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坚决——今天 宁陵人民忘不了您

老坚决——今天 宁陵人民忘不了您


情系家园 舍命造林

建国初期,宁陵是全省16个重点沙区县之一。潘从正的家乡万庄村地处万碧风口东南,深受风沙之苦。看到风沙使乡邻的生产生活徘徊在贫困线上,爱种树的他决心以造林来驯服沙荒的肆虐,让故乡贫瘠的土地绿起来。这一干,就是近半个世纪,抛家离舍带领大家植树造林绿化了千亩沙荒,让村民生活在了一个绿地清水、沃野田畴构成的美丽田园环境之中,逐步走向了富裕。


老坚决——今天 宁陵人民忘不了您

(穆青与潘从正共植友谊树)


如今,他精心培育并大力推广的金顶谢花酥梨、白蜡条杆、花生,已成为“宁陵农业三宝”,构成“绿色宁陵”的主体;酥梨、白蜡条杆被国家质检总局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他育下的几十万株梨苗已成万顷梨园,每亩梨果每年收入都在万元左右,梨农日子过得滋润甘甜。因此,“老坚决”潘从正是绿色宁陵的先行者,生态宁陵的奠基人。

根植沙荒 艰苦创业

刚开始植树造林时,千亩沙荒地块苦于缺乏树苗,已50多岁的潘从正就扛着布袋、怀揣桑剪每天步行几十里路,到周围的村庄、集镇去寻找树种,剪接树枝。一时不能剪枝的,他就央求人家给他留着,来年再来剪。在他的苗圃仓库的麻袋和条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树种。他家里巴掌大的地方,都种的是树苗,甚至把做饭的锅里都育上了苗,气得老伴直骂他:“老东西,你别吃饭啦,就吃你的树苗吧!”


老坚决——今天 宁陵人民忘不了您

 

 为了种树,潘从正辞去了公差,在风口的上清水河畔地下挖了一个地窨子住在里面,离家只有几里路,但他一年很少回去几趟。有晚刮大风,沙堆把地窨子口给封死了,潘从正费了好大的劲,才从里边扒个洞钻了出来。孩子们看到满身泥土的父亲,得知他差点被沙丘活埋,心疼得都留下眼泪,劝他回家住,但他为了育苗造林坚决不回去。

百折不挠 沙丘成荫

潘从正千辛万苦栽培的苗圃和防护林,四起四落,但是他并不气馁,终使沙丘变绿野。
  1953年,潘从正开始第一次植树造林,几年绿化了千亩沙荒。1958年的“大跃进”,使他带领乡亲们在万碧风口培育的树木被砍伐殆尽。他说:“毁了头一茬,再种第二茬!”
  1960年,他在办起队办林场,开始第二次植树。但“文革”让潘从正植的树又被毁个精光。“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
  1971年后,经石桥公社革委会批准成立万庄林场,潘从正带领20多个由集体抚养的孤儿在万碧风口第三次大规模造林。但1975年“四人帮”大搞反击右倾翻案风,多灾多难的防护林带又一次遭到了大肆砍伐。
  1978年年初,石桥公社党委决定,让潘从正再度挂帅,带领一批新招收的有为青年,在万碧风口营造更大规模的防风林带。在新的形势下,“老坚决”在万碧风口重新构筑起了立体式的防风固沙的林网。他半个世纪在沙荒地植树造林,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送命,身体生病等困难都不曾使他离开。

无私奉献 公仆之心

潘从正带头创办了大队林场,壮大了集体经济,仅卖各种树苗一项,苗圃场每年就为集体创造近3000元的财富。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后,他承包苗圃场的收入全部用于了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次为村里买变压器就花5000多元,还打井架电,建了学校,修了村舍等。80多岁还在地上爬着拖着土袋为村民修路。


老坚决——今天 宁陵人民忘不了您

 

 1989年12月3日,潘从正辞世。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在为他撰写的碑文中写道:“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名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经他培育的树苗已经绿满了宁陵大地。他默默奉献的一生,是我国一代农民的风范。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历史将会证明,他比我们更年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