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叫醒一个自恋的人呢?

泪鋶满靣


这个要看他本人是否有自恋的资格,如果没有,那建议你狠狠的打他的脸,在家自恋可以出面吓人就不对了,你应该抓着他的狗头把他摇醒。[捂脸][捂脸][捂脸]



萌萌哒小薛


~~自恋其实是过分的自信,太过于自信,高估自己,容易否定别人。那么如何叫醒一个这样的人呢?首先,自恋的人肯定是比较自我的。要适当的对他进行打击奚落,揭发他们的羞耻之心。这样他们就能够看清自己,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目空一切。其次,自恋的人性格特征明显,不容易合群。要让他融入集体当中,不断改变自己缺陷。同时善于倾听,懂得更好的表达自我。


潮壬悦


一,指导自恋者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自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最为强烈的阶段是婴儿时期,要治疗自恋人格,必须了解婴儿化的行为。

二,引导自恋者学会爱他人,对于自恋人格障碍的来访者来说,仅仅抛弃自我中心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去爱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到,放弃自我中心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任何人要获得他人的爱,首先必须付出自己的爱。

以上是我个人观点,望采纳,如有更好的方法希望多多加强交流!谢谢!






小生外


自恋也没什么,但自恋过头也是病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就危险了。自恋者自我欣赏,又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但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累。

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是坏事。如: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就像炒菜用的盐,少了则淡而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

自恋性病态人格是人格障碍之一,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把这种人格描述为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的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绩,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好产生海阔天空的幻想,内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辉煌,荣誉和享受接踵而来;权欲倾向明显,期待他人给自己以特殊的偏爱和关心,不愿相互承担责任,很少意识到其剥夺性行为是自私的和专横的;缺乏责任心,常用自负傲慢、妄自尊大、花言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辩解,漠视正确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欢占便宜;在面临批评和挫折时,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羞辱或空虚;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实上却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和称赞;为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等。

自恋是人性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但符合自恋性人格诊断标准的只有极少数.

自恋也会自伤

从表面上看,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处处为自己物质的和心理的利益考虑,而实际上,他的一切利益都因为自恋而受到了损害。

第一,自恋是一种对赞美成瘾的症状,为了获得赞美,自恋者会不惜一切代价。比如有人冒生命危险而求得“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这就走向了自恋的反面——自毁、自虐。

第二,自恋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自恋者本人无法控制它,所以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宁静,永远都会被无形的鞭子抽打,只知道朝前奔走,而没有一个可感可知的现实目标。

第三,自恋者也会下意识地明白,总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赞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会不自觉地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回避外界任何可能伤及自恋的因素。

第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恋者会因为他的自私表现而丧失他最看重的东西——来自别人的赞美,这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可以使其进入追求赞美——失败——更强烈地追求———更大的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自恋者易患抑郁症,原因就在这里。

另外,自恋有时会以不可理喻,甚至让人难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自恋者时常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总怀疑自己患了任何仪器都查不出来的某种疾病,即使自己都认为这种怀疑是荒谬的也无法摆脱疑虑,成天惶惶不可终日。



老宋美食探店


自恋的人觉得自己非常完美,统称"王子病","公主病",过分自恋会变成自负的。

有条件的把自己宠成自恋狂,那么自恋的人之弱点?就是被宠坏的人变成自恋狂,不要过分打击这样的人;去叫醒这样的人吧!要引导自恋的人走出唯我独尊的强势,用团队的模式,找出自恋的人之弱点不再傲娇,谦卑积极向上,去服从团队及服从领导意识,让自恋的人认为做团队的一份子有多么的重要。

慢慢醒来自恋的人会有自卑感的,团队的这样集体,是叫醒自恋人的归宿,紧紧跟随方能有意识去改变自恋的人,互相尊重让自恋的人会浅移默化的融入团队,认为自己的价值是在集体团队中才能体现的,自恋人的醒悟觉得找到自身价值,可以说集体团队是自恋人的精神依靠。这是我认为叫醒自恋人的方法。(图片Cr浏览器)



Eleazarchen


一个人如果太自恋怎么办

其实自恋不是坏事 但过分的自恋不一定是好事 它会导致你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而无法自拔若想克服自恋不是不行而是缺乏一种名曰“毅力”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不自恋 那他剩下的就只能是自卑了 所以自恋也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毕备的东西 (PS:但不能太过分就行)总结一下:你大可不必在意自己自恋不自恋 你只要在别人面前展现最真实的你 (PS:有时戴戴面具也是必要的拉) 我想肯定会有很多人会被你吸引的小贴士:你如果还在意自己自恋的话 你就在你“情不自禁的自做多情”的时候提醒自己那可能是你的错觉在你没有真正确认不能

一个人如果很自恋怎么办?

如果过于自恋的话需要心理治疗,一般的自恋可以提升自信感

遇到特别自恋的人要怎么办?

不搭理他,沉默是最好的轻视,你越理他他就会越嚣张,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我就是采取连理都不理的方式,他说话在我面前晃我都无视,...你要是不介意,那你就让他玩儿,你要是愿意可以比他更自恋,比他更雷

一个人自恋的原因是什么?

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花,后人称之为水仙花。精神病学家、临床心理学家借用这个词,用以描绘一个人爱上自己的现象。 人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妈妈常常要给孩子喂奶,对孩子拍着、呵护着,让孩子满足生理需要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妈妈的温暖、亲情与关注。这时,孩子虽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良好的照顾,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 随着心理发育,孩子逐渐地能够区分出母亲和自己是两个人,并在继续依恋母亲的同时,在心里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时,好妈妈已经作为一种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里。当妈妈一旦不在时,孩子心中有“好妈妈”形象,有“好妈妈”的爱和保护,就会感到自己是安全、可爱的。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阶段,妈妈虽然曾经爱过孩子,但是后来就不够关心照顾他了,会出现什么情形?例如把1岁的孩子送去爷爷奶奶或姥姥家代养———孩子曾经尝到过母爱的甘甜,而又突然过早缺失,孩子就会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无能为力。他会认为,自己是不可爱的,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因此就会产生不安全感、被遗弃感,感到恐惧与自卑。 为了对抗这种难受的心理体验,他就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照顾我、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总是心存疑问:我可爱吗?大家会喜欢我吗?并特别注重:我如何才能让别人喜欢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对我更多的赞美?我会不会惹别人不高兴?他们是否在讨厌我?等等。 由此可见,在幼年持续得到足够母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心中充满理想,同时又能够立足眼前、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这样的自恋,可以说是比较健康的一种。 而曾经一度体验到母爱,很快又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他们渴望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他们给自己树立极高的理想,而这样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难以实现的。 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早期阶段,他们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标达到之后,他们还会提出更高的目标,直到把自己彻底挫败为止。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够可爱,会被他人所遗弃。 由于目标太高,当他最终无法实现时,他会更加感到自己无能、悔恨、自我厌恶,抑郁自卑。这样的自恋,就属于不健康的自恋,实际上属于假自恋,或不自恋。 健康的自恋,能够区分自己的想像与现实的差别,在面对理想的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世界、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凡事凭主观想像。他们要求现实一定要达到“绝对美好”的程度,沉醉于自己的幻想。对他人强求,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却又不停地抱怨、感叹人心叵测、生不逢时,在讨好他人的同时,却不信任他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深深的敌意。 健康自恋的人,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他们爱自己,也爱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希望自己过得好,也愿意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们自尊心很强,而实际上,却是因为无法相信自己。他们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地步,他们在夸奖别人的同时,总是要表明自己更优秀,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标榜自己。 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是两个相反的极端,更多的人是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们需要真心实意爱自己。只有真诚地爱自己,才能真诚地爱他人和爱世界。 自恋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唯一理由。自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仇恨乃至人身攻击。 当社会转向一个推崇个人成就感、吹捧“成功人士”的泛商品化的时代,自恋症可以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把自爱混同于自恋的结果是,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名利场的厮混,成功与失败成了一个人唯一关注的东西。如果为了成功和所谓名气可以不择手段,只要争得眼球就行,甚至对罪恶滔天的恶行也会啧啧称许。 自恋者从来难以领会真实的不同意见,因为真实的批评作为不同的声音往往打破了自恋者的封闭圈子,让其意识到泡沫之外的社会世界作为自我的背景并不就是自我本身能够视而不见的影子,但自恋者宁愿不去正视这种不受限制的视域而和自己的影子搏斗,寻找曲解歪曲真实批评的借口。 一个社会陷入自恋文化就会是非颠倒,陷入普遍的失范状态,人与人也失去信任,法律成了黑吃黑的游戏规则,大乱将至也浑然不觉。

一个人可以自恋到什么程度?

自恋 弗洛伊德曾给出“自恋”定义是自己对于自我投注里比多兴奋的状态。有这一表情况的个体称之为自恋人格障碍患者。从里比多的方式来说,也就是他将本来应该投注于自我的对象客体的里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这样病人就无法和别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亲密人际关系,并且经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当然小其不是这样的自恋喽)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这个“自恋”的定义,而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学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自恋,他认为自恋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自恋是对于自我胜任感的体验,而这一获得的回路开始于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 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恋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 《DSM-IV》手册中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为以下项目: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并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5项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夸大感(例,过分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的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上乘); (2)沉湎于无限成功、权力、光辉、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幻想; (3)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一无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们(或单位)所了解或共事; (4)要求过分的赞扬; (5)有一种荣誉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厚待遇或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6)在人际关系上是剥削(占便宜),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愿设身处地地认识或认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显示骄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以上所显示自恋性障碍特征应该和暂时发生的自恋分清不同,例如某个人因为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而变得自大起来一段时间,我们则不能简单得视为自恋性人格障碍,尽管这两者似乎有类似。但自恋性人格障碍应该是从童年起到目前一贯的表现,而非暂时、短期的行为。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歌曲:自恋 歌手:罗志祥 专辑:speshow 小猪 speshow 曲:罗志祥词:李宗恩 说我爱你 从男人的心里 是最难表达诚实的秘密 说你愿意 靠在我肩的你 是最难抗拒动人的回应 你扬起的嘴角 给我爱情的动力 弯弯的眼睛 藏不住你孩子气 看着我在你眼里 眼神是如此肯定 那就是我一直等待着美丽 我承认我爱上你的美 你的脸和你的眉 让我面对自己无法再自恋 oh baby 我承认我爱上你的美 你让全宇宙失眠 让我爱到像流星一样的坠 我才发现 歌词提供再兴 ☆暧昧后得到的不是自恋☆ 看你泛红的脸说出模糊的话语 我的心只听见你心里的回音 看着我在你眼睛 眼神是如此肯定 那就是我一直等待着美丽 我承认我爱上你的美 你的脸和你的眉 让我面对自己无法再自恋 oh baby 我承认我爱上你的美 你让全宇宙失眠 让我爱到像流星一样的坠 我才发现 睡不能睡脑海都是你画面 oh 幸福帮我剪接你的笑脸 我承认我爱上你的美 你的美没有虚伪 让我爱你爱到忘了我是谁 oh baby 因为你我爱上夜的黑 像搭着无人地铁 开向你为我设的专署路线 终于看见 我承认我爱上你的..☆ 自恋   理论奠基人:那西赛斯   那西赛斯,古希腊的一位英俊王子,据说他爱上了小溪里自己的影子,不屑于美丽多情的少女ECHO的爱慕。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和“他人恋”成反比。人的力必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当然就会多一些。其实,好色也好,爱情也罢,它的本质就是寻找“美丽的我”,只不过多数人被表象欺骗在恋人身上找“化妆的我”;少数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纯粹的我”。   结论:你爱着的人只不过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里放着的,是你自己!





鱼丸号


首先你是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

为什么说自恋的人是装睡的人呢?因为自恋的人,他不愿意看到更广大的世界,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认知,不愿意扩大自己的视野,所以他就像鸵鸟把头扎在沙子里,不愿意看到外面的世界。

那么,装睡的人怎么样才能醒呢?或者说自恋的人怎么样才能走出自恋呢?肯定是要吃过装睡的苦头,吃过自恋的苦头。狠狠的碰了一下壁,他才能走出原来的世界。

而你如果不能让他吃亏吃苦,不能让他碰壁,那么暂时就维持这种状态吧。早晚,他会在其他地方吃亏吃苦碰壁的,他早晚会醒的。


爱自己是最好的修行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如何才能叫醒一个自恋的人?不管男女,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也是很正常的。自恋分很多种,有相貌自恋,有财富自恋等。相貌自恋很好理解,就是总觉得自己天生丽质难自弃,一颦一笑总是春。长得好看的不用说,长得不是很好看的也可以化妆修饰。财富自恋就是炫富,喜欢和人攀比,鄙视别人。不管是哪种,只要是适度的自恋无伤大雅,就怕自恋过头变成自负。自负的人很难相处,总是觉得高人一等。回归到提问,自恋的人有时候也是一枚开心果,有个女同事以前总是喜欢照镜子自恋,经典名言“哇,这是谁家的女儿长得这么标致啊!”逗得我们大笑。其实自恋的人不用你去叫醒,他或她自己慢慢也会叫醒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人也变成熟后,就不会那么自恋了。思想成熟稳重了,考虑的东西多了,内心去追求更深层次的修养了,也就不会再自恋了。每个年龄段的想法不同,中年人肯定会觉得年轻人自恋是种幼稚的行为。判断一个人是否自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朋友圈相册,如果总是有各种自拍,各种美颜,那就是自恋。如果他很久没更新相册,偶尔上传的是一些风景照或是家人朋友集体照,那大体上他就是成熟了,自恋这种事他早就放在心底,不会表现出来了。







湖北周先生


最简单的办法是你要装作更自恋的样子,一定要装到让人都觉得你很自恋,并给你指出来,这时你就可以用以五十步笑百步这句话来进行讽刺,或者说还有个更自恋的就在我旁边,一般人都会醒的。

当然如果这都不醒,那就无可救药了,让别人去自恋,你走你自己的路去吧!



风云雄霸天下事


判断一个人自恋要看到了何种程度,如果只是自我感觉良好,又不妨碍别人,不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不违反法律,不违背公序良俗,那么就只是一个人的普通性格,自己喜欢就好。不必过于在意。

如果是过度自恋,看谁都不顺眼,唯我独尊,狂妄自大,那就会影响到和别人相处,会给别人造成压力,时间久了估计别人也不会再搭理他。

对于后面这一种人,如果他是你的家人,朋友,还是要去提醒他的,只要他相信你,是会听进去你的忠告的,如果你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熟悉,没有那么铁,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去说他,弄不好狗咬吕洞宾,还会跟你反目,最后连朋友也做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