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坐落在后径村丽宁围俗称“寨仔周”来源于清代康熙年代1673年,家在海丰必涛园(现称茗园)的周承六举家迁往金锡都后径约建居。丽宁围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元1707年至今已有306年历史(有石碑及二穴古墓为据)。古屋坐西向东共建有七包三大院,即后座七间房屋,中间作为公厅(祠堂),左右各七间,三座落各三间三厅,三天井,两边两走廊,围内有两口古井,四周围墙围护,与坎下城毗邻构成了“双子星”城堡,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是汕尾市区唯一的规模宏大古建筑民居,虽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蹂躏至今依然保存良好,人口繁衍十几代一千多人。

丽宁围创建人是周友客之子周国栋,男、生于汕尾市城区后径村(1691年—1752年)是清太学生,是当今时代富商及传奇人物。他发明开拓农民生计“牵大网”捕鱼工具。及成立了原惠州府海丰县金锡都后径约广为,使用的合、升、斗等统一度量衡器具。旧中国的度量衡管理制度极为混乱。清朝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大体沿袭明朝遗制。尽管清廷多次颁布法令,然而对统一度衡的决心未能始终如一,各省官吏均采取姑息放任政策,因此地方私造度量衡器不断增多。才识过人的周国栋为解决汕尾埠渔农盐贸易的度量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标准,才创立了“后径合”、“后径升”、“后径斗”为汕尾“十八乡”及沿海一带的人们广为使用。

丽宁围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据点,如东江纵队,天雷队队长江国新,财粮常委邹耀炯都在丽宁围作为革命联络点。丽宁围对研究汕尾地区及地理变迁人文风俗,革命历史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下篇:介绍丽宁围传奇及古文物


以下丽宁围整体图片:

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丽宁围正门


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丽宁围广场


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丽宁围两口井之一


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丽宁围福德土地爷


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丽宁围前景


被遗忘的“丽宁围”古寨


丽宁围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