一直處於似滾非滾的模樣,讓其達到水乳交融。

這樣熬出來的豆汁,喝起來才正宗,有種酸中帶甜,酵味十足的酣暢淋漓之感。下里巴人的豆汁天生帶著一種質樸之感,它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外在;溫火慢熬的豆汁,要歷經時間的煎熬與磨練,才能達到最佳飲食狀態。

就是這種其貌不揚的豆汁,卻蘊含著無窮的韻味。它的質樸,它的忍耐,它的吃苦,不正是布衣暖、菜根香的最好體現嗎?歷經磨難後,喝一碗簡單的豆汁,寓意著老北京人恬淡平靜的百姓日子,這才是最舒服養人的。

正如莫姜所說:

“大羹必有淡味。”是啊,平淡才是最真的百姓生活。莫姜的一生歷經坎坷,但是面對生活中的諸多挫折、打擊和挫敗,她都能坦然接受,淡定從容,這不正是豆汁精神的寫照嗎?

十七年的宮女生活,不幸的婚姻遭遇,落魄的幫傭歲月,看著很苦的生活,在莫姜的眼中卻從來不覺得痛苦。無論是面對丈夫的離去,還是他的突然迴歸,莫姜在經歷情緒的起落後,都能夠迅速保持淡定從容。

就像父親說:“莫姜自帶喜性,這是一種需要極深的功力才能煉成的修養。”洞察世明的莫姜,就像那一碗其味不揚的豆汁,無論面對任何困境,依然能夠保持溫婉內斂、不卑不亢。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03 莫姜與“我家”看似身處不同社會階層,實則都是老北京人的縮影

莫姜十一歲就進宮,在敬懿太妃身邊足足伺候了十七年。清王朝滅亡後,莫姜被老太妃指婚給小自己八歲的御廚劉成貴。在那個時代,這個年齡差註定了莫姜婚姻的悲劇。

她的婚後生活一團糟,丈夫出軌、賭博、家暴,但是她竟然選擇隱忍和包容。這種逆來順受,讓人看到了她身上的軟弱與奴性色彩,是舊時代婦女悲慘命運的終極體現。

在作者筆下,莫姜就是社會底層人物的代表,是那個時代絕大部分老北京人的縮影。他們貧窮潦倒,卻找不到生財之路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態。在那個大時代,其實貧富差距早已存在,富的人越來越富,窮的人連肚子都填不飽,更別談如何改變生活條件。

而我家是皇親貴族的後代,代表著家道中落的那一部分老北京人。曾經的生活衣食無憂,高貴典雅是我們的生活底色。但是在時代的浪潮中,也終將難逃被革命、被迫害的命運。

年邁又病入膏肓的父親,在生命的垂死之際,還要遭受紅衛兵的抄家。吃不飽喝不足的歲月裡,還要飽受精神的折磨,這是怎樣的人生摧殘?

即使有著滿清貴族的血統那又如何,一樣地得接受革命的討伐。甚至還要因為這個身份,揹負上更加嚴重的罪名,無奈、無助與絕望是我們的代名詞。

莫姜和“我家”雖然看起來身處不同的階層,但是卻都是那個時代背景下老北京人的縮影。各自代表著不同的階層,但是卻經歷著一樣的沉浮人生和坎坷命運。

在我們相似的悲苦人生中,受盡了社會的折磨、人性的碾壓。我們是一群人生暗淡的小人物,看不到未來的光明之路在哪裡。

透過我們的淒涼身影,透過我們的困頓人生,是否可以窺見一種歷史的滄桑感,一種普天之下的生命形態?

京味小說《豆汁記》:低到塵埃裡的生命之花,折射出人性的光輝

《豆汁記》這部小說,從頭看到尾,先是被作者有趣的語言和父親奇葩的行為逗得哈哈大笑。然而,讀著讀著,卻漸漸被莫姜的悲慘命運和堅忍性格所打動。接著又為那個時代下,每個人物命運的沉浮不定而抽泣。

在最艱難的歲月,一碗平淡無奇的豆汁卻拯救了我們所有人的命運。讓你我在這種其貌不揚、其味不香的酸澀中,嚐出美食的五味,人生的真諦。

“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與賤何必憂愁。窮人自有窮人本,有道是我人貧志不貧。”

人生何嘗不是像這段京劇《豆汁記》中所唱的那樣呢?命運自有安排,我們也許無法掌控,但是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思想,用莫姜精神和豆汁情懷來對抗生活的起落,在生命的塵埃中開出最美的生命之花,折射出最耀眼的人性之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