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峰有书院,宋代七贤讲学处

秋日偶成

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仙人峰有书院,宋代七贤讲学处


南宋绍兴年间,陈景肃大师带着六位贤人翻山越岭来到离云霄县城东面14公里的仙人峰,想寻找一处佳境建书院讲学。大家沿着蜿蜒山路,谈笑风生地欣赏沿途风景,来到树洞村附近的一处山峦,这里奇石嶙峋,绿树成萌,清泉润心,鸟语花香,仿佛人间仙境。民间传说,盘古时期有八位仙人下凡到此游学,后人美其山名为仙人山,峰为仙人峰。仙峰岩附近有个村庄叫"树洞村",所以仙峰岩俗称树洞岩。

陈大师问大家:“这里,如何?”

大家热情高涨,各抒己见。

陈大师的同僚翁待举说:“这里视野开阔,草木茂盛又阳光灿烂,我觉得可以。”“大丈夫胸怀天下,在这里,敢以天下为己任。”

陈大师的学生吴大成说:“这里曲径通幽,奇石俊秀,奇石与绿树相依相衬,风景秀丽。”

陈大师的学生薛京说:“这里怪石嶙峋,层层叠叠,众志成城,就像岳家军军纪严明,无坚不摧。”他随即朗声念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陈大师的学生杨耿说:“老师,您看,那两块石头,针锋相对,多像主战派与投降派啊!”

陈大师的学生杨士训指着上方石头阵说:“老师同学们看看,这巨石之上还有小石,石上有石好像人上有人。”

确实有意思,再走走再看看。

陈大师的学生郑柔说:“哇!老师同学们看啊,这里的泉水多清澈啊!净身净心。”

大家围拢到泉水旁,洗手、洗脸,心旷神怡。

陈大师引用理学家程颢的话:“良知乃出于天,故明心可见性。这泉就叫洗心泉吧。我们要慎独为本、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最好的自己,常‘洗心’,正心诚意。”

翁大师念念有词:“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巍巍乎,那两块巨石!站在远处望去,他们就是程颢和程颐两位大师!”陈大师指着好远处的巨石说。众人眼睛一亮,似乎见到两座丰碑!

仙人峰有书院,宋代七贤讲学处


仙人山,名不虚传!仙境!众人赞叹不已。

一拐角处,大家惊喜地发现有一块像屏风的大石头,底下平坦宽阔,这不是天然的书院吗?

于是,陈大师说:“那,我们的书院就叫石屏书院吧。

仙人峰有书院,宋代七贤讲学处


从此,仙人山石屏草屋就成了宋代陈景肃等七贤的讲学处,陈景肃成了书院院长。此七贤为:陈景肃,陈景肃的同僚好友翁待举,陈景肃的学生也是朋友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

闽南名儒高登是陈景肃的恩师,又是抗金名将岳飞的亲家。

陈景肃生活于南宋建炎至嘉泰年间,是南宋朝廷的能臣廉吏,系开漳将军陈元光的裔孙,云霄县陈岱陈氏开基祖。

绍兴初年,陈景肃拜高登为师,因学行优异,被地方官员推荐入朝,曾奉命跟随秦梓出使燕、赵。秦梓回朝后,上表建议任命陈景肃为祈请使,朝廷没有接受,于是陈景肃便回乡在仙人峰下继续设帐授徒。

公元1151年,陈景肃登进士第,历任仙游县令、湖南提举、南恩知州等职,后奉诏入朝仕知制诰。因厌恶秦桧,不愿与他同污合流。于是转任台州、湖州知州。由于经常作诗写文章讥刺秦桧,被秦桧党羽记恨,遂请求辞职回乡,与六贤讲学于仙人峰石屏书院。后来,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越来越多,就把书院搬迁到地势更为广阔、交通更方便、风景更秀丽的诏安县渐山西麓继续讲学,传播《大学》、《中庸》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出大量国家栋梁。

渐山石屏书院讲学遗址,明朝嘉靖年间改建为七贤庵,又称"石榴洞"。

鉴于陈景肃、翁待举、吴大成、郑柔、薛京、杨耿、杨士训大力办学,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后人尊称他们为“宋代七贤”或"渐山七贤"。仙人峰石屏书院与渐山石屏书院一脉相承,相互辉映,彪炳史册,成为闽南一处重要的理学文化策源地。

明代时云霄有个富绅龚某因敬仰七贤的气节,将“石屏书院”改为“七贤祠”,以表纪念七贤。之后,民众又感念“龚百万”之义举,于七贤祠神牌边安置龚百万夫妇像,供后人瞻仰凭吊。上世纪90年代,又有人匿名捐资五十万修筑益宝山至七贤祠的道路。

乾隆皇帝的老师蔡世远曾撰联评价七贤:“吾道南来,先朱文公漳南讲学;两宫北去,痛岳武穆塞北班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