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为什么?

老孙遁世无闷


谢谢给出您的提问。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什么地方可以让心栖息?

心不是栖息在身体里吗?有人问。

从狭义上说,是的。身体是一个人一颗心的安家之所,是心的房子,是为它遮风挡雨的地方。

但每一个事物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以一面的形式存在,往往都有两面性或多面性。比如人的存在,有物质的支撑,也有精神上的托举。

其实心也是一样,人其实就是通过心来安放精神上的事物。打个比方,心好比是一个磁盘,而精神之物便是磁盘里的内容介质。把二者投放到哪里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或呈现图片,或给出文字呢?

这就是一颗心在哪栖息的问题。当然,我们可以称之为信念,理想,爱好,兴趣,目标,想法。对于不同的人对心有不同的栖息方式。有的人毕生热爱音乐并为之奋斗,有的人喜欢文字,有的人爱好摄影,还有的人热衷于体育项目,等等不胜枚举。

对于心的栖息,就相当于把一个磁盘运转起来,可以安放到不同的播放器里。而对于人就是让它的精神之物落实到实处去。比如,喜欢写诗的去写诗,喜欢画画的去画画,喜欢唱歌的去唱歌等诸如此类。

其次,心为什么要有所栖息?如果心无处栖息,会怎么样?

栖息之所就是让一个人免受风雨之苦,躲避灾难。

如果没有,就会经历颠沛流离之难,饱受雨霜风雪的折磨。

心是十分珍贵的物件,更要倍加保护。

所以有必要承认它存在的重要性,并为之建立一个舒适的大房子。

也许会有人说,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成天就知道干活,什么爱好也没有,还有一种人,终日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没见有什么正经的营生。

乍一看,他们活着没追求,但看着似乎也很快乐。试问,他们快不快乐你知道吗,他们有没有追求从何而论?

也许干活,游手好闲就是他们的追求,谁知道呢。

也许有的人,快乐只来源于肉体,或形式。也许他们没有“心”,所以无须安放。

当然对于有“心”的人,如果无处安放,那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乐趣。就会痛苦,人生会疲惫不堪,甚至索然无味。好比一个磁盘被扔在一边,被摒弃优美的声音,动感的图片,靓丽的文字,被孤独,被损坏。

可想而知。

最后,如何让心很好地栖息?

有一个好的栖息之所固然很好。比如有一个大房子,一个好车子,一大把大把的票子。人人向往。

每颗需要安放的心,如果能达到所想所求,当然是十分美好的事情。

事实是,我们中的很多人,一生都在追求的路上,甚至一生都未必能品尝到真正的果实之甜。

于是有人急功近利,有人痛苦不堪,有人想到放弃,有的人在痛苦中坚持。是的,如果对一件事物的热爱未能如期逢合心意,很多时候就会滋生痛苦,失望甚至绝望。

很喜欢一句歌词,“现实弄脏了爱情的脸”。

现实往往会给理想设置障碍,困难重重,甚至实现渺茫。这是历史的定论。

有的东西,爱了就爱了。如果能得到,固然最好。如果得不到,就画饼充饥吧。

心灵精神之物,有时只需要画饼充饥,我们需要它,爱它,也许只是画的过程,和仰望它的机会。

如此,足以。

我是大兵小字,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大兵小字1


这句话是说:内心没有安定或平静下来,不管你在哪,就算是在住的地方,也不算真的安定下来。这句话出自三毛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原文写道: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这句话是强调梦想的作用,人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坚持一生的梦想,有梦就有希望,如果没有了梦想,就像一个人迷失了方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这句话最早的语义衍生自北宋时期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创作背景是苏轼的好友王巩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王巩北归,出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原文: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话释义:无论去到万里以外的地方还是远在他乡,只要心里有家乡,心中安然,哪里都是我的家乡。意思是说人要怀有梦想,要是心都没有安定,就不会有家的感觉,所到之处都不会感觉到温暖,因此到哪里也都是在流浪。


直击心灵的话


  • 谢邀,很乐意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 中国人的家族意识,归宿感大概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种族中最强烈的那部分吧。中国人即便走遍世界,临了还是想着要落叶归根,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抱有这种思想的人,他的心唯一的栖息地,就是魂牵梦绕的故乡,这样的人,无论立身在哪里,只要不是家乡,于他而言就是流浪。
  • 还有一种是背井离乡,已经在新的城市或国家工作生活,并且已经接纳和适应是新的生活,也已将目前生活的城市视作第二故乡。故乡只是梦里的一丝叹息,却是生活中再也触及不到远方。偶尔也会有些尘世飘零之感吧,不过相对于“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这句话,我更欣赏苏东坡的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的世界已经多元化,我们不可能永远固守一地谋生,不如寻一个足于令我们身心安宁的城市栖身,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利大于弊的,再说现在交通出行也特别便利,全世界也不过是个地球村。
  • 所以,身心都不必困守一城,毕竟“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闲一盏茶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苏轼的朋友王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岭南后北归,苏轼来看望老朋友,王定国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岭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词以赞寓娘在逆境中的淡定与从容。歌妓寓娘,伴随主人一起流放异乡,在这样凄风苦雨的日子里,乐观豁达,淡定从容,心与灵魂,找到了栖息安放的地方,也就是随遇而安,把他乡作故乡,默默的忍受暂时的或许是长久的艰难曲折,坚信苦日子总会有尽头!

人不管在什么艰难困境的情况下,都要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让心有栖息的地方,这样,就会挺过难关,看到希望,找到出路,走出低谷。如果心没有依归,没有寄托,就会空虚浮躁,迷失自我,身处哪里,都感觉漂若浮萍,流浪天涯,不知所终。



墨墨舞文湛江人


我们大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肩上总有不断的压力被施加,到了一定的时候,仿佛自己来到世上是孤独无助的,像一个流浪者,只是为了生存下去。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有家的地方就是栖息地

少年时,我们身边有父母,父母就是我们避风的港湾。当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吸吸鼻子,撇着嘴走到家,吃几口妈妈做的饭菜,和爸爸玩一会,心里总会好一点。毕竟是小孩子,沉不住气,在家里待一会立马会把自己遇到的不愉快讲出来,爸爸妈妈听了会和我们聊一聊,摸摸我们的头,抚慰我们,第二天似乎前一天的事情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长大后,我们有了工作的压力,遇到不开心,我们选择了闭口不谈,可家依旧能给我们力量 ,抱抱妈妈,和爸爸下下棋,心中的温暖油然而生,那时候觉得什么都没关系,我们还年轻,再大的困难都能挺过去。

再后来,我们有了家庭,当我们被生活摧残,每每看到孩子扑闪的眼睛就觉得一切都值得。所以啊,家是我们最好的心灵栖息地,可以是疗伤地,也可以是我们动力的源泉。

梦想在哪里心就栖息在哪里

从上学的时候我们就一直被一个问题缠绕,“你的梦想是什么?”从前觉得,明显梦想就是职业的代名词,想成为军人,医生,科学家……

越来越认为,梦想就是一种追求,就是不断的挑战自己,给空虚的心一个栖息地。我们日复一日,庸庸碌碌度日的时候,生活平淡如水,没有太多波澜,忙碌后,我们在想什么?我们得承认,我们的思绪已经被冷冰冰的电子设备支配了,我们的心飘飘荡荡,没有归属。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梦想时,我们在想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让生活变的有意义。当我们认定了一件事,用心去做,无论好坏,我们的心是有栖息地的,因为它是平静安定地。

如果你还是居无定所的流浪着,请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活着不是为生存而生存,生活有无数种选择,为什么不选择走在梦想的道路上,给心一个栖息地,而后给身一个栖息地。

生活明朗,我们的心都是有栖息地的

我们都是平凡人,但我们不甘于平凡,有自己的理想,梦想和希望,让这些美好的字眼带着我们变的不平凡,真正的给心一个栖息地,不要畏惧不前,不要退缩,因为我们身后还有一个原始的港湾,那就是我们的家,在那里我们可以抚慰疗伤,可以注入能量 ,希望每一个奋斗的人都在努力着找到心的栖息地。

家,这个栖息地只是给心疗伤的地方,而心真正的栖息地是梦想依存的地方,它是为自己而活的一个地方。

万物可期, 愿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流浪者。


moyu面具人


我很认同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三毛,原句是:“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意思是人应该有理想,有追求,心才踏实。否则,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灵茫然漂泊,如同流浪。

当一个人失去了寄托和归属,心就空虚寂寞。即使锦衣玉食,豪宅阔院,也如行尸走肉一般。

当有人被包养,她们一身珠光宝气,但因为见不得“阳光”,像金丝雀一样被圈养,眼神空洞,心灵荒漠。

当一个人失去斗志,就失去生活的热情,活着就是一日三餐,吃饱穿暖。

当一个人为生活苦苦挣扎,衣不蔽体,身无立锥之地,身体和心灵一起流浪。

现代社会,物质极大的丰富,只要不是好吃懒做 ,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身体是不会流浪的。可是,我们有多少人心灵漂泊无依,灵魂无处安放:

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身体在这里,心灵出轨了。

有人得陇望蜀,吃着碗里瞅着锅里,永远不满足。

有人慨叹:北上广安不下我的身体,故乡容不进我的灵魂。

有人移民国外,有了绿卡,有了车房,却始终容不进别人的圈子,只在唐人街出没。

有人少小离家老大回,皓首白发,叶落归根。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你对自己的信心,是你每个阶段性目标实现,真正的归宿感,来自于内心对生命深处的深深把控。

苏轼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与三毛的“心没有栖息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相反,原句: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你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心的栖息地在哪,哪里就是家。

哪里心安舒服,哪里就是家。

心若流浪,何必远方。

心如安宁,处处家乡。

我是推窗问月,欢迎交流。


推窗问月


一直有一种想法,觉得自己最后可能只会到处漂泊无依。也许,在形成这个想法的内心深处,我还是渴望有一个依靠的。

我尽量让自己性格淡然,一般不会出现很极端的情绪。其实也是自己性格迟缓吧。我不想让周围人对我投入太深的感情,大概也是自卑吧。觉得自己没有那样的能力能配上那样的感情。我尽量让自己保持开朗,豁达,成熟,理智。可是也可以说是没脾气,没理想,没追求。

我一直是抱有简单的想法的,希望和朋友在一起能一直在一起,我们可以在一个地方工作,一起生活。几年后,十几年后,几十年后,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我们成了彼此的亲人。然而,现实是,我们因为读书而相遇相知,我们也因各自的追求而相去渐远。城市太大,生活太乱,我们在彼此的微博朋友圈里点赞问候,却也可能没有时间没有心情没有机会约出来一起说说话吃吃饭。

现实就是一座无形的大山,虽然看不见,却一直在中间隔着。我一直在想,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怎样存在啊


狐的微美文


“心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这句话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其中就包括我自己,一位离异多年的单亲妈妈,一直独自在外漂泊,不敢再相信爱情。

人们常说:人生本无常,心安即归处。说着容易,但做起来真的好难。

丈夫离开了我,女儿不在身边,心里没有了任何依靠,无论走到哪里,再热闹的城市,再喧嚣的环境,始终感觉心都是孤独的,有时候甚至感觉,自己就是那大街上流浪的孤儿,心里尽是迷茫,无人关心,无人倾诉。

曾经试着再次寻找心中可以依靠的他,但却总是在最后一刻转身离去。

也许是一次失败的婚姻,让我丧失了追爱的勇气,但人总要往前看,总要试着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过去的只能让它过去。

活在这纷扰的世间,总要为漂泊的心,找到一个归处。心若没有栖息之所,走到哪里都是流浪,无他,无家!


色彩新声


心需要一个被理解,被接纳的港湾,是一个适合自己的,属于自己的港湾,在这样的一片港湾里,明显感到自己得到了需要,自己的灵魂被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得到了满足,这样的地方,才是自己心中栖息的地方。

这一片地方如果没有找到,心就会感到孤独甚至无助,没有任何的归属感。心灵空虚,没有找到安慰和认可。不管走到哪里,没有栖息地的心都是寂寞的。

既然心是寂寞,到哪里不是流浪。自己的苦没人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需要,只能让自己的心随意飘落。


在无人知晓的心境里,并不是能够随意的倾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种奇怪不怪的心境,是一种人似乎在安分之处却心在漂泊的心境。只有找到灵魂深处已知恰好的地方,心才会结束流浪,找到自己心灵深处的港湾。


花椒宫主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三毛《我的青春谁做主》

这句话是现代的白话文,由苏轼所作的《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此心安处是吾乡”改写而来,意思是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衍生的意思即心如果不安定,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我们来去于人世之间,没有带来什么,也带不走什么。

我们对于世界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流浪者,然而在这个茫茫尘世间生活下去,大部分人都有栖息的地方,对于肉体的人来说,那就是家庭。

然而对于我们的心来说,心依附于肉体,照例说肉体安定了,心也安定了?可是不然,心是很有志气的,不满足的心,是飘忽于肉体之外的,不愿意呆在肉体中的心,它去哪儿栖息呢?没有地方的话,它就在流浪。

一般来说,栖息并不意味着家。栖息地可以用来停留、暂居、隐居或者居住。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家。鸟一辈子可以有不同的栖息地,水源充沛气候适宜便好。其实人心也是这样如此。但是家不同,家是可以让心不用流浪有安全感有归属感的地方。

所以在这句话里,栖息是指的家或者说家所给予的归属感。而不是我们正常语意中所解释的单纯的居住。如果心还在流浪,大多是漂泊无依的无归属感,或者背井离乡的孤苦。

三毛一生都在寻找心灵栖息的地方,踏遍红尘,何处是吾乡?那个地方需要穷尽一生去追寻,可能是爱情,可能是一处居所,也可能是文字给了她安心的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