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老人的铅笔书

林散之老人的铅笔书 文 | 徐利明

签字可作为凭信,笔迹鉴定可识别真伪,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每个人写的字都有他的习惯性,即他的风格表现,这是由书写者的性格、学养造成的。

走近巨匠 | 林散之老人的铅笔书

每个人的性格、学养不同,自然造成各人写的字在线质、笔势、结体、运笔的力度和速度诸方面的差异。即使众人皆学一家、一帖,但一经相互比较,就可发现还是各个不同的,只是其差异在程度上有大小之别而已。也许有人会说,用毛笔写的字点画粗细变化大,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也很大,而用一般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硬笔写出的字就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它们之间就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这只是从表象上的观察。

你如果冷静地将同一作者用毛笔或硬笔写的字加以比较就可发现,两者在笔势、结体、运笔的力度和速度上是一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点画的粗细变化和墨色层次方面。一般的硬笔书不能表现大幅度的粗细变化和墨色变化而已。所以,我们在看一位惯用毛笔的书家所写的硬笔字时,也一眼便可认出这是某某的手迹。

一个训练有素、风格鲜明的毛笔书法家,其硬笔书一定也可反映出其书法的基本风格特色。林散之老人的硬笔书即可作为一个典型的范例。

走近巨匠 | 林散之老人的铅笔书

陪同林散之师观看展览(左二为徐利明)

散之老人晚年双耳失听,故在案头总备有一叠空白纸条和铅笔,其家人以及来访者与他的对话均是在纸上进行的。这样久而久之,便留下了大量的对话实录,内容涉及其生活起居、人生态度、艺术观、诗词书画,以及针砭时弊、教导后学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字条,散藏于林老许多朋友、学生的手中。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成为研究林老生平及其人生观、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这又是林老留下的一批硬笔书法的宝贵财富。

这里介绍的四张字条,是林老与我交谈时所写,关系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谈到艺术界(尤其是针对书法界)种种不良风气时,老人家面显怒色,写下了这样两句话:“书画家千万不能走入市井气味”;“书画文艺都要学个真人,不能做假人骗世!”

这两句话正反映出散师做人、治艺的基本态度。他做了一辈子真人,所以他的艺术能真气弥漫,以纯真无邪的意境打动天下人的心。


走近巨匠 | 林散之老人的铅笔书

林散之与徐利明笔谈“字条”

另两张字条则是他的自我艺术评价,其中并谈及了他的一段读之催人泪下的经历。

“现在社会上风云变动不定,一切不与人争,只与古人争一地位。这是个目的!诗、书、画,我的诗为第一位,功夫深,用了六七十年心血。尤其四人帮时,家籍被烧抢一空,唯诗稿带在身边,晚上枕头,不让遗失,保存下来,真是苦难重重。目下已蒙各方面努力,存印下来,可以留给后人看看。”

从这段文字可见他一生奋斗目标,是以古代的大师们为竞争对手的。他的诗境天然纯真,在今人已属少见,难怪他尤其看重,颇为自负。这也正是其书法的深层内蕴,“魂”之所在。

散之老人在写前两张字条时,因情绪激怒,以致那四行字用笔激越,体势放纵,有一吐为快之感。后两张字条因谈及对世事艰难的深切感受、遭遇和一往情深的对艺术的痴迷,使其数行字受情绪感染,显得沉凝而刚毅。他在写完这段文字后有许久抿着嘴不作声,这不正说明了“情动于中而形于书”的道理吗?

走近巨匠 | 林散之老人的铅笔书

林散之与徐利明笔谈“字条”

我在与散师交谈写字条时,初以一般的斜执笔法执铅笔写字。老人见了纠正说:“这样写字习惯了,就不容易写好毛笔字。”于是,我就模仿他,将铅笔竖起来,近似于执毛笔的姿势。经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我悟到了老人为什么要这样执铅笔写字的道理。一般的斜执笔,写字时只能用笔头的一个侧面,缺少变化。竖执笔写字,随着运笔纵横回互的连贯运动,笔头的各个侧面都能用上,变化就比较多了,这是其一。

林老喜用秃头铅笔写字,而且用 2B 以上的软铅。有一次,我将铅笔头削尖了,老人赶快制止。我明白了他的用意,笔头尖了,就无法再变化了,这是其二。

铅软、笔头粗,再加上竖执笔,可锋用八面,轻重缓急,提按顿挫,虚实深浅,可尽铅笔变化之能。由此我又进一步悟到了老人之所以喜用铅笔,而极少用钢笔的缘故。铅笔的铅是粉质的,所以才能有这么多的变化,老人对此是经过思考选择的。

老人在另一次与我谈毛笔书法的用笔时,很推崇晋人笔法,他写道:

“古人书法嫉尖,宜秃,宜拙,忌巧,忌纤。”由此可推知,老人将他在毛笔书法方面的审美观也用到了他的铅笔书法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