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后期过的摄影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吗?

影像视图


没有后期过的摄影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吗?

题主说:

经常有摄友会问:“你这张照片,后期过的吧?P过的吧?” 同时,有些摄友也会对自己的作品津津乐道:“我这张照片,是原片直出!没有P过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那么,后期过的摄影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吗?
没有后期过的原片直出,就一定是好作品吗? 请问您怎么看?

对此,耗子哥的观点如下:

一、摄影作品的好与坏,必须基于相同的“审美观”讨论才有结果。

摄影作品的争议,很多情况下源于“审美观”的不同。虽然说审美观是一种很主观,很个人的东西,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但人们的审美观大体上还是统一的。(例如大家都觉得范冰冰、刘亦菲漂亮,而凤姐丑……)

我思考过很多大师的说法,我认为“正确的审美观”是有基本原则的,那就是:

1、真实为美、虚假为丑。

2、和谐为美、突兀为丑。

所以讨论摄影作品,我认为首先的基础就是你与讨论者必须基于相同或者相近的审美观去讨论。如果一个人的审美观歪了,作品在后期处理上严重失实,沦为“饱和度战士”却还沾沾自喜,那么你与他进行这种摄影作品好与坏的讨论就变得毫无意义。因为你们的审美观不同,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彼之砒霜吾之蜜糖,没法沟通。

下图是好莱坞早期的明星照片,大画幅胶片相机出品,用今天的眼光看,依然是杰作。

二、“摄影的后期处理”存在一个“适度”的标准。

举个例子:

1、你能接受一个全身整容,浑身上下都是人造品的女人吗?

2、你能接受一个做了腿骨延长,隆胸手术的女人吗?

3、你能接受一个做了隆鼻、割双眼皮的女人吗?

4、你能接受一个拔了智齿的女人吗?

5、你能接受一个女人画眉毛,修眉毛,修鼻毛,刮腋毛吗?

……

从这个大众熟知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求真”与“唯美”之间是存在一个“适度”的标准,追求极端都会变得非常可笑。

我反感那些风光片偷天换日,滥用HDR,一眼假的玩意。

但要说拍图只能机身直出jpg,连RAW文件拉个曝光条都不准,我也接受不来!

所以,如何定义“后期”?如何拍摄作品算是“无后期”?

才是这个问题的核心焦点!

耗子哥个人认为,仅作明暗、对比度、白平衡调节的作品,是不会影响图像“真实性”的,这样的后期调节我个人是比较认同的。

但如果是通过PS使画面增减内容,通过“液化”让主体变形之类的操作,就属于“弄虚作假”了,对于这类后期调节,我个人不认同。

三、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没必要强求别人认同你的观点。

我虽然不认同“弄虚作假”的后期处理,但正所谓“艺多不压身”,别人有这个技术“偷天换日”、“变废为宝”,我还是很敬佩的。做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或者“无能”去诋毁别人。

其次,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与各种图片创作平台,题主也没必要跟别人怄气,只要你的作品能得到观众、读者的喜欢,或者能销售出去,就是好图片。


从耗子胖成猪


没有后期过的摄影作品视觉效果很生活化,表达的就是平淡,可以拍出接地气的好作品。 像纪实类题材可以不后期,它表达的就是真实。 如果是人像、风光类的题材,前期很难拍出视觉惊艳的效果,室外的光线都比较均匀,颜色比较杂乱,通过后期使主体变得更立体,颜色变得更简单,可以起到统一画面的作用。所以不后期可以拍出好作品,后期可以出更多的好作品。

直出的作品只有RAW格式才算是没后期,相机和手机的JPEG格式都是系统后期处理过的。而一些说自己从不后期的人,那是他不会后期,理解不了后期为什么能做出那么惊艳的效果,从而产生一些抵触的心里。

来看一张原图与多种后期效果的对比

图1为原图,大约半个世经左右的老屋

图2后期处理成蒙蒙的复古效果

图3后期处理成黑白色调

图4后期处理成老照片的怀旧感

通过后期的处理,老房屋的岁月感更强,更容易勾起人的回忆。原图太清晰的,现代数码的痕迹太强。

后期的作用还远不止强调氛围,还可以强调局部的明暗和色彩,突出某一个看点。

下图中树叶的颜色和亮度太抢了,小鹿与背景的层次不明显,所以不突出。

后期把颜色统一成绿色,压暗亮度,小鹿就突出来了。

总的来说,后期能给摄影创造更多的可能,比直出更具灵活性。后期也可以很好的提高审美,过程会让你非常清楚了解自己想要的感觉。所以不要用后期与不后期来判断摄影作品的好与坏,太没意义了!


志励好摄


没有后期过的摄影作品,就一定是好作品吗?

我想告诉你的是:没有后期过的摄影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

“你这张照片,后期过的吧?P过的吧?”、“我这张照片,是原片直出!没有P过的!”,类似表达且还骄傲之情,溢于言表的,不是小白,也至少是摄影外行!

就像写小说一样,将日常生活如实描述,那叫流水帐,不是小说。

摄影作品跟其它艺术作品一样,不是照猫画虎地把现实拍下来,而是通过一些影像来表达一些情感、情绪,摄影不仅是摄影师眼中的世界,摄影更是摄影师心中的世界,摄影是摄影师以影像表达眼中所见继而以表达心中所想。

你对后期过的作品表达不屑之时,也是我对你的无知表达鄙夷之时!

行外的人对后期表示不屑,是因为他不懂;行内的人对后期表示不屑,是因为他不会!

摄影,虽然是影像记录,但它要表达的是影像内在的东西,是通过影像传达一种思想、一个情绪或是一种理念。要表达或是要传达,就要“萃取精华”,就要有取有舍、有轻有重,是通过画面视觉美感、视觉冲击力来表达想要表达的东西。

后期或P,并不只是美颜,还有画面的剪裁、明度、色度、对比等方面的调整,这些调整都是根据作者的表达需求来进行的,如果连这些都不做或不会做,不是外行是什么?噢,对了,还有不会的一部分大师!

胶卷时代,哪位大师没玩过暗房?从胶卷冲洗时,就开始了延长或缩短显影时间的后期操作,包括后面照片扩印时的显影与定影,难道这不是后期?从暗房搬到了电脑上就不屑了?只能说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现实中的夕阳是没有这么“暖”,通过后期强化些“暖“调,不可以吗?如果不可以的话,这芦苇拍了就没一点意思了。

一些大光比的片子,没有后期还真没法玩,要么惨白一片,要么漆黑一片!

对于“P过呀“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放心,都是行外人士,一笑就过。对于所谓大师也有此想法……我觉得他那大师称号是偷来的!


南方之南


随着现代摄影的发展,后期越来越成为了摄影中必不可少的处理过程。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P过”和修图是一回事。

“很多人误解了后期的目的和作用,把后期处理和移花接木、换天换地混为一谈。”

——摘自朱静姝《追光之路》

后期修图是在不改变真实景物的情况下,适当的提升画面吸引力。

而所谓的“P过”,是改变真实景象。比如把原本没有的月亮放到一个古建上。

这叫“P过”

很多老法师觉得经过后期的图片就是不真实的。那么,没有后期的图片就是真实的?

拍模特,模特化妆了算真实吗?

直出原图,RAW格式才是最原始的图像,但是无法输出,必须转换为JPEG格式才能输出查看;而相机直接输出的JPEG格式,是通过相机的内部设定自动修正后得到的一张“相机内修过”的图像,这个算真实的吗?

用手机和相机拍摄统一场景,手机通常会比相机拍的好看,是手机内的算法、预设自动修正后的效果,这个算不算后期?

后期的作用:

可以弥补前期拍摄错误。

二次构图、提亮暗部都是为了让画面更好的呈现;

可以解决相机的技术缺陷。

相机记录的只能确保正常环境下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场景,但是有些场景是记录不了的。比如大光比环境、星轨。你能说这些不是真实存在的吗?这需要前期后期共同完成,才能尽可能的还原真实场景。

表达情感。

通过对画面风格的调整,让图片可以更好的传达情绪,让观者可以感同身受。


墨墨的摄影日志


不一定。没有后期处理过的作品,如果构图没有问题,曝光、色彩还原基本正确,则不失为好作品。如果作品选题得当,构图等存在某些缺憾,可适当进行后期处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摄影作品作为艺术参展是不允许的,只允许对明暗调子用曲线微调。后期处理多用于新闻广告媒体等,可裁剪使用局部,调整画面倾斜度,包括明暗度,色彩饱和度都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可调整范围内修改,以期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没有P的原片,因机身因素,色彩会有偏差,出片时要做适当调整,这是我多年从事书画摄影得出来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原片中的灰度,也就是明暗调子,如果不经处理,出来的片子会“发闷”,无法正确还原原稿的颜色。当然,如果在网络上使用,最好还是少动为好,所以我近几年后期处理的图片,除了裁切,保留了一份未调色的原图,以备在网络上使用。如果以后对修改不满意,可根据发展需求,再做相应的调整。

下面的图片,第一张为原图,第二张只作颜色上的调整。原因是早期手机如同早期的卡片机一样,颜色上存在误差。随着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这种差距也就越来越小了。




柳青李更白


老胶片原汁原味(呵护)




阳光136699081


对于数码相机严格地说,你的作品的质量好坏关键取决于你的原片!要看你原片拍摄的是否完美,如果拍摄的就非常棒的话,后期不需要太多的处理,一般原片与后期的差距就会小一些,也就是简单的调调光线,亮度或颜色饱和度,这个是相对差距较小的调整,不会影响多少像素。但是如果是较大的剪裁,使用Ps改变的比较厉害,比如天空很昏暗,后期需要对背景和天空做PS、天空的特效,那么会引用一个图层的样板,或者多个图层的样板,这样出来的照片是比原片效果好多了,增加了观赏性!但这只是一个影楼或是个人欣赏的后期作品,因为像素变低了,你的作品就达不到评奖的要求了!





依枫的微博


首先回答,没有经过后期的摄影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为什么?那就要首先解决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一幅好的作品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才可以称为比较优秀的作品:

英国顶尖摄影师迈克尔·弗里曼就给出了衡量一幅作品好坏的六个标准:

1.好照片,必须包含思想.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2.好照片,具有纯熟的技巧

.包括构图/光影/后期/

3.好照片,要能给观众陌生感。就是你的作品如没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立意,拍出来的作品和众多的片子千篇一律,自然算不上好的作品。

4.好照片,能让观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好的摄影作品给观众提供的不仅是直接、明显的图像,它还可以产生多层次的作用。好的摄影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多层次的感受。带来某种心灵上的共通,画面有故事感。

5.好照片,具有其自身的摄影背景

6.好照片,不模仿。

所以衡量一张照片的好坏,和有没有后期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是认识的问题。目前的摄影比赛中,除了对一些人文纪实类的作品,限制了一些过度后期的规定外,其他的摄影题材都是允许后期的。

没有后期过的作品,原则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在一开始拍摄的时候选择的JPG格式,就是机器内部做了数据的调整和压缩,那时候的原片就已经是“后期”了的。如果你坚持认为用专业的CAMERA RAW格式去拍摄,你会说这次是照片的原始数据应该是雾后期的把。但当你去转片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后期了呢!!就连历史中照相机发明以来,没有电脑的时代,照片的产生也是经过暗房来制作处理的。比如:我们的生活中做饭炒菜,都是把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有了可口的美食。所以用做不做后期衡量一张照片的好坏实际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沉浸于所谓的“直出照片”中的言论,分析其之所以“理直气壮”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对于好照片衡量标准模糊不清

2.本身对后期的排斥

3.不会后期或者对后期学习的畏难性

4.缺少摄影艺术的历史了解和盲目的"阿Q精神”

一张没有鲜明的主题思想,没有正常的曝光,没有任何美感的构图,这样的“直出照片”又怎么能成为好的照片呢!


老刘爱拍照


其实很多人有点误解后期处理的意思,认为照片一定是要原汁原味才是一张好照片,后期处理都是人工合成出来的,就跟有的人喜欢素颜,觉得真实,有的人喜欢化妆,觉得好看,有的人喜欢美颜后的图片,觉得美。

大部分情况下,因为拍摄场景或者天气不可控的因素,我们的曝光拿捏的不是很好,后期处理是为了把过爆的部分拉回来,太暗的部分提亮,根据风格调整色彩和冷暖调,还有就是裁剪重置构图,这些操作都是为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更好地完成作品的创作。

总而言之,喜欢直出作品也好,喜欢后期二次创作也好,没有什么骄傲可言。





不艺术生


我觉的这是认识误区问题。

没有后期处理过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后期处理过的作品,也不一定不是好作品。注:本文所指的后期处理为调色、裁剪等,以不伤筋动骨为主,本人不赞同修补挖图等过份P图。

一、机器的视觉成像效果,跟人眼的成像效果是不一样的,有时用像机拍摄出来的照片,跟人眼观察的不一样,或者说达不到人眼想要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后期处理了。

二、摄影受自然界干挠的因素太多,比如光线、环境等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照片的质量,光线过强过暗、环境杂乱无章达不到摄影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或突出的重点,这些也要靠后期处理制作。

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摄影不是简单的场景再现和记录,后期处理制作可以过滤掉那些不需要或者不好的元素,从而使成片达到艺术化的效果,类似绘画、写作中的修改,怎么没听谁说过一气呵成的作品好,修改后的不好。

四、一张照片好不好,前期很重要,如果底板不好,后期再怎么处理都出不了好作品,就像一个丑八怪,你再怎么化妆也遮盖不住原丑。如果原片直出能达到自己追求的艺术效果,那是非常幸运的,但也不能因此厚此薄彼,否认后期处理的作用。

插图为本人手机摄影,经过裁剪、调色简单的后期处理。

个人认为摄影应该多在前期上下功夫,后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不能本末倒置。

一点浅见,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