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存在感最低高校:校名易誤會,搬遷後更偏僻,食堂美食是亮點

​三月的武漢天氣,楊柳嬌羞滿城暖風,江畔城市獨有的溫暖氛圍遍佈全城,帶給遊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片和煦的柔美。小編所在的西南方向經濟技術開發區,基建和道路整齊劃一,馬路都是6車道,然後一個轉彎,從三角湖路到博學路,目的地江漢大學文理學院的大門就出現在了路邊。朋友說,這可能是武漢城區存在感最低的高校了,它的校名、校址和江漢大學本部連在一起,非常容易令人誤會兩者是一所學校;但好在目前這個校區已經搬遷到了更偏僻的漢口北去,但這座校園曾給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裡,依然要算上食堂裡的美食這一特例。這就是江大文理學院,即便搬遷走了,它仍可以如此簡稱。

武漢存在感最低高校:校名易誤會,搬遷後更偏僻,食堂美食是亮點

掛名獨立院校,誤導人的校名和校址

江大文理學院,從名字裡就可以看出,它是那幾年中國教育界瘋狂擴張獨立學院期間的產物,但有意思的是,一般獨立院校的擴張,至少在校區選址上會和本部錯開,天各一方,但文理學院偏偏偷了個懶,名字用本部的就算了,連校區的位置都和本部只有一牆之隔。這導致,三角湖畔原本偌大的一座雄霸一方的二批次綜合大學,被拆成了一座本科高校和一座高職類院校。本科院校變小了,高職類院校成立了特色也並不那麼明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讓人醉了。

文理學院的位置在博學路上,與本部校區隔著一堵圍牆,甚至校區裡還開放著一座雙向開的大門,兩個校區的學生可以無縫出入,最巧合的是,文理學院大門正對著本部校區的一座很有特色的食堂。這樣,兩個校區的學生相互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反正他們的校園卡也支持通刷。可能正是這個梗,導致文理學院給人留下了食堂美食超讚的印象,哦對了,不是印象,是的確很贊。一座是江漢大學,一座是江漢大學文理學院,他們難道不是包含關係嗎?就像江漢大學內其他的學院一樣?抱歉,他們還真不是一個學校,他們是兩個學校一個校區。

武漢存在感最低高校:校名易誤會,搬遷後更偏僻,食堂美食是亮點

共用校舍,開發區內僅剩的兄弟院校

和食堂一樣,文理學院的學生公寓也與本部校區很近,聽一些認識的校友說過,早些年,文理學院剛獨立那會兒,他們的學生公寓也有在本部北區內的,也就是共用校舍。同一棟公寓樓彼此遇到,答一句“我是文理學院的”“我是xx學院的”“哦,師兄師弟,幸會幸會”,但不好意思,我們不是,我們是旁邊高校的,一下子凌亂一批人。與此相同的情況還有,早上去上課,搭乘校車,文理學院的要先下車,因為他們教學樓要更近一點。

校舍共用,近在咫尺,很多學生都有這樣的經歷,可能到07屆以後,隨著文理學院的校舍擴建後,情況才稍微改善了吧。不過,同在博學路上,附近偏僻的一比,娛樂活動有限,而大學生又有用不完的時間,於是學生團隊之間的聯誼活動綿延不絕。誰讓整個開發區內就只有這兩個高校在一起,近水樓臺,資源利用,才是兄弟般情誼的體現。小編走在江漢大學5號門處,看著來往的學生,他們早就習慣,畢竟現在這裡已經成為一座院校了。

武漢存在感最低高校:校名易誤會,搬遷後更偏僻,食堂美食是亮點

搬遷校址,從一處偏僻之地到另一處偏僻之地

江大文理學院在開發區的校區是在2005年投入使用的,那時候的博學路已經算是城區裡非常偏僻的地方之一了,交通不便,商圈匱乏,基本上那時候開始,這座容易讓人誤會又很低調的校區就開始了傳奇一般的運營。即便如今走在校園裡,仍然可以看到當年的痕跡:校門入口處直通主教學樓前的道路,行道樹和彩旗,規劃的書香點點,是每年迎新的門面。其次,校園內最大的一棟超級綜合樓,囊括主教學樓、實驗樓等眾多功能分區,弧形陽臺讓人印象深刻。在這樣的樓棟裡,可以不出樓上完所有的課程,小是小了點,但真的很舒服。

開發區的園區使用12年後,2017年,文理學院再次搬遷到了新校區武湖,這是一處比開發區還要偏僻的遠城區。近交通四環線,在黃陂之南,武湖之西,四周除了一條勝海大道,毫無城市概念,這樣一處偏僻之地,真是容易讓人心生禁閉之感。好在校區規劃面積不小,有山有水,即使禁閉,也勝在景色秀麗。

武漢存在感最低高校:校名易誤會,搬遷後更偏僻,食堂美食是亮點

食堂超實惠美食是不變的亮點

當然,最重要的還在於,文理學院的亮點也被遷移過來了,不至於文化斷層,它首先包含的是全體師生,其次就是後勤旗下的食堂和美食。在開發區的幾年裡,文理學院食堂裡的美食數不勝數,自營大食堂,盒飯套餐貨真價實,美味不打折。沒有打菜抖兩抖的阿姨,只有憨態可掬的師傅,端著大肉包子和胡餅,幾下吆喝,隊伍就排得老長老長的。

當然,美味的重點還在自助區裡。自助迷你火鍋區,收銀的妹紙一直高冷表情,即便找零也是漫不經心,而各系的理工男們還是趨之若鶩,捧著火鍋底料辣紅了眼,仍然一口噴香一口過癮地喊著,這種有口無心的樣子實在招人恨,活該沒人追。相反的,另外小炒區裡,兼職傳菜的服務員都是文科專業的小妹子,不管新來的還是老油條,都毫不避諱,主動為各道菜取名字,燒鵝飯叫做杏花春紅,地三鮮叫做紅藍綠衣等等。點讚的工科男多,吐槽的妹子也多,熱鬧歸熱鬧,但那菜餚的味道是槓槓的,還支持送到宿舍樓下。

武漢存在感最低高校:校名易誤會,搬遷後更偏僻,食堂美食是亮點

小編是在人聲鼎沸的學校食堂裡聽著朋友講完這些關於文理學院的故事,這座校園的食堂和教學樓沒有發生一點改變,來往的新生也都習慣了江漢大學一個名字,反而對於文理學院陌生得很。對於朋友來說,時光褪去,曾經的母校似乎變了,似乎又沒變,從不同的角度看著同一個地方,變化的大概只有人的心境和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