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常说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这样说正确吗?

红楼梦真神


这似乎也不可以绝对,文化是“有闲人”的专利,我们信奉马克思,马克思的思想被统治者误导了,马克思最核心的思想概括起来是啥,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的讲话,恩格斯怎么说呢?他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啥意思?就是说,人还吃不饱肚子就顾不上谈文化,所以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当然健康积极的文化反过来可以引导经济更好发展,但不可以反过来[微笑][微笑]算了,一下说多了


天地洪荒


在历史的长河里,世界无数民族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各民族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化丰富性做出了贡献,但是又有多少曾经灿烂夺目的文明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里。

历史始终是向前进的,回望历史,罗马文明、希腊文明、玛雅文明、巴比伦文明、犹太文明、华夏文明等,当今依然屹立于世界的屈指可数。而华夏文明是唯一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现在依然在创造历史的文明。尽管历经坎坷,哪怕受尽屈辱,依然倔强的存活下来。

中华民族经历沧桑,百折不挠,越发顽强,越发自信,来自于中华名族的伟大的精神指引。从炎黄五帝到诸子百家,华夏民族的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极其灿烂的文化瑰宝。正是这些文化,深深的印在华夏子孙的骨髓里,流淌在华夏子孙的血液里,得以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渊源流长。

所以一个民族的复兴,没有文化的支撑是空中楼阁;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盘散沙;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没有家的流浪的孩子。当前抗击罕见的新冠病毒的伟大胜利再次验证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面对疫情,而纵观全世界有几个国家能做到像中国这样,是活生生的教材,是鲜明的对比。

历史终将证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観滄海


以我【种花喝茶】多年的经验分析:对于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是比较认同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是一种精神烙印

文化不单单指书籍,而应该包括了风俗习气、行为习惯、乃至于语言、饮食、服装、建筑风格等等。这些东西是通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烙印,深深的烙在了各民族的血液和灵魂。拿历史上有名的犹太复国案例来讲,犹太人被灭国之后,流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所有犹太人都保存着自己的宗教信仰,语言习惯,风俗习惯。正是因为这样文化习惯的一种保留,让所有的犹太人都清楚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国家在哪里,自己的民族在哪里!

正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烙印,让流散在各地的犹太人团结在一起,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民族复兴,复国梦想。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去外地出差或者旅游会有一种很新鲜的感觉,但是却知道这里不是自己的家乡。我曾经有段时间长期在湖南长沙出差,呆的时间久了,甚至连当地长沙话都能略微听懂一些了。但有一天和同事出去见一个客户,突然在路上听到有人用家乡话聊天,瞬间一种久违的亲切感,让我的内心真的有一些激动。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当我们华人去国外的时候,虽然会感觉到很新奇,

但是当他走进唐人街以后,就会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他只要看到唐人街的建筑,看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字,发自内心的就会有一种认同感,到了家的感觉,这就是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标志。

文化给民族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

各个民族面临战争侵略的时候,往往都会面对很多难关,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会牢牢的把他的人民连接在一起,让他们能够渡过难关,并最终把侵略者打败。我们中华民族在近代饱受列强的侵略,但正是因为我们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文化的底蕴让我们始终牢记自己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我们排除万难也要把侵略者赶出去,让自己的民族得到复兴。

所以在那个时期孙中山先生才会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能够让同一个民族充满着凝聚力,战斗力!

所以只有在同一个文化下生存久了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民族,民族要复兴,文化一定是先锋!

对回答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留言讨论👏👏


种花喝茶


我觉得按小平同志说的: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这句话的意思来理解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这句话比较好。

解放思想,才能促进生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会反哺思想文化的发展。民族的兴盛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人类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民族文化也肯定要与时俱进。这是说的文化复兴决不是复古,不能躺在老祖宗的余荫下过日子,我们确实有过四大发明,但我们不能仅仅只有四大发明。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有无穷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崇洋媚外,也不要盲目自高自大。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也不可能照抄照搬地把以前的文化生搬硬套地拿到现在来用。外国人学点中国文化,仅兴趣而已。不用过于沾沾自喜。我们的目不光要往后看,也要向前看,如果遇事老是回头去看老祖宗的脸色,那是没有自信,是长不大的孩子。

不管是民族复兴还是文化复兴,我们都应该活在当下面向未来。还是小平同志说的好:发展才是硬道理。


圣谷凡心


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肯定是正确的。

文化所创造的效益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第二,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文化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第四,文化是国家的名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因此没有文化的复兴,民族复兴绝无可能。中华民族是一条巨龙,龙的精神,龙的外貌,龙的服装,龙的声音,龙的语言,龙的带人接物的方式 ,龙宫的造型等等都是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是引领、滋养、服务现代生活,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




跋涉山河


没有文化复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八婺大地,发展迅速,万象纷呈,该如何解读,该有怎样的视野。

我们和金华市社科联一起,为你打造一份权威的金华社科读本。每周四推出,帮你解开现象的迷雾,助你追寻理论的真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无与伦比的作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推动文化复兴,着力构筑中华文化的国际感召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要。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只要文化在,这个民族就不会失去希望。文化是什么?这是令无数学者穷尽一生而无法给出准确定义的东西,据说,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几百种。有人说,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换言之,一切都是文化;有人说,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样式,也就是人们的活法。如果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认知文化,我想,文化是自远古而来而又奔腾不息流尚未来的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精神脐带和精神TND,文化是人类的第二个太阳!如此看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只有文化的全面复兴,才有可能实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力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崛起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头,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标尺。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部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世界上每一次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调整,力量对比的削长,主导权的切换,本质上是文化主导权的切换。当今世界,美国为什么独霸天下、为所欲为?真正可怕的不是其强大的经济、军事、科技,而是其文化的霸权。美国学者非常自得地宣称:美国的文化是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软刀子”杀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原子弹、飞机大炮、航空母舰更管用、成本更低。想想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精心策划的搞跨前苏联、东欧地区的“颜色革命”以及中东地区的“茉莉花革命”,炮弹只是辅助手段,杀手锏则是凭借其互联网优势,通过“大片:好莱坞电影”“芯片:计算机网络”“薯片:肯德基等美国产品”,无孔不入地输出其文化价值观,先搞乱人们的思想,进而搞乱一个国家,颠覆人们的价值观,进而颠覆一个国家的政权,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美国著名心理战专家克罗斯曼说“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为了做到这一点,“必要的谎言”和欺骗都是允许的,而且“所有的知识领域,我们都有兴趣,从人类学到艺术创作,从社会学到科学方法论,无一例外”(参见唐晋著《大国软实力》,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其实,对于文化思想的这种“杀伤力”,我们的老祖宗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智慧地告诉后人:上兵伐谋,攻心为上,不战而屈人之兵。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根。有人说,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断裂而且至今仍在生生不息自我更新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文化样式。是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独具魅力,曾经长期居于世界主导地位,形成了足以匹敌西方文化的“汉文化圈”。当我们有的人忘了传统、忘了祖宗、崇洋媚外时,理性的西方学者却不得不对中华传统文化推崇有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竟有7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合声明称:要想解决当下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就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方孔子那里寻找答案!2002年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宗教大会通过了《世界伦理宣言》,《宣言》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立为世界伦理“第一金律”,认为只要世界各国都能信守“忠恕”之道,就不会有纷争和战争,世界就能和谐共处。也许当中有面对中国强势崛起的焦虑、夸张甚至虚伪成份,但足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独特的民族魅力和世界普适意义。西人尚且如此敬重,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顶礼膜拜的态度礼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传统文化既能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必有其必然的历史积淀、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文化自负要不得,文化自卑更不应该!其实,在传统走进我们之前,我们早已走进了传统。文化总是在存续基础上递进的,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文化的复兴起始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基”,而只有文化复兴才能支撑起民族复兴的“大厦”。

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之必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狂飚式的发展,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之路,我们从一个既穷且弱的国家一跃而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我们以一个崛起中大国的尊严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让掌声响起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未象今天这般接近!然而,有一句话说的非常正确:高大不等于强大,重量不等于力量!客观地审视当下中国社会,我们面临的矛盾前所未有的复杂,面对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严峻。如果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存在着三个剧烈的反差:一是经济大国与文化软实力的反差。当今世界之竞争本质上是以文化软实力为支撑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只有文化力才是久持的竞争力。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曾经的文化辉煌而自信自豪,但同样应当为当下世界文化话语权竞争中的守势、劣势而保持足够的冷静和警觉。我们是第一制造国、第一出口国,但文化上的“帽大身小”和“逆差”却让我们底气不足,我们解决了“挨打”“挨饿”,却不得不应对如何“挨骂”的问题,文化软实力不强、“话权语”缺失的种种困顿是如此刺眼,如此让人尴尬:我国的文化产品只占世界份额的2%,甚至还不如印度的 5%;我国每年出口的图书不如德国一家出版集团;我们很多年轻人看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追的是“韩剧”和“韩星”……如若长此以往,不仅与大国地位不匹配,更可怕的是:如果人们消费的只是西方文化,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如何捍卫?!你可以痛恨痛骂美国西方阴险毒辣、亡我之心不死,但没有毛毛作用!咋办?唯有强大自己的文化,挺起民族文化的脊梁。若要让小鸡认可火鸡的高大,就必须让自己真正变成火鸡。二是文化供给与文化诉求的反差。文化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也是生存权、发展权的重要体现和载体。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不断递进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地越加关注文化的满足和自我的发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诉求爆发性增长。而面对“富而思文”“富而思乐”的需求,文化供给又是如何?显然,还有相当的差距。三是国民素质与中国形象的反差。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取决于殷实的国库、坚固的城堡、华丽的设施,更取决于国民接受的教育及其文化的素养。很显然,我们跑的太快,灵魂掉在了后面,我们跑的太远,以至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咱中国人给世界的印象是“不差钱”,他们一方面大把大把地赚着中国人出境游的“狂刷”,而另一方面却在公然地污辱着中国人的形象,中国人到底惹谁了?如上,中华民族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中国要真正的强大,除了经济、军事、科技的强大,也许,文化的复兴、文化的强大更为关键,也更为艰难。

文化的复兴发展总是通过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传递实现的,文化复兴的基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在我们走进传统之前,传统早已走进我们。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勇于创新。在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复兴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之时,便是文化复兴之日,唯有文化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扎实的根基和根本保证。

(作者系金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


Mr张先森說


是正确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的前提是人民要有文化,人民会思考。

3.15晚会应有文化打假内容,文化打假应从《红楼梦》开始。

胡适对《红楼梦》的考据是以推翻中国历史为依据的,上过学的中国人都懂的。《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红楼梦真神


我认为这句话说的并不严谨。

民族复兴必然是基于文化复兴基础上的,但是是复兴什么样的文化呢?必然是复兴其精华,舍弃其糟粕,这就是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简单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持久发展和兴盛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是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信仰。

世界文明有,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两河文明,中华文明,等等一系列文明,这些文明都曾经辉煌过,但能够持续辉煌发展至今么只有我们中华文明,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大多数文明他们没有新陈代谢,最后被其糟粕所覆灭。中华文明历久不衰,就是因为它持续的发展,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更新改良,所以能兴盛至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一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中华文明一直都在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而我们文明也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随性随心随缘


一个民族的衰落核心是其主流文化在新时代的不适应,所以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就在于其独有的文化能否再次迭代升级符合时代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理解:

① 民族层面。民族是一群有着共同历史,语言,文化的人,这是与其它群体的本质区别。如果丢了独特的文化,就是灭族,所以只有复兴文化,这个群体才是原来的族群。

 文化层面。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地区一群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共识、行为与独特习惯、性格。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人群的属性,所以文化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这个族群的发展阶段。

③ 哲学层面。意识指导实践,一个民族的行为与结果上崛起的前提就是意识的崛起,而最强大的意识就是文化。

④ 历史层面。西方的文艺复兴,摆脱了中世的黑暗。清末后期开始,我们一路丢弃否定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以至今日都无法真正崛起。因为一个没有本族文化的人群,就没有族格,没有族格是不会被世界其它民族真心尊重的。

⑤ 管理层面。一个群体的行为要想发挥巨大的效能,必须要经过高效的组织与协调。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力量一般,但却在食物链顶端的原因。小规模的族群可以靠人管,中等规模靠制度,大规模就需要文化来约束激发。

因此, 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必须要重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化,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崛起,屹立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国学新声派


关于”历史名人常说民族复兴先要文化复兴“,个人这个问题的“复兴”二字不甚合理,有点歧义。请看详细解答:个人以为,文化不能称为复兴!什么叫做复兴呢?复兴是指过去很兴盛的东西,现在衰落了,期望将来还要兴盛。复,可以理解为恢复、再次的意思。虽然明白你的意思大概是“历史名人常说民族复兴先要文化【繁荣】或【再繁荣】”,但文化通常讲传承、发扬光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等等。如果讲复兴,就有了“重新”兴盛过去的文化的意思,就有点死灰复燃、复辟的意思在里面了,不能说错,至少有歧义,过去兴盛的文化不一定值得推崇,比如缠足。因此,文化”复兴“有点讲不通,文化必定是与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的,在这个时代却要强行贯彻那个时代的文化理念,不一定是行得通的。须知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被时代抛弃的文化,就不属于这个时代了。向往以前繁荣时期的、先进的文化,没问题,这种文化能不能再繁荣,就的看其能不能与这个时代相适应了。因此,个人觉得,不用“复兴”二字,换成“再繁荣”之类的,似乎更合理。【求同存异哈。不是故意抠字眼、故意抬杠,但个人确实理解到“复辟”的意思,也许是我思维有问题,还请多多指教。也不知解释清楚了没。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哈】
若问题是“历史名人常说民族复兴先要文化【繁荣】或【再繁荣】”,这个意思呢。我以为,真的民族复兴,必须文化足够繁荣,文化影响力必须足够强大,虽然不一定要像强汉盛唐那样,文化影响世界,要达到世界其他地方远远无法企及的程度。但是,文化影响力要能被世界推崇,成为世界主流。因为文化体现的是精气神,是灵魂。没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就没民族影响力和话语权,也就没有民族复兴的说法。因此若要民族复兴,文化影响力必须达到当今世界的顶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