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爆品」思維,互聯網醫療險的下一站


穿越「爆品」思維,互聯網醫療險的下一站

短期便宜可以佔,長期計劃還是要準備。

盛世買古玩,亂世存黃金。當金價作為避險財產價值飆升的時候,在新冠肺炎這樣一個非常時期,不得不說,身在疫區的人們,可能會覺得如果之前買了一份保險,心裡會安心很多。

沒能及時上車的人們倒也不必擔心,因為各大互聯網保險平臺都及時的推出了免費領取的新冠肺炎保險,不交分文的情況下,如果不幸感染肺炎,就能根據病情獲得幾萬元不等的賠付。當然,這可能也是一個用戶最不希望出險理賠的保險產品了。

「免費」絕不是保險產品的合格模式,但仔細推敲,其實免費的「新冠肺炎險」出險率並不會很高,畢竟現在國家對於疫情的控制已經很到位。那些領取了免費保險的用戶,難保不在互聯網保險平臺的頁面多停留一段時間,有很大可能,他們的目光會鎖定在每月只需要幾十塊,每年幾百塊年費,但是卻有數百萬元保額的健康險上面。

事實上,以流量換用戶的生意,恰恰是從「百萬醫療險」開始的。

互聯網探營保險業

2013 年成立的眾安保險,由阿里巴巴、騰訊和平安保險合資成立,AT 科技巨頭加上傳統保險的「三馬」(三家公司掌權人都姓馬),讓眾安一時風頭無兩。保險業如何實現「互聯網+」,無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和傳統保險公司主攻線下不同,眾安選擇的是主攻線上,產品也是和互聯網用戶人群關機緊密的例如電商和出行等等。倚靠電商巨頭,眾安推出了退貨運費險;出行方面,有航班延誤險。甚至人們手中的手機,也有和小米合作的碎屏險。這些保險產品的一個特徵是不需要推銷,在電商等交易中勾選即可購買,同時核保和出險也是完全自動化,省下大量人力。

眾安剛剛成立的 2014 年開始,中國健康險保費收入開始以每年 37% 的複合增長高速發展。互聯網平臺敏銳的捕捉到這一趨勢,開始向健康險領域發力。

2015 年,眾安保險推出了尊享 e 生短期健康險產品,以每年幾百元的保費,最高 100 萬元的賠付金額,使得這款一年期的短期健康險產品瞬間成為爆品。相比於一般醫療險的幾十萬元賠付,尊享 e 生的最高 100 萬元賠付看起來誠意十足,同時每年幾百元的保費對於用戶來說也有極大的吸引力。截至 2019 年上半年,眾安尊享 e 生系列產品的用戶已經達到 460 萬人。

尊享 e 生的成功,帶紅了互聯網健康險產品,眾安在線之後,多家平臺和保險公司紛紛推出健康險產品,賠付金額也從 100 萬元起跳,逐漸升至 200 萬元、300 萬元、600 萬元甚至 1000 萬元。

2018 年,百萬醫療險全年的新單保費規模達到了 170 億元,預計 2019 年全年新單保費規模將達到 300 億元。如果以平均保費 450 元/年的價格推算,百萬醫療險的可能已經覆蓋超過 6000 萬用戶。

為什麼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險能在近年來獲得高速發展。圓心惠保聯席 CEO 彭煊認為,首先保險用戶的目標人群已經年輕化,這些互聯網原住民更習慣通過網絡平臺解決問題,甚至是之前一直倚重線下面談的保險生意。

另外,低到每年幾百元的保費,也是用戶投保的重要原因。道理和買房差不多,之前的保險每年交付的保費較高,保險的時間通常以 20、30 年為期限。而互聯網健康險將其分成每年提交保費,保險期限為一年,有點類似於分期付款。「不能買房總可以租房。」彭煊解釋到。

憑著互聯網優勢,短期健康險迅速獲得用戶。2019 年雙 11 期間,京東保險平臺保障金額突破 1333 億元,累計為 5838 萬件商品提供保障服務,同比增長 618%。互聯網健康險已經成為類似電商平臺的消費電子類產品。

穿越「爆品」思維,互聯網醫療險的下一站

流量產品的宿命

每年幾百元,賠付幾百萬,讓很多囊中羞澀的用戶也有機會購買高額健康險,聽起來簡直像「公益項目」。但顯然,保險公司也要考慮成本,不可能真的虧本付出。為了控制成本,看起來很「豐滿」的健康險產品,其實也有一些比較「骨感」的控制條件。

首先,目前市面上的健康險產品都設置了一萬元的免賠金額,降低出險比率,一些常見的小病可能還是用戶自費買單。

更重要的,和傳統的醫療險不同,雖然不少互聯網健康險產品都聲稱可以「連續續保」,但其中的條款還是有不同規定。例如,隨著年齡增長,每年的保費金額也逐漸增加,而越接近年齡上限(60 歲左右),金額更是有大幅度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短期健康險是將用戶在年輕時候的保費降低,隨著年齡升高逐漸提高保費;傳統保險產品是 20-50 年之內,每年保費相同。如果按照費率來算,其實短期健康險未必會比傳統保險要低。

即便如此,推出健康險產品保險公司和平臺其實並不賺錢。作為保險產品,健康險本身就是一個高賠付高風險的類別,其綜合賠付率為 67.3%。雖然健康險的用戶多位 20 歲到 40 歲的優質保險用戶,但隨著很多重症逐漸年輕化,很多本來風險較小的 90 後用戶,也成為出險高發用戶。根據行業數據,目前絕大部分健康險產品是虧損經營。

在電商平臺上,經常會有一些 9 塊 9 包郵的「爆品」,吸引用戶點擊購買,這些產品大多是賠本經營,商家的真目的其實是將用戶吸引到店鋪的其他商品上,利用後者來真正盈利。互聯網健康險產品,從某種程度上和這些電商「爆品」非常類似。

為了降低健康險產品的風險和成本,保險平臺的一個解決方案是不斷將健康險產品升級,通過不斷添加各種高附加服務,一方面獲得更高的利潤,一方面將用戶分散到不同的「風險池」中,控制風險。同時,也有保險公司將百萬醫療險和更高利潤的年金險或者重疾險捆綁銷售,通過這種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對於用戶來說,互聯網健康險可以作為醫保的短時補充保險,在資金週轉困難時作為臨時保障,而如果希望獲得比較穩定的長期保障,可能難免還是要和線下的保險經紀打交道。

線上線下平衡之道

健康險的「爆品」現象,是互聯網平臺對保險業「銷售」環節改造的一個象徵。

傳統保險公司大多建立龐大的線下代理人制度,通過眾多的線下代理接觸潛在用戶。互聯網保險平臺則利用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線上各種渠道來獲得用戶。近幾年成立的互聯網保險平臺,不僅通過常規廣告投放,而且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和小紅書等各種媒體平臺來吸引年輕用戶購買保險產品,用戶觸達效率要比傳統平臺高出不少。

不過,互聯網保險平臺銷售同樣面臨挑戰。隨著競爭日漸激烈,獲取用戶成本也快速升高。同時,從營收佔比來看,平臺的主要收入來自保險公司產品售出的佣金。其中潛在的問題是,平臺難免會向佣金更高的產品傾斜,平臺上的保險顧問也會向用戶推薦佣金更高的產品,而非更適合後者的保險產品。

同時,雖然網絡購買保險已經足夠便利,但由於保險產品的特殊性質,對於很多合同和條款,用戶更傾向於和保險經紀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保險平臺更傾向於售賣「短平快」,更易於標準華的「互聯網」保險產品。這些產品貴在走量迅速,缺點在於利潤較低。

隨著保險用戶的逐漸年輕化,售賣保險的代理人也到了換代的時候。近幾年,已經開始有不少年輕人加入保險隊伍,並開始學習歐美髮達國家的保險經紀人轉型,即通過為用戶提供特定的保險搭配組合為目標,而非賺取固定保險公司的佣金。

薄荷保通過早期的「核保查查」小程序,積累了一批這樣的新生代保險經紀人。平臺通過撮合保險經紀人和用戶的合作來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而保險經紀人則不用再通過各種平臺來獲取用戶,只需要做好用戶需要的保險計劃即可。

「類似於保險行業的『滴滴』。「薄荷保聯合創始人胡天睿說到,平臺優先匹配同城的保險經紀人和用戶,讓雙方可以在線下面對面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平臺解決了用戶對於長期保險的需求,也為新生代的保險經紀人提供了客戶來源。

互聯網落地線下,傳統保險公司接入互聯網平臺。「互聯網和保險公司其實是在相向發展,未來的保險一定是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胡天睿預測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