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论”美育观是怎么样的?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嬗变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美德、美行,美育虽然没有独立成为古代教育的一个学科,但是,它存在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并贯穿整个历史。从上古“先王乐教”到儒家的礼乐教化一直到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美育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密切联系着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思想,哲学观点和伦理观念,因此,每个时代的美育思想也各有特点。但是,儒家“中和”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美育思想中,成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是“中和论”美育观。


“中和论”美育观是怎么样的?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嬗变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上古“先王乐教”,《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段文字被认为是古代美育思想的最早文献,另外《吕氏春秋·古乐》、《周易》、《史记·乐书》、《礼记·乐记》等也记载了“先王乐教”的传说,但是根据聂振斌先生对先秦两汉文献的考察,证实虞舜时代不可能出现如此精辟的理论论述,但是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上古时期确实存在着历史悠久的“先王乐教”的传统。证实了上古时期存在“先王乐教”并不能以此推论中国古代美育即产生于此。聂振斌先生将中国古代美育史以两汉为界限,划分为“主体成熟期”和“观念建构期”,“主体成熟期”又分为不自觉的美育活动和自觉的美育活动两个阶段,不自觉的美育活动是“美育思想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的美育活动与原始宗教活动即巫术礼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通过巫术礼仪和诗、乐、舞表达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并没有有意识地与教育合并。但是它为美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观念支撑和历史背景。因此,上古时期的“先王乐教”是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中和论”美育观是怎么样的?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嬗变

因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观念根源是“制礼作乐”的美育传统,发端则是春秋时期的说“礼”论“乐”风潮。春秋时期,由于王室的衰微、诸侯的混战出现了所谓“礼坏乐崩”的现象,上古以来的美育传统遭到了道家、法家、以及墨家等的激烈批判以至否定。自孔子起,儒家美育坚持以诗、礼、乐教为主,对它们的美育功能和美育意义进行了丰富的阐述。同时,又在与道家、法家、墨家等的礼乐论辩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从孔子到孟子到汉代的《礼记》等著作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以儒家礼乐教化为基本观念的美育观,即“中和论”美育观。

武帝时期,为了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统治政策,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儒家思想在此正式确立了其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因此汉代的美育思想也是在承袭儒家美育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至此儒家美育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官方正统思想,并成为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主体。西汉时期,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音乐美育思想的专著《乐记》成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成熟。《乐记》对先秦以来的乐教思想进行了梳理,对音乐的审美功能、美育功能,音乐与个人、社会、政治等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特别是音乐美育思想的基础,并为以后美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以后的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基本上是继承其思想的基础上而向外延展的。


“中和论”美育观是怎么样的?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嬗变

汉末动乱的社会局势使儒家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变得苍白无力,因为它对社会的解释已经被动乱的社会现实粉碎,在这种局势之下,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又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是由于道家思想对人世黑暗和人生痛苦的愤激批判,以及对超越这种黑暗和痛苦的个体自由(尽管是单纯精神上的自由)的追求刚好符合亲身经历并体验到儒家思想的虚幻和破灭的门阀世族的心理。”同时,佛学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特别是南朝时期统治者以及文人学士对佛教的推崇,形成了当时儒、释、道并存的局面。在三教思想合流的情况下,魏晋玄学应运而生,儒家的传统入世观被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所取代,佛教与玄学唤起了人们对人的重视,以及对人的精神和人格的探求。魏晋人走出朝堂,喜游山水、喜清谈,他们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这与儒家重德行的美育观形成了巨大的差别,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中和论”美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无论是曹丕的《典论·论文》,还是嵇康的《声乐哀乐论》以及顾恺之等人的画论,无一不是一种主体审美理想的反映与表现。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美育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所强调的主体自身的审美修养和审美追求,仍与儒家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中和论”美育观是怎么样的?带你了解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嬗变

文化的大发展没有促进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发展,隋唐的统一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思想文化蓬勃发展并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例如,唐代诗歌的繁荣使“诗教”传统得以进一步延续。宋明时期,哲学家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统治者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相对统一,但是整个社会却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在这种形势下,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家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其中最重要举措就是将传统形而下的儒家伦理思想上升为形而上的本体论思想体系。儒家的美育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