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叫醒一個自戀的人呢?

淚鋶滿靣


這個要看他本人是否有自戀的資格,如果沒有,那建議你狠狠的打他的臉,在家自戀可以出面嚇人就不對了,你應該抓著他的狗頭把他搖醒。[捂臉][捂臉][捂臉]



萌萌噠小薛


~~自戀其實是過分的自信,太過於自信,高估自己,容易否定別人。那麼如何叫醒一個這樣的人呢?首先,自戀的人肯定是比較自我的。要適當的對他進行打擊奚落,揭發他們的羞恥之心。這樣他們就能夠看清自己,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目空一切。其次,自戀的人性格特徵明顯,不容易合群。要讓他融入集體當中,不斷改變自己缺陷。同時善於傾聽,懂得更好的表達自我。


潮壬悅


一,指導自戀者解除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自戀人格的最主要特徵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最為強烈的階段是嬰兒時期,要治療自戀人格,必須瞭解嬰兒化的行為。

二,引導自戀者學會愛他人,對於自戀人格障礙的來訪者來說,僅僅拋棄自我中心的觀念是不夠的,還必須學會去愛他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任何人要獲得他人的愛,首先必須付出自己的愛。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望採納,如有更好的方法希望多多加強交流!謝謝!






小生外


自戀也沒什麼,但自戀過頭也是病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自戀傾向——小到對一枚指甲的專心修飾,大到愛自己而不能與另外的人相愛。人人都應該愛自己,但是愛得過了火就危險了。自戀者自我欣賞,又很在乎別人是否關注自己,並且期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或讚美,但因為缺少與他人平等相處、溝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累。

一般性的自戀不一定是壞事。如:藝術家在某種程度上的自戀,有時候不僅不是問題,反而可以增加他們的個人魅力。但適度很重要,自戀就像炒菜用的鹽,少了則淡而無味,多了便難以入口。

自戀性病態人格是人格障礙之一,國際通用的《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三版把這種人格描述為自以為是、自我陶醉的人格。其主要特徵是: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和從他人那裡獲得注意與羨慕的願望;一貫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才華出眾、能力超群,常常不現實地誇大自己的成績,傾向於極端的自我專注;好產生海闊天空的幻想,內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輝煌,榮譽和享受接踵而來;權欲傾向明顯,期待他人給自己以特殊的偏愛和關心,不願相互承擔責任,很少意識到其剝奪性行為是自私的和專橫的;缺乏責任心,常用自負傲慢、妄自尊大、花言巧語和推諉轉嫁等態度來為自己的不負責任辯解,漠視正確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際交往方面,與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歡佔便宜;在面臨批評和挫折時,要麼表現出不屑一顧,要麼表現出強烈的憤怒、羞辱或空虛;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實上卻很在意別人的注意和稱讚;為謀取個人利益不擇手段,只願享受,不想付出等等。

自戀是人性中廣泛存在的現象,但符合自戀性人格診斷標準的只有極少數.

自戀也會自傷

從表面上看,自戀性人格障礙患者處處為自己物質的和心理的利益考慮,而實際上,他的一切利益都因為自戀而受到了損害。

第一,自戀是一種對讚美成癮的症狀,為了獲得讚美,自戀者會不惜一切代價。比如有人冒生命危險而求得“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知名度,這就走向了自戀的反面——自毀、自虐。

第二,自戀是一種非理性的力量,自戀者本人無法控制它,所以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內心的寧靜,永遠都會被無形的鞭子抽打,只知道朝前奔走,而沒有一個可感可知的現實目標。

第三,自戀者也會下意識地明白,總是從別人那裡獲得讚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會不自覺地限定自己的活動範圍,以迴避外界任何可能傷及自戀的因素。

第四,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自戀者會因為他的自私表現而喪失他最看重的東西——來自別人的讚美,這對他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並且可以使其進入追求讚美——失敗——更強烈地追求———更大的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自戀者易患抑鬱症,原因就在這裡。

另外,自戀有時會以不可理喻,甚至讓人難受的方式表現出來。比如自戀者時常過分關心自己的健康,總懷疑自己患了任何儀器都查不出來的某種疾病,即使自己都認為這種懷疑是荒謬的也無法擺脫疑慮,成天惶惶不可終日。



老宋美食探店


自戀的人覺得自己非常完美,統稱"王子病","公主病",過分自戀會變成自負的。

有條件的把自己寵成自戀狂,那麼自戀的人之弱點?就是被寵壞的人變成自戀狂,不要過分打擊這樣的人;去叫醒這樣的人吧!要引導自戀的人走出唯我獨尊的強勢,用團隊的模式,找出自戀的人之弱點不再傲嬌,謙卑積極向上,去服從團隊及服從領導意識,讓自戀的人認為做團隊的一份子有多麼的重要。

慢慢醒來自戀的人會有自卑感的,團隊的這樣集體,是叫醒自戀人的歸宿,緊緊跟隨方能有意識去改變自戀的人,互相尊重讓自戀的人會淺移默化的融入團隊,認為自己的價值是在集體團隊中才能體現的,自戀人的醒悟覺得找到自身價值,可以說集體團隊是自戀人的精神依靠。這是我認為叫醒自戀人的方法。(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一個人如果太自戀怎麼辦

其實自戀不是壞事 但過分的自戀不一定是好事 它會導致你生活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而無法自拔若想克服自戀不是不行而是缺乏一種名曰“毅力”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不自戀 那他剩下的就只能是自卑了 所以自戀也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畢備的東西 (PS:但不能太過分就行)總結一下:你大可不必在意自己自戀不自戀 你只要在別人面前展現最真實的你 (PS:有時戴戴面具也是必要的拉) 我想肯定會有很多人會被你吸引的小貼士:你如果還在意自己自戀的話 你就在你“情不自禁的自做多情”的時候提醒自己那可能是你的錯覺在你沒有真正確認不能

一個人如果很自戀怎麼辦?

如果過於自戀的話需要心理治療,一般的自戀可以提升自信感

遇到特別自戀的人要怎麼辦?

不搭理他,沉默是最好的輕視,你越理他他就會越囂張,我也遇到過這種情況,我就是採取連理都不理的方式,他說話在我面前晃我都無視,...你要是不介意,那你就讓他玩兒,你要是願意可以比他更自戀,比他更雷

一個人自戀的原因是什麼?

這來自一個悽美的古希臘神話:美少年那西斯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愛上了自己,每天茶飯不思,憔悴而死,變成了一朵花,後人稱之為水仙花。精神病學家、臨床心理學家借用這個詞,用以描繪一個人愛上自己的現象。 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只會吃睡和哭。在這段時間,媽媽常常要給孩子餵奶,對孩子拍著、呵護著,讓孩子滿足生理需要的同時,還感受到了媽媽的溫暖、親情與關注。這時,孩子雖然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由於母親對孩子良好的照顧,孩子能夠逐漸體會到“親情”和“愛”。 隨著心理發育,孩子逐漸地能夠區分出母親和自己是兩個人,並在繼續依戀母親的同時,在心裡會出現這樣的感受:“媽媽是愛我的。當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也是一個可愛的好寶寶。”這時,好媽媽已經作為一種良好的形象,刻在孩子心裡。當媽媽一旦不在時,孩子心中有“好媽媽”形象,有“好媽媽”的愛和保護,就會感到自己是安全、可愛的。這種由“母親愛孩子”的現實轉化而來的“我很可愛”的感受,就構成人們心中的“自戀”情感。 如果在幼年的早期階段,媽媽雖然曾經愛過孩子,但是後來就不夠關心照顧他了,會出現什麼情形?例如把1歲的孩子送去爺爺奶奶或姥姥家代養———孩子曾經嚐到過母愛的甘甜,而又突然過早缺失,孩子就會猛然感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他會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因此就會產生不安全感、被遺棄感,感到恐懼與自卑。 為了對抗這種難受的心理體驗,他就開始在心理上幻想著、盼望著“得到一位照顧我、絕對愛我的媽媽,而我要努力做個非常可愛的孩子,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愛我!”這樣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總是心存疑問:我可愛嗎?大家會喜歡我嗎?並特別注重: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喜歡我?如何才能得到大家對我更多的讚美?我會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他們是否在討厭我?等等。 由此可見,在幼年持續得到足夠母愛的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認為自己是可愛的,並敢於承認缺點和不足,有勇氣面對現實。他們心中充滿理想,同時又能夠立足眼前、腳踏實地,勇於進取。這樣的自戀,可以說是比較健康的一種。 而曾經一度體驗到母愛,很快又失去母愛的孩子,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對自己缺乏信心。他們渴望別人的愛,永不滿足地尋求著他人的讚美,卻不敢相信別人真的會愛他。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證明自己是可愛的。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們聽不得別人的批評,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敗。他們給自己樹立極高的理想,而這樣的理想往往是任何人都難以實現的。 在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的早期階段,他們可能比一般人做得更好。小的目標達到之後,他們還會提出更高的目標,直到把自己徹底挫敗為止。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不夠可愛,會被他人所遺棄。 由於目標太高,當他最終無法實現時,他會更加感到自己無能、悔恨、自我厭惡,抑鬱自卑。這樣的自戀,就屬於不健康的自戀,實際上屬於假自戀,或不自戀。 健康的自戀,能夠區分自己的想像與現實的差別,在面對理想的同時,立足於現實。對世界、對他人的評價都比較符合實際,能夠較寬容地對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幻想與現實,凡事憑主觀想像。他們要求現實一定要達到“絕對美好”的程度,沉醉於自己的幻想。對他人強求,要求別人一定要對自己好,卻又不停地抱怨、感嘆人心叵測、生不逢時,在討好他人的同時,卻不信任他人,甚至對他人充滿深深的敵意。 健康自戀的人,能夠區分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他們愛自己,也愛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夠平等、友好地與他人相處,希望自己過得好,也願意別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戀者,他們難以區分自己與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們自尊心很強,而實際上,卻是因為無法相信自己。他們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會為他人著想的地步,他們在誇獎別人的同時,總是要表明自己更優秀,甚至不惜貶低他人來標榜自己。 健康的自戀與不健康的自戀是兩個相反的極端,更多的人是處在中間的某個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們需要真心實意愛自己。只有真誠地愛自己,才能真誠地愛他人和愛世界。 自戀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釋,起源於一種源於自卑感的壓抑的防禦心理,自我由於不能以正常方式滿足成就動機,採取了封閉的過度關注自我的外在評價的種種虛幻形式,如名氣、讚美、點擊率,有時會把是否得到他人的關注視為行動的唯一理由。自戀者經常會沒有理由的關注比自己名氣大的人,暗地裡形成一種和偶像結為一體的虛幻感,當這種感覺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為遭到打擊,或是偶像遭遇醜聞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會轉為對偶像的極度仇恨乃至人身攻擊。 當社會轉向一個推崇個人成就感、吹捧“成功人士”的泛商品化的時代,自戀症可以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把自愛混同於自戀的結果是,生活的意義就在於名利場的廝混,成功與失敗成了一個人唯一關注的東西。如果為了成功和所謂名氣可以不擇手段,只要爭得眼球就行,甚至對罪惡滔天的惡行也會嘖嘖稱許。 自戀者從來難以領會真實的不同意見,因為真實的批評作為不同的聲音往往打破了自戀者的封閉圈子,讓其意識到泡沫之外的社會世界作為自我的背景並不就是自我本身能夠視而不見的影子,但自戀者寧願不去正視這種不受限制的視域而和自己的影子搏鬥,尋找曲解歪曲真實批評的藉口。 一個社會陷入自戀文化就會是非顛倒,陷入普遍的失範狀態,人與人也失去信任,法律成了黑吃黑的遊戲規則,大亂將至也渾然不覺。

一個人可以自戀到什麼程度?

自戀 弗洛伊德曾給出“自戀”定義是自己對於自我投注裡比多興奮的狀態。有這一表情況的個體稱之為自戀人格障礙患者。從裡比多的方式來說,也就是他將本來應該投注於自我的對象客體的裡比多,反向投注到自己身上,這樣病人就無法和別人建立有效和融入的親密人際關係,並且經常沉浸在自己不切實際的幻想中(當然小其不是這樣的自戀嘍) 但科胡特修正了之前弗洛伊德這個“自戀”的定義,而提出自戀其實就是裡比多的本質,或者更直接說自戀其實就是人類的一般本質,每個人本質上都是自戀的。自戀是一種藉著勝任的經驗而產生的真正的自我價值感,是一種認為自己值得珍惜、保護的真實感覺。也就是說一般個體的自戀並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們整個社會也是允許適度自戀的,而只有個體過度自戀並超出了社會對與自戀允可的範圍那才是不健康的。 科胡特的合作者兼學生的巴史克提出了一個模型來解釋自戀,他認為自戀的達成其實是可以使用當代認知心理學等合理闡述的。自戀是對於自我勝任感的體驗,而這一獲得的迴路開始於大腦的期待型態,然後進行下一步的實施決定,再後付諸行動的實踐——當個體在實際世界中實踐後,會得到反饋,這一反饋則再次輸入大腦,然後大腦將此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如果輸入信息與之前的期待型態配對成功,則個體就可能立即獲得自體勝任感的喜悅 如果不能配對成功,大腦就會再次決定、計劃行動、實踐,然後又反饋大腦以求得配對的成功。如果反覆沒有辦法獲得成功,大腦則根據實際情況採取或修正期待型態、或修正決定、或修正行動方式等方式來使自己,當然也有可能這一修正仍然是無效的或者是失敗的,則個體就可能會放棄這一回路構成,而以別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徹底放棄。這時候,不合適的迴路調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戀的失敗——無法獲得自體勝感或自我價值感,因此就會產生自戀失敗時的暴怒及焦慮,當焦慮過於強大或者失敗時,則個體會體驗到消極的防禦——抑鬱。 《DSM-IV》手冊中定義“自戀型人格障礙”為以下項目:誇大(幻想或行為)、需要他人讚揚、並缺乏同感;起自早期成年時,前後過程多種多樣,表現為下列5項以上: (l)具有自我重要的誇大感(例,過分誇大成就和才能,在沒有相應的成就時卻盼望被認為是上乘); (2)沉湎於無限成功、權力、光輝、美麗、或理想愛情的幻想; (3)認為自己是“特殊”的和獨一無二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高地位人們(或單位)所瞭解或共事; (4)要求過分的讚揚; (5)有一種榮譽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優厚待遇或自動順從他的期望; (6)在人際關係上是剝削(佔便宜),即: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佔有他人的利益; (7)缺乏同感:不願設身處地地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感情和需求; (8)往往妒忌他人,或認為他人都在妒忌自己; (9)顯示驕傲、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以上所顯示自戀性障礙特徵應該和暫時發生的自戀分清不同,例如某個人因為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而變得自大起來一段時間,我們則不能簡單得視為自戀性人格障礙,儘管這兩者似乎有類似。但自戀性人格障礙應該是從童年起到目前一貫的表現,而非暫時、短期的行為。 自戀性人格障礙的形成,在科胡特看來,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客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循環迴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循環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瞭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有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類似誇大性格的表現。 歌曲:自戀 歌手:羅志祥 專輯:speshow 小豬 speshow 曲:羅志祥詞:李宗恩 說我愛你 從男人的心裡 是最難表達誠實的秘密 說你願意 靠在我肩的你 是最難抗拒動人的回應 你揚起的嘴角 給我愛情的動力 彎彎的眼睛 藏不住你孩子氣 看著我在你眼裡 眼神是如此肯定 那就是我一直等待著美麗 我承認我愛上你的美 你的臉和你的眉 讓我面對自己無法再自戀 oh baby 我承認我愛上你的美 你讓全宇宙失眠 讓我愛到像流星一樣的墜 我才發現 歌詞提供再興 ☆曖昧後得到的不是自戀☆ 看你泛紅的臉說出模糊的話語 我的心只聽見你心裡的迴音 看著我在你眼睛 眼神是如此肯定 那就是我一直等待著美麗 我承認我愛上你的美 你的臉和你的眉 讓我面對自己無法再自戀 oh baby 我承認我愛上你的美 你讓全宇宙失眠 讓我愛到像流星一樣的墜 我才發現 睡不能睡腦海都是你畫面 oh 幸福幫我剪接你的笑臉 我承認我愛上你的美 你的美沒有虛偽 讓我愛你愛到忘了我是誰 oh baby 因為你我愛上夜的黑 像搭著無人地鐵 開向你為我設的專署路線 終於看見 我承認我愛上你的..☆ 自戀   理論奠基人:那西賽斯   那西賽斯,古希臘的一位英俊王子,據說他愛上了小溪裡自己的影子,不屑於美麗多情的少女ECHO的愛慕。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戀”和“他人戀”成反比。人的力必多(心理能量)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當然就會多一些。其實,好色也好,愛情也罷,它的本質就是尋找“美麗的我”,只不過多數人被表象欺騙在戀人身上找“化妝的我”;少數人洞明世事在自己身上找“純粹的我”。   結論:你愛著的人只不過是件容器,你真正需要的,容器裡放著的,是你自己!





魚丸號


首先你是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的。

為什麼說自戀的人是裝睡的人呢?因為自戀的人,他不願意看到更廣大的世界,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認知,不願意擴大自己的視野,所以他就像鴕鳥把頭紮在沙子裡,不願意看到外面的世界。

那麼,裝睡的人怎麼樣才能醒呢?或者說自戀的人怎麼樣才能走出自戀呢?肯定是要吃過裝睡的苦頭,吃過自戀的苦頭。狠狠的碰了一下壁,他才能走出原來的世界。

而你如果不能讓他吃虧吃苦,不能讓他碰壁,那麼暫時就維持這種狀態吧。早晚,他會在其他地方吃虧吃苦碰壁的,他早晚會醒的。


愛自己是最好的修行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如何才能叫醒一個自戀的人?不管男女,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也是很正常的。自戀分很多種,有相貌自戀,有財富自戀等。相貌自戀很好理解,就是總覺得自己天生麗質難自棄,一顰一笑總是春。長得好看的不用說,長得不是很好看的也可以化妝修飾。財富自戀就是炫富,喜歡和人攀比,鄙視別人。不管是哪種,只要是適度的自戀無傷大雅,就怕自戀過頭變成自負。自負的人很難相處,總是覺得高人一等。迴歸到提問,自戀的人有時候也是一枚開心果,有個女同事以前總是喜歡照鏡子自戀,經典名言“哇,這是誰家的女兒長得這麼標緻啊!”逗得我們大笑。其實自戀的人不用你去叫醒,他或她自己慢慢也會叫醒自己,隨著年齡增長,人也變成熟後,就不會那麼自戀了。思想成熟穩重了,考慮的東西多了,內心去追求更深層次的修養了,也就不會再自戀了。每個年齡段的想法不同,中年人肯定會覺得年輕人自戀是種幼稚的行為。判斷一個人是否自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朋友圈相冊,如果總是有各種自拍,各種美顏,那就是自戀。如果他很久沒更新相冊,偶爾上傳的是一些風景照或是家人朋友集體照,那大體上他就是成熟了,自戀這種事他早就放在心底,不會表現出來了。







湖北周先生


最簡單的辦法是你要裝作更自戀的樣子,一定要裝到讓人都覺得你很自戀,並給你指出來,這時你就可以用以五十步笑百步這句話來進行諷刺,或者說還有個更自戀的就在我旁邊,一般人都會醒的。

當然如果這都不醒,那就無可救藥了,讓別人去自戀,你走你自己的路去吧!



風雲雄霸天下事


判斷一個人自戀要看到了何種程度,如果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又不妨礙別人,不以犧牲別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不違反法律,不違背公序良俗,那麼就只是一個人的普通性格,自己喜歡就好。不必過於在意。

如果是過度自戀,看誰都不順眼,唯我獨尊,狂妄自大,那就會影響到和別人相處,會給別人造成壓力,時間久了估計別人也不會再搭理他。

對於後面這一種人,如果他是你的家人,朋友,還是要去提醒他的,只要他相信你,是會聽進去你的忠告的,如果你們的關係沒有那麼熟悉,沒有那麼鐵,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去說他,弄不好狗咬呂洞賓,還會跟你反目,最後連朋友也做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