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适可而止”的理解

《道德经》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天我们继续参悟。

古语有云:“满招损,谦受益”,凡事过犹不及。《道德经》在第九章中更是深刻地表达了适可而止的人生智慧。原文如下:“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如何深入理解这段话呢?它又给我们带来哪些智慧呢?

第一,适可而止,把握分寸。“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持,执持;盈,满;已,停止。与其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其实,自然界时时刻刻都在为我们揭示这个道理。日到正中复西斜,月到圆时方始缺,水至满时必自溢,凡事适可而止。生活中,饮茶适量,可心情愉悦;喝酒适量,可疏通经络;运动适量,可强身健体;吃饭适量,可健康长寿;午睡适量,可神清气爽;反过来就容易出问题。比如:吃多伤胃,久坐伤腰。所以人生处处都需要把握分寸,不要过度。

第二,锋芒毕露,必难长久。“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大家都用过铅笔,是不是经常写着写着就断了?家里的切菜刀是不是用着用着就钝了?锋芒毕露,貌似所向披靡,但却隐藏着脆弱之处。一个人,要让别人知道你的能耐,不是不可以表现,是要适可而止。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的书法很好,在单位里数一数二,可以在一些大的场合接受领导指示去表演一番,以示助兴,这是可以的。但是,时时刻刻在同事面前卖弄就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容易被别人说闲话。所以,懂得藏锋才能得以长久。

第三,金玉满堂,不能招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满堂,无法守藏。金玉满堂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对联里,这只能用来作为祝愿。万一哪天真有了很多金玉,奉劝您一句,千万不要大肆置于大堂之上。万事万物,只要太过招摇,均易招来祸害。说句大白话,你家大堂堆满黄金,如果贼人不惦记那贼人就是傻子。现实生活中,很多有钱人被人绑架就是因为把自己的财富公诸于世了。如果你有很多财富,有两个建议:第一,通过捐赠、公益等形式把钱流向社会,这样的话可以让人心平衡,进而保全自己。第二,请你低调低调再低调。有些人深谙此道,平时衣着很低调,穿个拖鞋去银行办业务,细细一问才知道是亿万富翁。

第四,富贵之人,不得骄横。“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人,如果能够富贵,是好事,要么是因为自己努力,要么是因为祖宗积德,要么是因为自己有福报,这是值得祝贺的。但是,千万不要骄横。一旦骄横,就会后患无穷。你可看到有时会有豪华跑车在市区限速60公里的马路上呼啸而过,时速达百公里以上?这是展示财富还是目中无人?被罚款,他无所谓,一点钱而已;和别的车碰撞,他无所谓,顶多赔钱;撞坏了公共设施,他无所谓,觉得没有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他没想到,他自己在车上,随时可能车毁人亡!这类新闻很多,这里就不举例了。更有些富贵之人,认为自己有通天本事,骄傲爆棚,干起了偷税漏税等违法的事情,终究也是逃不过法律的准绳!

第五,功成身退,顺应天道。“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功成身退,是人生的大智慧。为什么“功成”之后,要懂得往后退呢?想想看,有功之人,往往容易成为众人的焦点,同时也自然而然成为帝王(领导)心目中的假想敌。不管你自己有多清白,也无法阻止别人为你染色。历史上,韩信功高盖主被汉高祖身边的女人视为眼中钉,导致无法善终。文种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成功的幕后功臣,因没有听范蠡的建议隐退,最后被勾践随便一个理由就处死了。韩信和文种都是冤枉的,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后人再多嘘唏也是没用。建功立业,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是,功成之后如何保全才是最大的学问。

看过人生繁华,懂得人生进退,岁月白驹过隙,应知适可而止。读《道德经》,悟人生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