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孔子,已經成為了中華文化的圖騰。古人尊稱他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從小就學習孔子,"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關於君子的論述,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一箇中國人的最高理想,就是成為孔聖人口中的君子。孔子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大,他的弟子呢?

孔子弟子三千,孔子自己說,"受業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弟子之中,有道德行為出眾的,比如宰我、子貢;擅長行政事務的,冉有、季路;擅長文獻典籍的,子游、子夏等等。有兩位弟子,他們在面臨人生選擇的時候,選擇截然不同,一個捨生取義,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師父的主張;一個追求利,為人不齒。他們的選擇,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一、捨生取義的子路

1.拜師學藝

子路,原名仲由,字子路,大概是我最喜歡的孔子的學生。他性格粗樸,孔武有力首心地剛強直率,經常頭戴雄雞的羽毛,佩戴著公豬的配飾,甚至曾經欺負孔子。然而孔子稍微用禮引導子路,子路就心悅誠服,換上儒服,拜在孔子門下。

如此大的轉變,看似突然,實則說明子路雖然好勇力,心中卻更向往如孔子一樣的文質彬彬的君子。看似不合理的轉變,實則是心之所向。一個人的品行,往往會在合適的機緣之下嶄露出來。

2.好學的差學生

史記中的一句話,"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子路一聽說孔子有什麼教誨,立刻就去做,卻做的不好,很多做不到,因此害怕聽到老師新的教導。看到這裡讓人忍俊不禁,好像一個笨笨的小學生,作業不會做,特別著急,更生怕老師留新的作業。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3.老師的小棉襖

孔子是怎麼評價這個可愛的學生的呢?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子路喜好勇力這一點超過我,剩下就沒什麼可取之處了。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子路的學問,登堂,還沒入室,還差一些。

然而孔子周遊列國,數次遇到危險,都是子路挺身而出,保護老師。

子路要出去做官了,孔子一再叮囑,"蒲多壯士,又難治。然吾語汝:恭以敬,可以執勇;寬以正,可以比眾;恭正以靜,可以報上"。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孔子對一個學生叮囑這麼多,實在是放心不下,捨不得這件小棉襖。

4.食君之祿,擔君之憂

子路後來做了衛國大夫孔悝的邑採,孔悝的下屬,正還趕上衛國政局大變。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衛靈公有個寵妾叫南子。當時的太子蕢聵得罪了南子,害怕被害,就逃走了。後來衛靈公駕崩,本來南子想立公子郢,卻被拒絕了,只好立太子的兒子為衛出公。衛出公十二年,蕢聵勾結孔悝發動政變,趕走了衛出公,衛出公逃亡魯國。

我們的子路呢,他聽說了這件事,第一時間往回趕,正好在城門邊見到了朋友子羔。子羔勸他,"衛出公跑了,你也趕緊走吧,別回去了"。子路大義凜然:"食其食者不避其難"。食君之祿,擔君之憂,子路不愧是孔子的學生。

5.捨生取義,不負所托

回到衛國,見到了自立為衛莊公的蕢聵,正與孔悝登高臺。子路大呼,"怎麼能用孔悝這樣的人,讓我殺了他"。蕢聵當然不會殺孔悝這位有功之臣,就派兩個手下來殺子路。

子路的帽帶被斬斷,子路臨危不亂,"君子死而冠不免",整理好衣冠,慷慨赴死。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子路是一個好學生,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孔子的主張。雖然當時還沒有捨生取義這種說法,子路的行為,卻是十分符合儒家精神。然而子路的事蹟,不免還是被功利主義者詬病。自古成王敗寇,義與利的選擇,選擇了義,如此結局,不更證明義的代價過於高昂,不值得了嗎?那我們再來看看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宰予,他是如何選擇的。

二、利的忠實信徒宰予

1.與老師的爭辯

宰予字子我,口齒伶俐,善於言辭。有一次問孔子,"父母死後服喪三年,不會太長了嗎?"

孔子的回答也很直接,"於汝安乎?",你能心安嗎?父母養了你三年,你才脫離懷抱,守孝三年,有什麼問題嗎?

沒想到宰予的回答,"安"。

孔子很無奈,"汝安則為之"。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後來孔子的話更加難聽,"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

孔子是一位很有耐心的老師,但是對於宰予很不客氣,因為宰予觸碰了他的底線。

我個人對於守孝之類的事,沒有特別的想法。今天的人,在我看來,跟父母相處,平常心就好。沒必要搞愚忠愚孝的一套,有事正常的交流就行。然而聽了宰予"安"這個字,我也覺得不舒服。在他的心目中,仁義禮教,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全無心肝。

2.為利而戰,死得其所

宰我做齊國臨淄大夫,跟田常一起作亂,最終被滅族,孔子深以為恥。

孔子一生最大的主張與夢想就是恢復周禮,重建這個禮崩樂壞的世界。他的學生卻公然作亂,實在是傷透了孔子的心。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史記記載如此簡略,也是春秋筆法,不好的事情,記載也會簡略一些。

三、子路與宰予已經做出了選擇,我們面對義與利,又當如何

有人可能會說,從結局來看,子路與宰予殊途同歸。然而在我看來,他們的結局大不相同。子路身死,但是這樣的氣節,受人敬仰,他的家人也會受到保護,史籍雖然沒有記載,但是如此名聲之人,哪怕是蕢聵與孔悝,也不敢公然冒犯他的家人。更何況他的身後之名,為後世做出表率。宰予,則是全家被殺,即便有人僥倖逃脫,也以這樣的親戚為恥。只能說,時代鉅變,個人命運身不由己。前車之鑑。當今天的我們面對類似的選擇,如何抉擇呢?

1.義與利的理性分析

今天的社會環境與過去大不相同,更加平安,人活的更久。這樣的社會,更要我們取義。

現在有兩個人,一個講情義,在你遇到問題的時候及時出手幫忙,哪怕沒有當時的回報也沒有怨言;另外一個人,動輒談利,沒有好處根本不動,完全不考慮他人困難。你會選擇跟誰合作,當他們出現問題,你會幫助哪一個?

前兩年有一本很火的書《百歲人生》。試想一下,你講情義,過去人的壽命短,可能義的價值沒有兌現,人就不在了。可是今天,你可能活一百歲,如果你動輒言利,未來的幾十年,可怎麼過啊。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2.關於義的誤解

當然你可能會說,不談利,光談義,光開空頭支票,不是耍流氓嗎?我並不是反對談利,今天是商業社會,空頭支票說穿了是想佔便宜,吃霸王餐。孔子所說的義,是一種穩定的行為方式。

無論什麼樣的社會,一個人的行為越穩定,越可預期,信用就越好。孔子所堅持的周禮,就是一種公共行為規範。大家都遵守這種規範,人們就能對其他人建立穩定的預期,才能更好的合作,生活。今天也一樣,你的行為方式越穩定,你堅持的理念越穩定,才越能贏得他人的信任。

義,你可以看做你發行的一種貨幣。你的信用越好,這種貨幣越穩定,甚至能保值增值。

義與利,該如何抉擇?孔子弟子的不同選擇,回看我們自己

3.識人,關鍵在品行

始於顏值,陷於才華,終於人品。其實你會發現,品行往往才是最關鍵。

孔子是一位好老師,然而再好的老師,也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本性。當然,孔子是個預言家,他看人很準,才會用不同的方式對待人。對子路,千叮嚀萬囑咐。宰予,大概救不了了,隨他去吧。

反觀今天的家長,一個勁的尋訪名師。殊不知,品性的建立才是基礎。普通人的交往,最重要的,也是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