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堅:關於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思考

​本文經作者授權發佈,如有不妥請聯繫即改。

林堅:關於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思考

【觀察思考】

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刻不容緩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次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暴露出我國應急管理體系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亟須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應急能力。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政府對“突發公共事件”的分類主要包括: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2018年我國整合了11個部門的13項職責,包括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的職責、國務院辦公廳的應急管理職責、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職責、民政部的救災職責、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災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災害防治、農業部的草原防火、國家林業局的森林防火相關職責,中國地震局的震災應急救援職責以及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國家減災委員會、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的職責,組建應急管理部,將原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應急管理職能整合起來,以有效整合優化各種應急力量和資源,使應急管理從分散管理走向綜合管理,避免各自為政;推動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

由於應急管理部職能主要是應對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兩類突發事件,對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關注不夠。應對緊急公共衛生事件的職權賦予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應急管理部與衛健委是同級的機構,也協調不了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應急準備和及時應對。因而,應把國務院聯防聯控指揮機制常態化,把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個部門的專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

我國各類事故隱患和安全風險交織疊加、易發多發,影響公共安全的因素日益增多。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既是一項緊迫任務,應提上緊急議事日程,又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我們時刻提高警惕,加強防範,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全民動員,全力以赴。

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應對危機事件的趨勢,一是從危機事發應急管理轉向事前預防、預警管理;二是從危機事後恢復管理轉向追究責任人、杜絕危機再發管理;三是從重視有形危機管理向重視無形危機管理擴展,如關注文化安全、道德、信譽、心理等深層次問題。危機管理對象擴展,包括從重視急性危機管理向重視慢性危機管理擴展,如生態危機管理、資源危機管理,等等。

關於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重要舉措的思考

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應主要採取以下重要舉措:

第一,加強綜合風險研判,建立預警。系統要完善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應把危機的前期控制過程納入長遠的戰略目標、規劃於管理之中,獲取足夠的、準確的信息,綜合各種情況進行研判和預警。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綜合性、全方位的預警監測網絡,聯合各個專業部門,建立先進的風險危機預警監測網。針對危機可能的演變情況制定各種預案,在時機成熟時依據預案採取防範措施。要加強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加強對危化品、礦山、公共衛生安全、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風險排查,提升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監測、風險早期識別和預報預警能力。要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健全應急預警體系,落實各環節責任和措施。要健全風險防範化解機制,堅持從源頭上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通過預警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一些風險危機的發生,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危機的範圍、程度,使其不致造成嚴重災害。

第二,加強應急指揮體系和力量組織。健全重大風險應急響應機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做到指令清晰、系統有序、條塊暢達、執行有力,精準解決風險處置第一線問題。要加強隊伍指揮機制建設,大力培養應急管理人才,加強應急管理學科建設。強調對緊急事件的響應、救援和處置等,努力將損失最小化。要發揮好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根據職責分工承擔各自責任,銜接好“防控”和“救治”的責任鏈條,確保責任鏈條無縫對接,形成整體合力。

第三,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建設一支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應急救援隊伍。要採取多種措施加強國家綜合性救援力量建設,採取與地方專業隊伍、志願者隊伍相結合和建立共訓共練、救援合作機制等方式,發揮好各方面力量作用。要強化應急救援隊伍戰鬥力建設,抓緊補短板、強弱項,提高各類災害事故救援和風險應對能力,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的能力。要打造尖刀和拳頭力量,按照就近調配、快速行動、有序救援的原則建設區域應急救援中心。

第四,強化應急管理裝備技術支撐。優化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推進應急管理科技自主創新,依靠科技提高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要適應科技信息化發展大勢,以信息化推進應急管理現代化,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監管執法能力、輔助指揮決策能力、救援實戰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風險預警監測分析、風險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要加大先進適用裝備的配備力度,加強關鍵技術研發,提高突發事件響應和處置能力。

第五,健全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把應急物資保障作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按照集中管理、統一調撥、平時服務、災時應急、採儲結合、節約高效的原則,儘快健全相關工作機制和應急預案。要優化重要應急物資產能保障和區域佈局,做到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對短期可能出現的物資供應短缺,建立集中生產調度機制,統一組織原材料供應、安排定點生產、規範質量標準,確保應急物資保障有序有力。要健全國家儲備體系,科學調整儲備的品類、規模、結構,提升儲備效能。要建立國家統一的應急物資採購供應體系,對應急救援物資實行集中管理、統一調撥、統一配送,推動應急物資供應保障網更加高效安全可控。

第六,健全責任機制,嚴格追責問責。嚴格落實應急管理責任制。建立網格化管理問責制度,實施“無縫化管理”(包括時間、空間、職能、人員、領域管理等方面)。要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風險調查評估制度,對翫忽職守造成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的,依紀依法追究當事方的責任。事後,有必要對事件全過程“覆盤”,清晰地查責,嚴肅問責,觸犯法律的必須予以嚴懲。對未履行職責、嚴重失職和瀆職、造成嚴重後果的地方和有關部門領導追究責任,依照黨紀和國法嚴肅懲處。對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不力的,對不服從統一指揮和調度、本位主義嚴重的,對不敢擔當、作風漂浮、推諉扯皮的,除追究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外,情節嚴重的還須對黨政主要領導進行問責。。既要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又不能只管自己、不顧大局。

第七,堅持依法管理。全面依法治國。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提高應急管理的法治化、規範化水平,系統梳理和修訂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抓緊研究制定應急管理、自然災害防治、應急救援組織、國家消防救援人員、危險化學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工作。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高依法執政、依法行政水平。

第八,增強憂患意識,培育安全文化。應急文化也是一塊短板,需要長期培育、強化,而不是隻在危機到來的時候起到宣傳、鼓舞作用。要強化風險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防患於未然。完善公民安全、風險防範、應急管理教育體系,推動安全宣傳、應急管理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加強公益宣傳,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等工作,普及安全知識,提高風險防範能力。加強人文關懷,注意心理安全。個體安全與社會安全、國家安全緊密相關。把好個體安全關口,避免演化為社會風險。

第九,堅持社會共治,群防群控。建立社會合作型的應急管理體制,從法律、機構、人員、社會意識、民眾技能等方面使社會組織參與並同各方合作。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開展常態化應急疏散演練,支持引導社區居民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積極推進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築牢防範風險的人民防線,構築一個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綜合性的應急管理合作網絡。(文創前沿-CQ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