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本週的好書推薦,我給大家介紹三本書,第一本是馬伯庸先生的《三國機密》。

1/3 《三國機密》

三國故事一直是中國歷史文學最熱門的IP。馬伯庸這本小說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是以漢獻帝為主人公入手的。漢獻帝是誰,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東漢的末代皇帝。九歲登基,在位32年,無權無勢,一生被權臣玩弄於股掌之間。在影視劇中,漢獻帝的形象基本就是個窩囊廢。不過也難怪,身逢亂世,寄人籬下,即便是天子也得仰人鼻息。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然而,《三國機密》卻給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漢獻帝,他不再是《三國演義》裡那個柔弱的老實人,而是成了一個令對手害怕,尊敬,乃至臣服的君主,甚至到最後險些翻盤。

首先得聲明,《三國機密》只是一本小說,其中大部分情節都是作者的虛構,我們沒必要去糾結其中的真偽,畢竟,文學家不是歷史學家,文學家的任務,是用想象力去填補歷史的空白。如果你能放下歷史的包袱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三國機密》的故事不僅有趣,還很勵志。

在小說裡,作者給漢獻帝來了個“偷樑換柱”,真正的漢獻帝劉協,18歲就去世了。但他有個流落民間的同胞兄弟,名叫劉平。劉協死後,在皇后與忠於漢室的大臣的策劃下,劉平被接入宮內,冒充當今聖上。從此,草民劉平搖身一變,開啟了他的奇幻人生。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劉平的哥哥劉協,即死去的漢獻帝,生於亂世之中,身邊虎狼環伺,從小就養成了殺伐決斷,剛毅冷酷的性格。可他的替身劉平,由於在民間長大,從未見識過宮廷政治的殘酷。劉平性格仁柔,多愁善感,連個太監都不敢殺。更可怕的是,他還主動和曹操的人套近乎,想用自己的真誠感化他們,就是這樣一個人,還怎麼指望他來興復漢室?

當然,小說到最後並沒有發生驚天大逆轉,劉平的結局,倒是和史上的漢獻帝相一致。但在此期間,劉平的確有機會翻盤,而且機會還不少。直到曹丕稱帝,他依然是那個時代最大的贏家。至於劉平一路上是如何與曹操鬥智鬥勇,俘獲人心的,在此不做劇透,感興趣的話不妨一讀,這裡只談談《三國機密》給我的啟發。

如果你問我劉平何德何能,居然能讓這麼多大臣為之赴湯蹈火,乃至與曹操分庭抗禮。我的回答是:堅持。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在一個波詭雲譎,爾虞我詐的世界裡,劉平竟敢於堅持他的真誠。他不枉殺無辜,不以任何人的犧牲換取政治上的勝利,卻沒想到這反而成了他的優勢。

當人人崇尚暴力與欺詐的時候,劉平能一以貫之地示以包容,這無疑使他的對手們放下戒心,並願意與之合作,這正是劉平的高明之處。他巧妙地利用了皇帝的身份,使自己始終站在一個制高點上。你可以說這是天性使然,也可以說是有意為之。但無論如何,劉平用真誠,讓別人對自己建立了穩定的預期。

博弈論中有一種叫做“贏定輸移”的戰略,即只要你和對手上一輪的策略一致,無論合作還是背叛,你在下一輪都選擇合作。如此一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信任你,因為他們知道,和你在一起會有安全感。劉平就是靠這一招,讓曹操重新把他視為皇帝。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相反,如果劉平反覆無常,一會兒殺人如麻,一會兒仁慈優容,或者像袁紹那樣“外寬內忌”,或者學曹操做個馬基雅維利式的統治者,那他可能早就死翹翹了。畢竟,論權術,劉平根本不是曹操的對手,因為他手裡無一兵一卒,耍陰謀詭計,他哪有這個資本?劉平的故事告訴我們,以弱勝強最好的辦法,不是與對手硬碰硬,而是選擇不同的策略,只有當你佔據了一個獨特的生態位,才會有逆襲的空間。

最後再強調一遍,《三國機密》只是小說,小說不等於歷史,真實的歷史遠比小說要複雜,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文學中,懂一點做人的道理。

2/3 《鴉片戰爭》

小說介紹完了,接下來給大家推薦一本嚴肅的歷史著作,英國學者藍詩玲寫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喪權辱國”史的開端,給每個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痛。《鴉片戰爭》的作者藍詩玲,是英國的漢學家。英國人寫鴉片戰爭,視角和立意自然與中國人不同。不過首先得澄清,藍詩玲並沒有否定這場戰爭的性質,鴉片戰爭是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這一點學界早有公論,我們感興趣的,是鴉片戰爭中的諸多細節。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鴉片戰爭》的作者藍詩玲

比如,這場戰爭究竟為何爆發?英國人想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這固然是直接原因。其實從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原本只是一場貿易糾紛。英國人崇尚自由貿易,信奉權利至上。而中國人則認為,只要你賣的東西對中國人有害,我才不管什麼合同契約,商業精神,一概反對。但英國的政客們卻抓住這點大做文章,把中國視為腐朽、墮落,頑冥不化的蠻族,需要來自先進世界的“拯救”,這就給發動戰爭找到了極佳的藉口,使侵略者披著正義的外衣,行罪惡之事。你看,這像不像一百多年後美國人打伊拉克,也是打著正義的旗號,結果卻讓自己騎虎難下。

那麼,既然仗已經開打了,中國人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書中披露的很多細節,非常耐人尋味。當英國人氣勢洶洶殺過來的時候,從道光皇帝到地方官員,沒有一個人知道這個對手的實力。交戰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中國軍隊幾無勝算,多數官兵狼狽而逃。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很多人認為,中國之所以輸掉這場戰爭,是因為武器落後。但作者卻認為,原因沒有這麼簡單。清軍人數佔絕對優勢,本來是可以和英軍較量的。但此時的清軍士兵,因為薪俸太低,經常吃不飽飯,平時逃跑、開小差乃至譁變都是家常便飯,抵抗起來自然是裝裝樣子,不肯賣命了。

軍隊不堪一擊,可官員們也好不到哪兒去。面對失利,他們採取了謊報與瞞報的策略,甚至擅作主張,騙一天是一天,以至於矇蔽視聽,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比如,道光皇帝有個侄子叫奕山,鎮守廣州期間,他私自答應了英國人的條件,以一千二百萬兩為代價,開城乞降。結果,英軍在廣州三元里被困,奕山居然幫助英軍解圍,還向皇帝謊稱自己大獲全勝,將給英軍的鉅額賠款,說成是對英國商人損失的補償。這樣的伎倆,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小兒科,可當時的道光帝差點被矇混過去。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除此之外,清軍對英國人的無知,也到了驚人的地步。清軍知道自己在海上不是英國人的對手,於是寄希望於陸上,他們竟天真地認為,英國人無法彎腰屈膝,(可能是因為知道英國人不肯下跪)只要打他們的腰腿,就可以將其擊倒。在舟山,江蘇巡撫裕謙把守備敵人的希望,寄託於給工事所起的漂亮名字,他完全低估了英軍大炮的威力,甚至認為英國人根本沒能力登陸作戰。正是他的無知,讓自己和軍隊最終付出了沉痛的代價。

耐人尋味的是,對於舟山的這場戰鬥,中英雙方均給出了不同的評價。儘管中方承認失利,但理由是自己“寡不敵眾”,雖重創敵軍,“殺夷無算”,奈何英軍人數有二三萬,中國人不得不退。而英國人卻把勝利寫地輕描淡寫,英方只死了2名士兵,另有28人受傷。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但事實上,英軍的確損失慘重,只是造成傷亡的不是清軍,而是痢疾和瘧疾。總共有5329名士兵感染,448名士兵死亡。因此,傳染病對英軍的威脅,要遠大於中國軍隊。

《鴉片戰爭》中有大量有趣的細節,使讀者對這場戰爭有更全面的認識。總體而言,清軍對抗擊侵略者顯得並不積極,除了個別戰鬥,大多是一開打就跑,至於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實力懸殊,一方面是由於紀律鬆懈,而在我看來,鴉片戰爭失利最根本的原因,不在敵人的“船堅炮利”,而是彼時的中國,還不是一個現代國家。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大清全民上下,從官員到老百姓,根本沒有主權的概念。而高度集權化的官僚系統,也鼓勵了欺上瞞下的作風,大敵當前,清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負責制政府”,皇帝只想著息事寧人,繼續關起門來過太平日子,老百姓也甘願作壁上觀,只要敵人不闖自家門,隨你怎樣都無所謂。

所以,什麼是現代國家?現代國家首先是用制度形成的動員力量,以及普及全民的主權意識。中國作為一個傳統帝國,只有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屈辱歷史之後,才逐漸意識到這點。

3/3 《理性的樂觀派》

最後給大家介紹的一本書,是英國人馬特·裡德利寫的《理性的樂觀派》。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其實特別簡單,作者認為,隨著人類技術的突飛猛進和經濟的日趨繁榮,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很顯然,不少人對此難以苟同,這未免也太天真了。就拿今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來說吧,很多人就擔心,人類的好日子不多了,什麼科技、財富、宗教,在兇狠的疫情面前都不起作用,我們就別再狂妄自大了。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實際上,類似的觀點並不新鮮,早在17世紀,隨著牛頓物理學的風靡,人們就普遍相信,人類已經掌握了洞察世界最全面,最科學的方法,我們有能力改變一切。從17世紀到19世紀末,整個西方都沉浸在一片樂觀之中。

可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世界大戰、核武器、環境汙染等問題層出不窮,人們對科學進行了反思,復古主義開始流行,復古派認為,凡是過去的,原始的東西,都是好的,他們崇尚所謂“原生態”的生活方式,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便讚美了這樣的生活。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物質豐裕的社會,很多人都渴望“返璞歸真”,渴念起鄉野生活的種種好處,尋找所謂的“詩與遠方”。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其中隱藏著一個矛盾,假設你現在去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生活一個月,空氣清新,鳥語花香,“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確令人神往。然而,如果你被告知這一個月不能帶手機,你吃的所有東西,都得從田裡現採現摘,而且還得由你親自下廚。你住的屋子沒有暖氣,沒有空調,夏天的時候蚊蟲會讓你無法入眠,入冬後你只能靠著火爐取暖。更糟糕的是,萬一你吃壞了肚子,或者被蚊子叮咬染上了瘧疾,附近連一家醫院也沒有,你只能祈求上天保佑,或者請江湖郎中為你把脈治病。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這個簡單的例子告訴我們,現代人所熱衷的田園生活,其實是經過精心包裝的產物。我們讚美“詩與遠方”的同時,卻忽視了它們之所以值得嚮往,是因為現代社會有大量的勞動分工,替你解決了很多潛在的現實問題。

比如,倘若沒有現代化的交通與通訊設施,沒有高度成熟的旅遊配套,沒有WIFI,沒有支付寶,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導遊,有多少人願意去西藏、青海這些地方感受“純淨之美”?沒有星級酒店與完善的安全和醫療措施,又有多少人願意去非洲大草原觀賞獅子捕羚羊?以上這些例子,不過是印證了一句當下很流行的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社會分工替你鞍前馬後。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但話要說回來,理性樂觀派最大的危險,不在對未來的態度,而是他們對理性的過度自信。實際上,受這種自信危害最深的,根本不是什麼大自然,而恰恰是人類自己。

我們總是聽見有環保人士呼籲,說人類的科學技術正對大自然造成毀滅性的破壞,什麼環境汙染、氣候變暖、物種滅絕、核輻射等等,各種各樣的生態災難,都是由人類一手造成的。其實我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那些認為人類正在毀滅地球的人,明顯太高估自己了。

好書推薦:漢獻帝有沒有機會翻盤?

求知是人的天性,用知識與技術改變社會,是人類最古老的傳統之一。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相信,哲學家可以憑藉最高級的理念重塑這個社會。啟蒙運動之後,隨著科學思想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堅信,社會可以通過理性化的方式獲得改造。久而久之,人們漸漸走火入魔,於是就有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納粹集中營、蘇聯的計劃經濟等等,給人類社會造成不小的災難,甚至還導致了個別政權的垮臺。關於這一點,哈耶克在其《致命的自負》中早有提及,感興趣的可以去翻一翻。

所以,無論你對理性過度自信,還是盲目悲觀,本質上都是一種“致命的自負”。災難面前,那些認為人類啥也做不了的人,其實和那些相信“人定勝天”的人一樣可悲,這就是《理性的樂觀派》的作者想告訴我們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