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古時的日本雖然自聖德太子搞的“憲法十七條”和“冠位十二階”後也沒多少年,但由於這些東西根本就沒有得到徹底的實施。同時,跟隔壁的大唐相比較,整個日本也確實顯得又落後又破敗,正所謂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丟,再不好好整改一下,日本估計就真的沒法混了。

而這改革的第一步,是創立元號。

元號就是年號,用於紀年的名號,由中國的漢武帝首創,象徵著皇權的正統。在歷史上,很多中華周邊的藩屬小國往往會跟中國用完全相同的一個年號,以表臣服,現在倭國要創立自己的年號,則首先表示了他們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其次也為了表達朝廷的唯一性和正統性。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當年6月19日,孝德天皇頒佈聖旨,說是即日起創立元號名為大化,據說意思是偉大的變化。同時召集群臣要求他們發誓,第一,帝道唯一;第二,暴逆已被誅殺,從此往後,國無二君,臣無二心。

然後再宣佈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大化二年(公元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頒詔四條,是為改革的具體內容。

第一條,叫公地公民制,就是廢除原有一切豪族私有的土地和領民,一律改為朝廷公有。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第二條,重新調整地方行政制度。

國家的核心地方自然是首都,首都外一圈叫近畿。同時在近畿之外的地方設令制國為行政單位,一國就相當於今天日本的一縣,管理令制國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命,但大多是當地的豪族。國以下設郡,仍是交由豪族管轄,和之前的區別只是在於土地和百姓不再屬於他們了。

此外孝德天皇還開創了日本最初的傳馬制,用於將地方情報及時傳達給中央,以便加強統治。有了這個制度,自然少不了修橋開路,所以也就很順理成章地規劃出了日本歷史上最早的官道。

第三條,效仿了隋唐的均田制,實行班田收授法。中國歷史在此我就不作科普了,總之是朝廷計口授田,就是根據人口分土地,而所分土地不許買賣,死後歸還國家。

第四條,山寨了唐朝的租庸調製度,要求分到田地的農民必須每年向朝廷繳納穀物為租,服勞役或者納織布代役(庸),同時再上交地方土特產(調)。

這四條通稱改新之詔。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大化改新給當時日本帶來多大的進步。當時的改革派中大兄皇子並不知道,畢竟那個時代還不存在GDP之類簡明易懂的數據。要想判斷一個國家是否強大,說到底辦法也就一個——打仗。

白雉五年(公元654年),孝德天皇駕崩,享年五十八歲。

繼位的並非中大兄,而是寶皇女,沒錯,還是她。時年五十多歲的歐巴桑梅開二度當了大王,改號齊明天皇。

齊明天皇上位之後,開始穩步地繼續推行改革,順便再安撫貴族們的人心,具體的做法是從老百姓那裡多徵一些民脂民膏上來打賞諸權貴——你丟了土地,我給你折現。

諸如此類的手段,老太太在重出江湖之後用了很多,為此齊明一朝也一直被後人指摘過於鋪張浪費以及消耗民力物力。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齊明天皇六年(公元660年),朝鮮半島發生了一件大事——當時的半島分成三個國家——高句麗、新羅和百濟。其中新羅是大唐的盟友,百濟則自古跟日本就有著很深的關係。然而就在這一年,大唐出兵和新羅一起把百濟給滅了。

百濟國滅後,一部分殘存勢力一直都在尋求復國救亡,並且找到了日本,希望老朋友能出手拉兄弟一把。

齊明天皇七年(公元661年),六十八歲的女王駕崩,中大兄王子終於登了大位,稱天智天皇。

天智天皇上臺當年,就決定援助百濟,跟大唐碰一碰,看看大化改新到底成果如何。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天智稱制元年(公元662年),倭軍主力部隊出發了。總共兩萬七千人,帶隊的是當年平定蝦夷肅慎的名將——阿倍比羅夫,帶戰船七百餘艘。

阿倍比羅夫是當時日本列島裡最能打的。

當年6月,兩萬七千人的主力部隊登陸半島,趁著唐軍大部分撤軍回國的空兒,一時間橫掃新羅部隊,打得對方不得已再一次向大唐求援。

第二年(公元663年)8月,大唐援軍七千餘人抵達百濟,主將名叫劉仁軌。

同月17日,雙方決戰於白村江,倭國大敗。沉船四百餘艘,喪失近萬,堪稱是日本史上最早的水戰專家樸市秦造田來津戰死。

同時,百濟復國運動也宣告失敗,從此所謂百濟,不過只是黃紙上的一個名字罷了。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9月,殘留在朝鮮半島的倭軍餘部展開了勝利大逃亡,帶著願意跟他們走的百濟遺民回到了日本列島——這真的是意外地賺了一票,因為當時跟著一塊兒走的百濟人裡,很多都是技術工人或者知識分子。這些人的出現,讓日本的文明再度莫名其妙地向前飛躍了一小步。

白村江之戰的慘敗,讓日本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以自己目前的實力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跟大唐較量的,唯一能做的,只有跟在人後面學。

於是一股學大唐的狂熱風潮就這麼興起了。除去朝廷官方派遣各種遣唐使前往中國進行留學之外,日本列島朝野也處處模仿唐朝:大到政治制度、官制官名,小到賞花賞月這種雅趣愛好,無一不向大中華靠攏。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這說白了就是在山寨。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制定于大寶元年(公元701年)的《大寶律令》。

這部號稱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律令的玩意兒,實際上基本是抄襲了大唐的《永徽律令》,有的地方甚至連標點都沒改,還原度相當之高。

不過還是有兩個時代性的突破之處。

第一是建立了新的官制,中央分二官八省一臺,地方則分國郡裡三級。

所謂二官八省一臺,指的是神祇官、太政官,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宮內八省以及彈正臺。

神祇官就是一群拜神的,太政官則是一群幫助天皇處理政務的最高決策層,而彈正臺相當於紀委,用於監督調查彈劾官員的違規行為。

雖然是山寨了隋唐的三公六部制,但卻被日本用了整整一千多年,直到明治維新之後才廢除。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第二個就是用法典的形式確定了天皇這個稱號。

長期以來,對於日本最高的統治者,大家一般都是稱大王的,天皇這個名號雖然在大寶年之前就有,但被以國家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的,還是頭一遭。

這一確定就再也沒改過,一直沿用至今。

日本就這麼學大唐學了一百多年,倒也平安無事。

延歷十三年(公元794年)10月22日,當時的桓武天皇下令遷都,把京城從平城京搬到了山背國北部的葛野,然後把山背國改名為山城國,接著又將葛野改稱平安京。

著名的平安時代就此拉開了帷幕。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本文摘自《地圖上的日本史》櫻雪丸、蕭西之水 著,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噹噹網、京東、天貓有售!)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中日曆史真的源遠流長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