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少林同一宗

南北少林同一宗

中華武術,拳種繁多。歷來的研究者把它分為內、外兩家。內家歸於武當所出,外家則指少林一脈。以後,有人又把少林分為南少林與北少林。這可能與世傳“天下少林有二,一在中州,一在閩中”有關。

最近,史學界發現的《西山雜誌》記載,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和尚,“入閩中,建少林寺於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閩僧武派之始焉”。其後,泉州一帶武風日盛。北宋青陽詩社和《魯東詩集》則有詩描寫這些盛況。其中有一詩曰:“智空武擊法閩中,王氏附梁毀此宮。遺蹟清源興國建,泉南到處少林風。”

南北少林同一宗

而發源、流傳於泉州一帶的南少林拳,它和嵩山少林寺有沒有內在的聯繫呢?近期,很多人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討。歸納一下大約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從考古挖掘方面;二是從拳種流傳方面:三是從譜牒傳遞方面。他們的論證,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我不否定這些考證。但是,我認為單從上述三方面去論證南北少林是否同宗同源,其論據還嫌不足。

我認為一家拳派,不管他自我標榜什麼,口說無憑,名是表面的,要看它的實。就是要細心研究這家拳派的拳法拳理,才能從實質上給予恰當的結論。

凡是流傳有緒的一家拳種,都會有一套較為完整的拳法,拳理。或出自口授,或付諸文字。以前,武術的傳播,師承關係比較嚴格。大抵採取手把手的口授心傳方法。傳播媒介比較單一,沒有象電影、電視這樣的宣傳工具,只有靠面對面的直觀教授;沒有眾多的書本、雜誌這樣的教育工具,只有靠一點一滴的口傳心記,沒有象飛機、火車、汽車這樣的交通工具,絕大多數人的活動範圍有限,一個拳種的傳播範圍的擴展也是緩慢的。總之它們的傳播方式十分原始。於是,不同拳種的不同拳法、拳理互相滲透也是不容易的。不同拳種的拳法、拳理的衍留相對來說是穩定的。

再說,以前武術界的門戶之見十分嚴重。嚴重到經常互鬥高低。特別是技術內容,更是視為“絕技”、“秘傳”,非本門人士不傳。選擇傳人又很嚴格,很少有帶藝入門的,拳法、拳理互相“嫁接”的現象很少。本門的技藝,不管精華、糟粕、敝帚自珍,一律奉為至寶。寧可抱殘守缺,不願點滴外漏。而且視前輩傳下的東西為千古不易之至理,很少加以更改。從今天的角度來說,這無疑是阻礙拳藝不斷向前發展的一大障礙。但也給我們的研究工作留下一份較為原始的素材。

南北少林同一宗

第三,作為一家一派留下的古譜,大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面世。過手的人數不多,留存的年代久遠,大都是傳世孤本,很少有人在其間觸類旁通,善加發揮。都能保持其原始風貌。

特別是其編撰者文化水平參差不齊。高者文字雖深奧一點,低者文字淺白。但理論都屬樸素,以能說明問題為前提。文字很少刻意雕飾,或故弄玄虛,都能說明一家拳理。為一家拳種的拳法拳理提供一定的文字依據。

基於上述三點理由,我認為研究一家拳種,必須從其拳法、拳理上入手才能從實質上探明它的義蘊。我也是從這個論點出發,來論證泉州少林拳和嵩山少林寺是否同宗同源的。

發源、流行於泉州一帶的眾多拳種,到底和嵩山少林拳有無淵源關係?我將手頭現有的資料梳理一下。選擇泉州少林花拳和永春白鶴拳兩家拳派,就其拳法、拳理和嵩山少林拳的拳法、拳理作一番比較。因為,泉州少林花拳有標明是源於泉州少林寺,為少林寺的護寺拳藝之一。而永春白鶴拳從未說明它源於少林寺,只說明它是由方掌公之女方七娘傳下等等。一家有少林標籤,一家無少林標籤。但到底和北少林拳有何同異之處。分析之後,我們看到泉州少林花拳、永春白鶴拳和嵩山少林拳在以下關鍵的三個方面有相同之處。

南北少林同一宗

一、拳法相同

我引用的資料一是《花拳經》,一是《白鶴聖祖仙師拳譜》,均為手抄本。而嵩山少林拳的資料一是梁以全的《嵩山少林拳法》,一是德虔的《少林拳法真傳》,均有版本行世。因為《嵩山少林拳法》和《少林拳法真傳》在拳法拳理方面,雖然文字略有出入,但基本實質不變。為敘述方便,本文則只引用德虔的《少林拳法真傳》一書。

這裡講的拳法,不是指具體的技手(技術動作),而是指一家拳派對其要形成一組技術動作所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

比如對頭部的要求。嵩山少林拳(下稱北少林)認為“頭為一身之首,頭圓頂天,為諸陽之會……若不合之,則一身之氣俱失”。要求“頭項要保持正中,不低不仰,不偏不斜,轉動自然”。而《花拳經》(下稱花拳)要求練拳者的頭部必須“虛領頂頸”、“頷略內收”,要“不偏不停,無過不及,……唯有正直”。《白鶴聖祖仙師拳譜》(下稱鶴拳)則要求“頭頂提正,如載(戴)石帽”,“百會合骨,例庭頂天”。三家拳譜的要求,儘管文字表達方式不一,但都要求頭部必須“正中”、“正直”或“提正”。其要求實質相同。

北少林要求“項要端正起,如船豎帆杆,中流立砥柱,前後左右直,轉如風車旋,靈活又自然”。而花拳要求“頸項端正松豎起,左轉右動靈無比”,要“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若有若無,唯有正直”。兩者都要求頸項“端正”、“靈活”。沒有要求要持“項強”的姿態。《花拳經》還指出“咬緊牙根項雖強”,但“項強”就不能靈活轉動了。這和北少林拳的要求相同。

北少林要求“閉口,舌頂上顎,宜氣沉丹田”。叫做“兩唇要微合,舌尖頂上顎,咬牙閉呼吸,氣勁毫不落”。而花拳也要求“虛領頂頸口輕閉,舌舐上顎輕微抵”。兩者都要求唇要“微合”、“輕閉”。但不能“閉呼吸”,而要“調呼吸”。這樣做是為了利於調息納氣,利於合理地運用虛實理論,求得沉實穩重和運動的持久性。

北少林要求眼睛要“睜大瞪圓……”,做到“眼似閃電,腦隨眼變,耳聽四方,全身盡眼,眼到手到,以眼注眼”。花拳則要求“意到眼到,目式隨行,以目傳神”。同樣,鶴拳也要求“眼目如鈴,不轉不合”。這裡都充分要求注意發揮眼睛的作用,在實的方面發揮監督作用,在虛的方面發揮威懾作用。

在耳功方面,北少林要求“耳要靜聽”,要做到心靜,“心靜則耳聰”。花拳也要求要“觀聽四方平心氣”。都指出要達到“耳聰”,要能耳“聽四方”則必須“心靜”,“平心氣”。因為心靜則氣實。心蹲則氣虛,進而會使全身虛浮不穩,失去“先顧自已”,“後取他人”的機會。

南北少林同一宗

再從手法,拳法、身法等方面分析。

北少林說“手法者,曲非曲,直非直,滾而動,疾而出。打人不見手,見手非為能”。叫做“打人不見手,出進不見影”。這是典型的少林手法,和一般長拳手法迥異。而花拳和鶴拳的基本手法則和它相同。花拳要求出手應該“曲不曲,直不直,出七留三”。要做到“出手敏捷,打不露形……”,因為“緊打難防”也。而鶴拳則說:“直者,不可盡用。住勢之時,不可露身”。要做到“出手如射箭,緊去緊來,似曲似直”。出手“不可太驕盡直”。“出手法勢速”。要做到“緊(快)也,如猛虎下山之威揚”。“與敵人之對,須可眼睛手快”。“逃避緊集(敏捷)須其一矣”。這說明所舉三家拳法關係的密切程度。

在拳法方面,北少林要求“旋而出,疾而收”。“去時散手,著人成拳,擊後放松。”叫做“出時松而疾,中時準而狠,收時快如風,防守如鐵牆”。而花拳則要求出拳要“連翻帶擰向前進”。要掌握“粘衣即打,手到勁發,離身勁消”的原則。兩者之間的要求是何等相似!

至於身法,以至所採用的步型、步法方面。北少林認為“步為人之馬,全身憑它架。弓步站如釘,雷激不搖動。虛步單立腿,試探假如飛。實則用弓步,虛則退如真。步法“注意自然,不強求大弓馬步形”。要求“抬足柔而輕,落腳不響聲”。面花拳大多采用前弓後箭馬、丁字馬為主。同樣不求大號馬,以自然為主。步法要求輕靈。要求行動如“蛇行獵步”。鶴拳則“兩腳不丁不入”,“出馬留七分,七分載其身,三分載前馬’。這些都不同於某些拳派行動出入,擦地有聲的做法。

遵照這法則,北少林拳就能達到“收如伏貓,縱如放虎”,花拳達到“不動如山,其徐如林,動如雷震,其疾如風;難知如陰,其攻如火”,鶴拳達到“吞似貓戲鼠之狀,吐似猛虎出欄之形”的總體要求。

南北少林同一宗

二、勁法相同

這也是很關鍵的地方。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太極拳,不管行家把它分為新架、老架或小架,分為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或武式。但它們的拳法、拳理相同,特別是它們的用勁方法相同。於是,都歸宗於太極一脈。

我們分析泉州少林拳和嵩山少林寺是否同宗同源,同樣可以從勁法的異同方面去探索。

北少林拳的勁法和太極拳的勁法絕然不同,北少林拳認為“名師拳家的力量,來時在於有意無意之間,抵隙沾實之後,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崇尚“力以柔而剛”。認為“故一般力量多剛,名家力量多柔。剛多則柔,柔多則沉實”。對敵之時,“見有隙,可進而進,接取必得。不然,若恃其強壯,無有門路空隙也要進,怎能不被人所制”。它的發勁方法是“搖肩晃膀,抖勁力出”。“抖腕把勁發”。

花拳在勁法方面的理論也和北少林類同。花拳運勁應在“有意無意,似有似無”之間,應該“意不斷,動不斷,勢勢相承”。它的發勁時機掌握在“粘衣即打,手到勁發,離身勁消”這個分寸上。對敵之時,要“知拍入之”。崇尚“運柔至剛”,認為“上乘者,運柔至剛”。花拳有十二勁法。《花拳經》歸納到第十二勁法為“崇尚脆勁”。而脆勁的發放也是要求抖腕發勁,“不僵不滯,乾脆利落”的。花拳同樣有“搖身浚胛”用顫勁以求脫身的勁法。和北少林拳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鶴拳也認為“柔能勝剛,剛豈能勝柔。柔雖較如棉,乃變化多端。亦能借他人之力。用剛看柔,柔者剛也,乃剛柔相應之合理”。總之,這三家拳派的勁法相同。它們既不同於太極拳的一柔到底,也不同於某些南拳的一味求剛。都是力求達到“剛柔相濟”“運柔至剛”的境界。

南北少林同一宗

三、拳理相同

拳理是對敵之時的戰略原則。南北少林三家拳法的拳理相當豐富,其相同處頗多。本文無法一一剖析,只擇取有代表性的三點來研究。其法則名稱則取北少林拳為代表。

勁擎懈綻法。

北少林拳說:“勁者,接其來而勁之也,擎者,執肱而輕扶之,以忖其來力去力也。懈者,散也,散起(其)來力而使不得來前也。綻者,過硬擋也,即反手轉進也,然解懈之也。”這是對敵過招的四個過程。即接敵用柔勁輕扶之,判斷對方勁路的去向,化解對方勁力後“反手轉進”。要求必須“借人之力,順人之勢,制人之身,不與來勢頂撞,用四兩撥千斤之勢以智勝蠻”。

花拳要求“相逢不丟也不頂”。接敵之時,充分運用“聽勁”,叫做“花拳搭手用聽勁,內外放鬆一點靈,判斷虛實分陰陽,起落進退自相應”。一旦“聽”清對方勁路,則進而運用“化勁”。“化勁者,制化敵勁,引進落空也。”叫做“拆招在手化”,化勁成功,則運用“借勁生勁,借勁化勁,借勁打勁,借勁得勁,借勁棄勁,因勢利導”的方法,“進招在手發”,取得勝利。

同樣,鶴拳也要求“倘遇大力之人者,即先輕柔之”。叫做“凡勢認柔輕之用矣”。“對敵之時……可先柔而後硬(剛),是以防他人往來之法。連(然)後,就勢取之。”也可運用“注勢引破”的方法,讓對方露出破綻。然後,“就勢取之”。此時,“用力出勢,可帶剛柔也”。

三家拳理,表述不一,道理盡同。不能不加以重視。

移身閃站法。

北少林解釋:“移身者,將身子移於一旁也。閃者,閃起猛來之勢也。站者,我必存盡,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至於傾跌也,……故見其撲身而來,即將我身移於一旁,閃其勢懈其力,而乘機以取之也。”這是北少林拳的具體戰術運用。總的要求是不與來敵作直接對敵,應避其銳氣,然後,“乘其空隙而取之……”。要正確運用移身閃站法,關鍵一條是掌握好時機。拳譜說,“昔人云:移閃之法最為奇,戰鬥中之妙技,計謀之中先著也,然亦貴乎善用也,彼未來而先移,則失於早,早在見我移,而不來,或變勢而來,彼已動而慢移,則失遇晚,晚則我欲移而不得,必要受身其毒。”就是要做到恰到好處。

花拳雖然也注意利用身體的移閃來避鋒芒,更注意在微茫之中利用十二勁的“化勁”來消閃對方的銳氣,以取得勝利。它首先強調自己必須運用花拳八法中的吞法,做到“顧己穩如泰山重”,才能“不患敵人勁力衝”。因為“吞法注意收涵蓄,引進自然會落空”。然後“借勢化之,知拍入之”。同樣花拳也強調運用化勁要掌握好時機。要“知拍”。因為“化勁宜不早不遲,早無所化,遲化無益,隨化隨發,徒化不發,何以勝敵”。花拳在勁法上的取“化勁”而“入之”。在廣義上講也是“移身閃站”,“乘其空隙而取之“。

而鶴拳呢?鶴拳要求“凡勢以柔輕之用矣”,“不可貪前失後,亦不可差陰失陽”,“我閃左,或閃右,必隨他之勢而所入而借之”。對敵之時,“接用即生異樣之法,(則)無不取勝之理”。強調“遇空則打”。

南北少林同一宗

三者法理盡同

有無虛實法。

北少林要求:“當與人交手之際,將勢踏定看著無力而勢虛,卻又有力而勢實,認為實勢而有力,卻又無力而勢虛。時有時無,忽虛忽實,運用之妙,施於一身,而抖擻之威於心,即所謂不滯於有,不論於無,運實變虛、以虛為實。”總之,要求對敵之時,要採取虛不虛、實不實的架勢,以利於接招懈敵,“乘其空隙而取之”,圖取靈活轉換的目的。

花拳在虛實理論中也要求要“虛實分明,虛實相因,虛不虛、實不實,虛實兼備”。要“避其實,攻其虛”。

鶴學則認為“觀其鼻,可知其動靜,觀其身可以知其手足虛實,虛而為實,實而為虛,虛不虛、實不實”

南北少林同一宗

三者都十分注重虛實理論。

一旦遇敵怎麼辦?北少林強調“如遇人相交,不可妄動輕進,要將我身秀住”,叫做“束身以待敵隙”。“秀住”乃為“束身”。這和花拳的遇敵之時,持“蓄勢”和鶴拳的“住勢節力”,“住勢之時,不可露身”道理相同。

為什麼要這樣做?北少林認為這樣可以“蓄吾勢以養精靈之神”。花拳認為“以意運勁,蓄而後發,蓄之既久,其發必速”。叫做“蓄而後發有勁力”。鶴拳也是以此來掩蓋自己的意圖,以求進取的。

最後,北少林“則見可進而進”,同時注意“聲東擊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實退,視退而實進,虛虛實實,剛柔相濟,乘勢飛擊,出手無情,擊其要害”。

花拳則“避其實,攻其虛”。認為“上驚下取,聲東擊西,欲擒故縱,欲退先進,欲奪先予,乃技擊之韜略,以聽動分虛實而破之”。

鶴拳則要求“住勢引破”、“有橋斷橋,無橋生橋”。要求“欲打東先打西,欲打西先打東。上下左右認其真矣”。而後“遇空則打”,“勢如破竹”。

這些都是三家拳派運用虛實理論的典範。不管說法如何,其道理都是一致的。

本文不厭其煩,就是力圖闡明只有從拳法、拳理上入手,才能真正從實質上辨明南北少林是否同宗同源,而通過比較嵩山少林拳、泉州少林花拳和永春鶴等三家拳法、拳理,則證明泉州少林和嵩山少林這南北少林拳確實是同一宗的。如果某地通過考古發掘企圖證明其地即南少林寺,有寺當有拳,有拳必有源流。沒有少林拳派的少林寺,何以令武術界人士能心悅誠服呢?

南北少林同一宗

南北少林同一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