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峰有書院,宋代七賢講學處

秋日偶成

宋•程顥

閒來無事不從容,

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

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風雲變態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

男兒到此是豪雄。

仙人峰有書院,宋代七賢講學處


南宋紹興年間,陳景肅大師帶著六位賢人翻山越嶺來到離雲霄縣城東面14公里的仙人峰,想尋找一處佳境建書院講學。大家沿著蜿蜒山路,談笑風生地欣賞沿途風景,來到樹洞村附近的一處山巒,這裡奇石嶙峋,綠樹成萌,清泉潤心,鳥語花香,彷彿人間仙境。民間傳說,盤古時期有八位仙人下凡到此遊學,後人美其山名為仙人山,峰為仙人峰。仙峰巖附近有個村莊叫"樹洞村",所以仙峰巖俗稱樹洞巖。

陳大師問大家:“這裡,如何?”

大家熱情高漲,各抒己見。

陳大師的同僚翁待舉說:“這裡視野開闊,草木茂盛又陽光燦爛,我覺得可以。”“大丈夫胸懷天下,在這裡,敢以天下為己任。”

陳大師的學生吳大成說:“這裡曲徑通幽,奇石俊秀,奇石與綠樹相依相襯,風景秀麗。”

陳大師的學生薛京說:“這裡怪石嶙峋,層層疊疊,眾志成城,就像岳家軍軍紀嚴明,無堅不摧。”他隨即朗聲念道:“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陳大師的學生楊耿說:“老師,您看,那兩塊石頭,針鋒相對,多像主戰派與投降派啊!”

陳大師的學生楊士訓指著上方石頭陣說:“老師同學們看看,這巨石之上還有小石,石上有石好像人上有人。”

確實有意思,再走走再看看。

陳大師的學生鄭柔說:“哇!老師同學們看啊,這裡的泉水多清澈啊!淨身淨心。”

大家圍攏到泉水旁,洗手、洗臉,心曠神怡。

陳大師引用理學家程顥的話:“良知乃出於天,故明心可見性。這泉就叫洗心泉吧。我們要慎獨為本、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最好的自己,常‘洗心’,正心誠意。”

翁大師唸唸有詞:“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巍巍乎,那兩塊巨石!站在遠處望去,他們就是程顥和程頤兩位大師!”陳大師指著好遠處的巨石說。眾人眼睛一亮,似乎見到兩座豐碑!

仙人峰有書院,宋代七賢講學處


仙人山,名不虛傳!仙境!眾人讚歎不已。

一拐角處,大家驚喜地發現有一塊像屏風的大石頭,底下平坦寬闊,這不是天然的書院嗎?

於是,陳大師說:“那,我們的書院就叫石屏書院吧。

仙人峰有書院,宋代七賢講學處


從此,仙人山石屏草屋就成了宋代陳景肅等七賢的講學處,陳景肅成了書院院長。此七賢為:陳景肅,陳景肅的同僚好友翁待舉,陳景肅的學生也是朋友吳大成、鄭柔、薛京、楊耿、楊士訓。

閩南名儒高登是陳景肅的恩師,又是抗金名將岳飛的親家。

陳景肅生活於南宋建炎至嘉泰年間,是南宋朝廷的能臣廉吏,系開漳將軍陳元光的裔孫,雲霄縣陳岱陳氏開基祖。

紹興初年,陳景肅拜高登為師,因學行優異,被地方官員推薦入朝,曾奉命跟隨秦梓出使燕、趙。秦梓回朝後,上表建議任命陳景肅為祈請使,朝廷沒有接受,於是陳景肅便回鄉在仙人峰下繼續設帳授徒。

公元1151年,陳景肅登進士第,歷任仙遊縣令、湖南提舉、南恩知州等職,後奉詔入朝仕知制誥。因厭惡秦檜,不願與他同汙合流。於是轉任台州、湖州知州。由於經常作詩寫文章譏刺秦檜,被秦檜黨羽記恨,遂請求辭職回鄉,與六賢講學於仙人峰石屏書院。後來,書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越來越多,就把書院搬遷到地勢更為廣闊、交通更方便、風景更秀麗的詔安縣漸山西麓繼續講學,傳播《大學》、《中庸》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出大量國家棟梁。

漸山石屏書院講學遺址,明朝嘉靖年間改建為七賢庵,又稱"石榴洞"。

鑑於陳景肅、翁待舉、吳大成、鄭柔、薛京、楊耿、楊士訓大力辦學,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後人尊稱他們為“宋代七賢”或"漸山七賢"。仙人峰石屏書院與漸山石屏書院一脈相承,相互輝映,彪炳史冊,成為閩南一處重要的理學文化策源地。

明代時雲霄有個富紳龔某因敬仰七賢的氣節,將“石屏書院”改為“七賢祠”,以表紀念七賢。之後,民眾又感念“龔百萬”之義舉,於七賢祠神牌邊安置龔百萬夫婦像,供後人瞻仰憑弔。上世紀90年代,又有人匿名捐資五十萬修築益寶山至七賢祠的道路。

乾隆皇帝的老師蔡世遠曾撰聯評價七賢:“吾道南來,先朱文公漳南講學;兩宮北去,痛嶽武穆塞北班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