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坐落在後徑村麗寧圍俗稱“寨仔周”來源於清代康熙年代1673年,家在海豐必濤園(現稱茗園)的周承六舉家遷往金錫都後徑約建居。麗寧圍始建於清代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元1707年至今已有306年曆史(有石碑及二穴古墓為據)。古屋坐西向東共建有七包三大院,即後座七間房屋,中間作為公廳(祠堂),左右各七間,三座落各三間三廳,三天井,兩邊兩走廊,圍內有兩口古井,四周圍牆圍護,與坎下城毗鄰構成了“雙子星”城堡,佔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汕尾市區唯一的規模宏大古建築民居,雖歷經三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蹂躪至今依然保存良好,人口繁衍十幾代一千多人。

麗寧圍創建人是周友客之子周國棟,男、生於汕尾市城區後徑村(1691年—1752年)是清太學生,是當今時代富商及傳奇人物。他發明開拓農民生計“牽大網”捕魚工具。及成立了原惠州府海豐縣金錫都後徑約廣為,使用的合、升、鬥等統一度量衡器具。舊中國的度量衡管理制度極為混亂。清朝的度量衡管理制度大體沿襲明朝遺制。儘管清廷多次頒佈法令,然而對統一度衡的決心未能始終如一,各省官吏均採取姑息放任政策,因此地方私造度量衡器不斷增多。才識過人的周國棟為解決汕尾埠漁農鹽貿易的度量衡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標準,才創立了“後徑合”、“後徑升”、“後徑鬥”為汕尾“十八鄉”及沿海一帶的人們廣為使用。

麗寧圍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據點,如東江縱隊,天雷隊隊長江國新,財糧常委鄒耀炯都在麗寧圍作為革命聯絡點。麗寧圍對研究汕尾地區及地理變遷人文風俗,革命歷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下篇:介紹麗寧圍傳奇及古文物


以下麗寧圍整體圖片:

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麗寧圍正門


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麗寧圍廣場


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麗寧圍兩口井之一


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麗寧圍福德土地爺


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麗寧圍前景


被遺忘的“麗寧圍”古寨


麗寧圍後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