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論”美育觀是怎麼樣的?帶你瞭解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嬗變

中國古代歷來重視美德、美行,美育雖然沒有獨立成為古代教育的一個學科,但是,它存在於中國傳統教育的各個方面並貫穿整個歷史。從上古“先王樂教”到儒家的禮樂教化一直到今天我國的教育事業,美育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它密切聯繫著當時的社會制度、政治思想,哲學觀點和倫理觀念,因此,每個時代的美育思想也各有特點。但是,儒家“中和”的思想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美育思想中,成為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因此,從根本上說,中國古代美育思想是“中和論”美育觀。


“中和論”美育觀是怎麼樣的?帶你瞭解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嬗變

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產生的根源是上古“先王樂教”,《尚書·堯典》記載,“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慄,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這段文字被認為是古代美育思想的最早文獻,另外《呂氏春秋·古樂》、《周易》、《史記·樂書》、《禮記·樂記》等也記載了“先王樂教”的傳說,但是根據聶振斌先生對先秦兩漢文獻的考察,證實虞舜時代不可能出現如此精闢的理論論述,但是從這些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上古時期確實存在著歷史悠久的“先王樂教”的傳統。證實了上古時期存在“先王樂教”並不能以此推論中國古代美育即產生於此。聶振斌先生將中國古代美育史以兩漢為界限,劃分為“主體成熟期”和“觀念建構期”,“主體成熟期”又分為不自覺的美育活動和自覺的美育活動兩個階段,不自覺的美育活動是“美育思想的起源階段”,這一階段的美育活動與原始宗教活動即巫術禮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主要通過巫術禮儀和詩、樂、舞表達對自然和自身的認識,並沒有有意識地與教育合併。但是它為美育思想的產生提供了觀念支撐和歷史背景。因此,上古時期的“先王樂教”是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產生的基礎和根源。


“中和論”美育觀是怎麼樣的?帶你瞭解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嬗變

因此,中國古代美育思想觀念根源是“制禮作樂”的美育傳統,發端則是春秋時期的說“禮”論“樂”風潮。春秋時期,由於王室的衰微、諸侯的混戰出現了所謂“禮壞樂崩”的現象,上古以來的美育傳統遭到了道家、法家、以及墨家等的激烈批判以至否定。自孔子起,儒家美育堅持以詩、禮、樂教為主,對它們的美育功能和美育意義進行了豐富的闡述。同時,又在與道家、法家、墨家等的禮樂論辯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從孔子到孟子到漢代的《禮記》等著作逐步形成並確立了以儒家禮樂教化為基本觀念的美育觀,即“中和論”美育觀。

武帝時期,為了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統治政策,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此正式確立了其官方正統思想的地位。因此漢代的美育思想也是在承襲儒家美育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並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至此儒家美育思想一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的官方正統思想,併成為了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主體。西漢時期,中國第一部系統闡述音樂美育思想的專著《樂記》成書,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成熟。《樂記》對先秦以來的樂教思想進行了梳理,對音樂的審美功能、美育功能,音樂與個人、社會、政治等的關係進行了系統的闡釋,奠定了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特別是音樂美育思想的基礎,併為以後美育發展指明瞭方向,以後的中國古代美育思想基本上是繼承其思想的基礎上而向外延展的。


“中和論”美育觀是怎麼樣的?帶你瞭解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嬗變

漢末動亂的社會局勢使儒家對個人行為的規範和要求變得蒼白無力,因為它對社會的解釋已經被動亂的社會現實粉碎,在這種局勢之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又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野,“這是由於道家思想對人世黑暗和人生痛苦的憤激批判,以及對超越這種黑暗和痛苦的個體自由(儘管是單純精神上的自由)的追求剛好符合親身經歷並體驗到儒家思想的虛幻和破滅的門閥世族的心理。”同時,佛學的影響也日益擴大,特別是南朝時期統治者以及文人學士對佛教的推崇,形成了當時儒、釋、道並存的局面。在三教思想合流的情況下,魏晉玄學應運而生,儒家的傳統入世觀被玄學“越名教而任自然”所取代,佛教與玄學喚起了人們對人的重視,以及對人的精神和人格的探求。魏晉人走出朝堂,喜遊山水、喜清談,他們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這與儒家重德行的美育觀形成了巨大的差別,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無論是曹丕的《典論·論文》,還是嵇康的《聲樂哀樂論》以及顧愷之等人的畫論,無一不是一種主體審美理想的反映與表現。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魏晉時期的美育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它所強調的主體自身的審美修養和審美追求,仍與儒家美學思想一脈相承。


“中和論”美育觀是怎麼樣的?帶你瞭解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嬗變

文化的大發展沒有促進魏晉南北朝政治的發展,隋唐的統一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達四百餘年的分裂局面,為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特別是思想文化蓬勃發展並達到了一個歷史高峰。例如,唐代詩歌的繁榮使“詩教”傳統得以進一步延續。宋明時期,哲學家深切關注社會現實,統治者雖然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國家的相對統一,但是整個社會卻面臨著嚴重的社會危機,在這種形勢下,理學成為官方哲學,理學家主張恢復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其中最重要舉措就是將傳統形而下的儒家倫理思想上升為形而上的本體論思想體系。儒家的美育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得到繼承和發展,併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