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小刻筆

疫情的原因待在家裡兩個月了,整理以前的書籍資料時偶然發現了幾張三十多年前油墨印刷的考試試卷,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但卻勾起了我塵封已久的一段回憶。

本人1986年參加教育工作,學校考慮我大專畢業,特意讓我當班主任,我下決心要努力工作,爭取不辜負學校的信任。期中考試前夕是我壓力最大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考出優異的成績,我加班加點帶領學生進行復習,決定提前模擬考試一次,看一看學生們到底複習得怎麼樣了。於是我找到校長說想提前出一套試題讓學校幫忙印出來。校長說教務處有鋼板和油墨,你自己弄吧,我興沖沖跑到教務處準備自己印刷卷子,當看到那一套印刷的工具時我一時傻了眼,不知道怎麼弄,於是在下班後我一個人待在教務處開始了我人生第一次的印刷工作。

記憶中的小刻筆

當時的印刷工具有鐵筆、蠟紙、刻字鋼板、油墨和手推印刷機。印刷的第一步就是在蠟紙上刻字,這不僅是一個技術活還是一個體力活,需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用力太小印出來的字體不清,用力太大容易漏墨,印出來的試卷上面會留下一個個黑點。為了讓印刷出來的試卷有美感,還要學會排版,對字體還有很高的要求,所以當時哪位老師能寫一手好字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刻字、排版、忙活了兩個小時,弄得我滿頭大汗,手、臉和衣服上油跡斑斑終於可以開印了,把刻好的蠟紙固定在印刷機上,油滾蘸好油墨,小心翼翼地一推一拉,取出第一張試卷,頓時感到心灰意冷,試卷上也是油跡斑斑,雖然能看清試題,卻字體醜陋、排版凌亂不堪,完全不是我想象的樣子,一氣之下把蠟紙取下來重新刻字重新印刷,記得那一晚我忙活到了下半夜最終印出來第二天要用的試卷。

雖然第一次自己印刷試卷效果十分不理想,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卻漸漸喜歡上了刻字印刷。由於經常幫老師刻字,手指慢慢磨出了厚厚的繭,看到老師們拿到試卷時的笑臉,我心裡比他們還要開心。

記憶中的小刻筆

再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學校購買了鉛字印刷機,配備了專門的打字員,手工刻字印刷機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再後來到了九十年代,電腦開始在學校普及,電腦印刷機更方便更快捷。到了兩千年左右,個人筆記本電腦普及運用,每個老師都能自己出試卷,可以通過複製粘貼修改試卷,印製出的試卷更加精美,更加快捷,暫時不用的資料還可以保存在電腦裡下載到U盤裡,上傳到雲端裡。為了熟練運用先進的印刷機器,我專門學習五筆打字,敲打鍵盤、記憶字根,四十多歲的我在學校第一個學會了五筆打字。

科技的發展改變了教育的方式和手段,這種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學校印刷工具的更新換代這一個方面,八十年代,教室裡除了黑板和粉筆什麼設備也沒有,就純粹的老師在講臺講,學生在臺下聽,一個走神,可能就錯過了知識。現在學校漸漸引入多媒體設備,各種線上線下的學習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漸漸地,使用更高科技的教學設備或者教學模式就流行了起來。

記憶中的小刻筆

活到老就要學到老,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後會有更為先進的教育設施出現,我始終認為,加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