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路工撮影》3


《京張路工撮影》3

據《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12月上(總第95期)《郵傳部的最後努力:裁撤驛站 置身利權運動》介紹: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打敗沙皇俄國,震動了整個清廷。朝野上下普遍將這場戰爭的勝負與國家政體聯繫在一起,認為日本以立憲勝,俄國以專制敗。於是,立憲為變革中國之關鍵迅速成為朝野上下的共識。

7月,慈禧派載澤、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次年,五大臣先後回國,建議實行"立憲"。不過,他們指出,"今日宣佈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預備,至於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廷頒佈《宣示預備立憲諭》,預備立憲。為此,清政府對部院進行了大改組,同時增設郵傳部。

郵傳部成立之前,航運、郵政、鐵路、電信系統均由不同的部門分管,大臣們各領其事,紛繁複雜。郵傳部設立以後,將上述業務全部併入,不僅有利於清政府整合政治資源,還暗合了晚清交通發展的實際需要。



《京張路工撮影》3

1、 高層更迭頻繁,自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906年11月6日),郵傳部成立。成立初期,事出草創,頭緒紛繁,整合部務成為當務之急。在郵傳部存在不到六年的時間裡,管理層更迭頻繁。其中任期時間最長的陳璧為一年零八個月,最短暫者不到半個月。後人據此戲稱其為"運動部",並傳言它不利"堂官"。曾任郵傳部尚書的徐世昌卻認為,權限不一導致郵傳部辦事困難;再加上郵傳部在對外交涉上經常要與外務部進行合作溝通,其中涉及一些分歧摩擦、權力之爭的問題,因此歷任部長在位時間都不會太長。

按時間順序來看,可將郵傳部主要人物分為初、中、後期三個階段。初期主要為張百熙、林紹年、岑春煊;中期是陳璧與徐世昌;後期為唐紹儀和盛宣懷。張百熙是清末立憲派分子,袁世凱親家。他上臺後不久就多次受到奏參,在任時間不過半年。此後,繼任者林紹年、岑春煊均因工作意見不一,捲入派系鬥爭而被排擠,兩人上任時間均只有一個月。

岑春煊在位時間雖短,但卻做過一件有益於京張鐵路建設的事。其時,詹天佑擔心京張鐵路工款接濟不上,特地從工地趕赴北京謁見岑春煊,力陳京張鐵路應當早日修成的三大理由,而不應受款源影響耽誤工期。岑春煊聽後,設法向度支部(相當於財政部)籌到65萬兩白銀交由詹天佑支用。

陳璧曾受張百熙舉薦,屬趨新式人物。他到任後整頓部務不遺餘力,然而當時紀檢官員謝遠涵的一道"虛糜國帑、徇私納賄"的奏摺,卻將其推上了革職離任的道路。按當時英國《泰晤士報》估計,陳璧的涉案金額有585萬英鎊之巨,遠遠超出其法定年薪360兩白銀。關於陳璧貪汙受賄,清廷查無實據,或許輿論過於誇大,或許不同的派系之間經過了政治妥協,陳璧被認定需對這些罪名承擔"領導責任"。此時恰逢袁世凱被貶,失去靠山的陳璧只好承擔如此後果。

陳被開革後,時任東三省總督的徐世昌即被授予郵傳部尚書,因徐也與袁世凱關係密切,恐早晚牽連自己,心中惴惴不安,上任後曾數次上折請退,均被載灃"溫諭挽留"。到唐紹儀從郵傳部左侍郎升為尚書時,已是宣統二年七月(1910年7月)了。

甫一上任,唐紹儀就盡顯其奢華排場,傳說他每頓飯必殺雙雞雙鴨,取其肉汁烹調食物。他每天要吃四餐,每餐耗費十金,即便如此,唐紹儀還不滿足,經常感嘆"沒有下筷子的地方"。因其生活奢靡,入不敷出,唐紹儀只好在部內減員減薪,弄得郵傳部司員們怨聲載道。3個月後,唐紹儀因派系爭鬥稱病辭職。

宣統二年十二月(1910年12月),郵傳部第八任也是最後一任尚書的擔子終於落在了盛宣懷的肩上。事實上,郵傳部本就是盛宣懷的地盤,自1896年執掌鐵路總公司到1908年,盛宣懷一直是中國鐵路的"老大"。郵傳部將鐵路、航運、電信、郵政四大系統綜合起來,以鐵路為重,按理來說,第一任尚書就非盛宣懷莫屬,但他卻在內部的權力傾軋中落敗,直到1910年底才真正出山。

在任期間,盛宣懷的重要活動是收回郵政、接收驛站、規劃官建郵路、展拓川藏電線、釐定全國軌制等。他主張借外債將鐵路收歸國有,這在當時是一開明政策,但由於實施不當,引發四川保路運動,導致其被革職,財產也被查封。

2、 脫離海關、奪回郵政管理權。清末郵政事業與其他交通事業不同,它受制於海關,發展緩慢。1906年11月6日,清政府設立郵傳部後,雖有從海關處收回郵政的計劃,但因各方面原因一拖再拖。陳璧實行"緩圖計劃",認為收回郵政需要巨資,等到籌得款項後再辦。這種"緩辦"受到輿論界的批評。1907年4月,清政府稅務處向郵傳部詢問移交郵政檔案時,郵傳部還以"官制未定"而拒接。

到1909年2月,郵傳部才正式向稅務處提出要求,要稅務局轉告總稅務司郵政總辦到郵傳部來接洽移交、接管等事宜。當時,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已請假回國,代理總稅務司英人裴式楷悍然提出兩大先決問題,即"現有郵員如何看待"和"郵政欠款如何歸還",表示在明確答覆之前不能移交。

1909年11月5日,郵傳部左侍郎汪大燮親自到總稅務司署洽商如何接管郵政。隔年,代理總稅務司英人安格聯向清政府稅務處提出:郵政應仍歸海關辦理,不同意移交郵傳部。直到盛宣懷親自與安格聯協商,擬訂《移交郵政事宜要義》,規定郵政總辦由帛黎充任並經理郵政事務、洋員照舊、郵傳部承認歸還欠款等條件之後,郵傳部才於1911年5月28日正式接管郵政,第一任郵傳部郵政總局局長由李鴻章長子、署郵傳部左侍郎李經芳兼任。


《京張路工撮影》3

西便門天橋,這張照片顯示了鐵路工人們正在前往京張鐵路沿線的一座天橋(在此照片中不可見);這座天橋位於西便門。


《京張路工撮影》3

阜成門過車道口柵門:這張照片顯示了京張鐵路線上一座典型的軌道柵欄門。該柵欄門位於老北京的其中一座城門——阜成門。在照片左側,軌道的旁邊可以看到建築物。


《京張路工撮影》3

西直門過車道口柵門:這張照片顯示了京張鐵路線上一座典型的軌道柵欄門。該柵欄門位於老北京的其中一座城門——西直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