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常駐熱搜,科學家卻難上?各種原因其實不必糾結

這兩天,又有兩條女明星的新聞持續霸佔微博熱搜榜,並且長時間熱度不減。其中一條是“張馨予生子”,另一條是“范冰冰今年首亮相”。隨之而來的,又有網友再次感慨:明星家事天下知,那些在科研所裡為了祖國強大而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呢?他們為什麼總是不受關注?


明星常駐熱搜,科學家卻難上?各種原因其實不必糾結


仔細想來,這似乎是一個無需回答卻又不好回答的問題。人們總是一邊津津樂道公眾人物的大事小情,同時又會對幾乎不關注那些勞苦功高的科學家而略懷愧疚。就在這個話題再次引起超高熱度時,知名法律微博博主唐有訟從社會學的角度回答了這一問題,他認為這種觀點其實是對明星的誤解,也是對科學家的誤讀。人們對一個行業從業者的尊重程度,並不和其曝光度成正比。

從明星這方來說,保持流量是明星的天職,流量就是廣告,流量就是利益,這個職業就是名利雙收,同時最可怕的就是無人問津。“電視上不演她,網絡劇不播她,熱搜榜沒有她,她靠什麼去跟廣告商談價格?明星是一種職業,在商言商,在演言演,明星霸佔商業媒體的頭條是市場邏輯的必然體現。”唐有訟在微博中寫道。


科學家的工作性質剛好相反。科學家的責任是研究,任何研究成果在被驗證之前,都不可能像明星那樣有很高的曝光度。“科學家天天上熱搜幹什麼?他又不拍電影掙錢。如果一個科學家天天上微博熱搜,反而不是一個踏實嚴謹的研究者,科學家的低調恰恰是科學本身的邏輯。”唐有訟的觀點是,這並不意味著要忽視科學家這個群體,重視科學家的方式是國家給資金、給項目,科學家需要的是政策和資金支持,而不是什麼熱搜。不過,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明星作為納稅人,向國家交稅本身也是對國家的貢獻,這些稅款或許也會有一部分成為科研資金。


某種程度上來說,正是工作內容相對高端和小眾決定了科學家的體質不容易上熱搜。以前幾天備受關注的科學話題“人類拍到的第一張黑洞照片”為例,大多數人只知道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的一種天體,科學家們歷時多年最終捕捉到這張照片。“黑洞照片”是千萬科學家許久以來的工作成果,而此前已經進行了大眾難以想象的研究和工作,而這些大眾並不知曉,實際上也不在大眾的知識範疇之內。

比如,全球超過200名科學家達成了“事件視界望遠鏡”(EHT)這一重大國際合作計劃,決定利用甚長基線干涉測量技術;兩個黑洞是科學家的主要目標,一個是位於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系中心黑洞SgrA*,另一個則是位於射電星系M87的中心黑洞M87*;“洗照片”時,超級計算機通過回放硬盤記錄的數據,在補償無線電波抵達不同望遠鏡的時間差後將所有數據集成並進行校準分析,從而產生一個關於黑洞高分辨率影像……


明星常駐熱搜,科學家卻難上?各種原因其實不必糾結


可以說,公佈黑洞照片是為科學家萬里長征的工作畫上一個階段性的句號而已。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科學家大多數時間耗盡心力進行的工作,大多數人可能連這些專業術語都看不懂,更別提了解其實質了。這樣的話題,即便置頂到微博熱搜榜,又有幾個人願意去關注這些看不懂的信息?相比之下,自然不如去看一下誰都能聊上幾句的明星八卦。


人們印象中的科學家,大多是從媒體中看到的敬業、嚴謹、低調、辛勤的一面。老一輩科學家確實極具奉獻精神,值得青少年去學習,然而也不乏一批成長起來的青年科學家取得科研成果後,用自己的專利、技術、成果所賺來的錢過著非常殷實的生活。人們應該瞭解科學家雖然在幕後,只要有所貢獻也會是名利財富均有的職業,從而引導青少年更熱愛科學,願意致力於科研。


所以,大可不必為科學家不上熱搜而過分慨嘆,某種程度上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已。科學家的價值並不在曝光度上,而在於他們實實在在給社會做出的貢獻。尊敬和重視科學家的最好途徑是給他們的科研項目以各種支持,並且培養更多青少年願意成為生活在熱鬧之外而有所建樹的科學工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