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琉璃,因为烧制成本高,一般大户人家只能在房脊、檐口等部位用少许构件进行装饰,大量使用只能在宫殿、寺庙、佛塔等高级建筑。距离成都城中心最近的琉璃厂曾被蜀藩机构所控制,极有可能承担了为蜀王府“烧冶”琉璃建筑材料和构件的使命。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了对成都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在近30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出土窑炉3座、作坊建筑11座、水井2座、墓葬2座,同时还有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等大量标本。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始烧于五代,延续至明代,历时700余年。此次发现的墓葬中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赵文地券,券文直接墨写在垫板上,依稀可辨“火穴”、“华阳县安养乡”等字样,根据券文内容以及地券使用窑具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当地窑工。从窑炉到产品,从作坊到窑工,一条完整的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有趣的是,此次出土的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上底部还印有各种几何符号、文字和图案,专家推测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标、标志和款识意义,反映了当时窑户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项目现场发掘领队易立介绍,成都外西瘟祖庙附近曾经清理出了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蜀藩太监丁祥墓,据墓志铭载:“(丁祥)至正德初,侍于今上,尤重其能,屡命于琉璃厂董督陶冶”,可知该窑至明代仍在生产,并为蜀藩机构所控制,因此极有可能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这个区域的各个环节的考古发现比较全面,揭示了琉璃厂窑的历史沿革、各个时期的产品面貌,装帧工艺的特征,还解决了生产性质的问题,无论是考古学、历史学,甚至在陶瓷工艺学以及美术学都可以加强对琉璃厂窑产品烧造历史的研究,今后这个遗址区要做保护或者是展示利用也可以提供一手的时政材料”。易立说到。

成都琉璃厂窑原来又被叫做“琉璃场窑”、“华阳窑”,,是成都平原著名的古瓷窑场之一。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为配合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的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锦江区柳江街道琉璃村6组、包江桥村1组的琉璃厂窑址开展了考古勘探和发掘。(记者王欢 图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微博版本:

琉璃,因为烧制成本高,一般大户人家只能在房脊、檐口等部位用少许构件进行装饰,大量使用只能在宫殿、寺庙、佛塔等高级建筑。距离成都城中心最近的琉璃厂曾被蜀藩机构所控制,极有可能承担了为蜀王府“烧冶”琉璃建筑材料和构件的使命。今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了对成都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在近3000平方米的发掘现场,出土窑炉3座、作坊建筑11座、水井2座、墓葬2座,同时还有瓷器、陶器、建筑材料、窑具等大量标本。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或曾为蜀王府烧造建筑材料


成都琉璃厂古窑,始烧于五代,延续至明代,历时700余年。此次发现的墓葬中出土了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赵文地券,券文直接墨写在垫板上,依稀可辨“火穴”、“华阳县安养乡”等字样,根据券文内容以及地券使用窑具的情况推测,墓主人可能为当地窑工。从窑炉到产品,从作坊到窑工,一条完整的古窑“生产线”揭开面纱。有趣的是,此次出土的北宋晚期至南宋瓷器上底部还印有各种几何符号、文字和图案,专家推测可能代表了一定的商标、标志和款识意义,反映了当时窑户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记者:王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