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吗?为什么?

三叔小记


李世民具有鲜卑族血统,对于男女之事看的很开,收纳嫂子弟媳后母充入后宫都不在话下!为何这么说呢,听我道来!

在古代,少数民族有一种收继婚制!收继婚制如下:“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意思就是,父亲或者哥哥去世,当事人可以继承父亲和哥哥的女人(亲母除外),若当事人不乐意,则按顺序继续分配!也就是说,女性只是一种物品,可以作为遗产转让!有着鲜卑族血统、万万人之上的李世民,对于美女顺理成章的来者不拒!



这样来说,不纳嫂子郑观音就必有深意了!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掉哥弟,逼老父亲让位,夺得天下!之后怎么处理潜在隐患,就是李世民心中的一根刺!李世民把自己的侄子们(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全部赶紧杀绝,担心有遗腹子存在,一股脑把李建成李元吉的所有女人,包括宫女,全部纳入了后宫!其中知名的就是弟媳杨氏,深受李世民宠爱,甚至于长孙皇后死后,想要立杨氏为后,大臣们极力劝阻才作罢!

对于自己的嫂子郑观音,李世民一开始确实是收入了后宫,不过并没有染指,相敬如宾!本来鲜卑族血统的李世民,占有嫂子也会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出于政治考虑,他不得不权衡利弊,因为嫂子郑观音背后站着一个望族荥阳郑氏家族!郑氏是士族,不同于胡化的关陇门阀,他们是接受不了自己的族女改嫁侍多夫的,而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何必自寻烦恼呢,也就没有强人所难!



再则,李世民夺得天下并不合法,可以用篡权夺位来形容,杀兄弑弟,影响之差,名声之坏,一时无人出其左右。此时的李世民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天下军民之心!李渊的禅让,被李世民尊为太上皇,为李世民挽回了极大的话语权!作为一代明主,深谋远虑是拿手好戏,他不会为眼前的利益满足,同样不会被自己的享乐主义迷失了方向!

李世民没有染指嫂子郑观音,是因为他要为自己塑造一个正面形象,他要让世人知道自己是逼不得已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他要抹杀掉自己这个人生污点!染指嫂子郑观音,只会放大自己的污点,没有玄武门之变的发生,郑观音会是以后的一国之母,是自己扼杀了这个可能性!



李世民选择把郑观音软禁起来,让其安心抚养遗留下来的女儿。李世民要让世人看到看到他的仁义,他的合法性!

最后,最最不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李世民内心深处对郑观音的尊敬吧!李世民四兄弟的母亲死的早,郑观音嫁给李建成时,李世民只有14岁,郑观音或多或少对李世民有过照顾吧!为了夺得天下,李世民是个狠人,但是夺得天下后的李世民,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是一个仁君、明君!


瀚海说史


你好,我来说说的看法:

李世民纳了杨氏并且封为杨妃,但是他并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原因是什么?

根据历史发展和变迁我认为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没有纳嫂子郑观音有五个原因:

第一:两人身份有天壤之别。

弟妹杨氏是齐王李元吉的妃子(这一点历史上已经无从考究),李元吉生前只是一个王爷。

嫂子郑观音是废太子李建成的太子妃。废太子李建成死后她也就是一个废了的太子妃,如果李世民纳了他,她的身份怎么安排?按照规矩太子妃是要被封为皇后的,这个李世民肯定不能同意。并且咱们都知道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感情一直非常好。李世民不愿辜负长孙皇后的感情故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

第二:玄武门之变是根本原因。

公元626年,李世民在文臣房谋杜断和武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的支持下发动玄武门之变,在这场政变中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先后战死。

这还不算,李世民和他的手下还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孩子。

这样看来李世民和弟妹杨氏、嫂子郑观音是有杀子之仇的,所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杀子之仇岂能轻易放过。

但是齐王妃杨氏到底有没有为李元吉生下一儿半女,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据说杨氏是被李世民从军仗里直接背到自己的府上的。从这一点看也许李世民早就喜欢杨氏或者是早就相识。

但是废太子妃郑观音就不一样了。郑观音为李建成生下了儿子,在玄武门之变这场政变中均被李世民杀死。所以李世民不可能允许一个仇人陪在自己身边。

第三:郑观音的家庭背景李世民所有忌惮。

郑观音是北朝郑家的女儿,在十六岁的时候嫁给了二十六的李建成。郑家在当时是名门望族,各大家族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他的父亲和兄长都在隋朝做官。所以李世民出于全面考虑并没有把嫂子占为己有。

而杨氏虽然是隋炀帝的公主,但是此时早已是大唐李家的天下。曾经高贵的公主早已成为阶下之囚,在这乱世之中能有一片栖身之所实属不易哪里还有曾经的风光。史书上对于这位公主的记载不是很详细,甚至连具体的出生日期、公主封号都没有。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社会动乱。

第四: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建国初期李世民需要稳定朝局。

唐朝建立初期,国家大小战争不断,朝局不稳,虽然隋朝已经被灭,但是全国各地还有不少人打着隋朝的名号制造混乱,而且朝堂上还有很多隋朝的官员在大唐为官。新上位的李世民急需稳定局面。

杨氏公主的身份虽然无从考究,但是她确确实实是隋炀帝的女儿,这个身份让许多隋朝的官员心里安定不少。

这正是李世民的一种怀柔的政治手段。他用一个女人平了大多数隋朝官员的心。

而对于郑观音,李世民需要的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背后的家族势力。由于他的父亲和兄长大都在隋朝的时候为官。李世民正需要有人在朝堂上为自己发声。

李世民并没有杀了郑观音,相反还让她在皇宫养老,这已经给了郑家一个天大的恩宠,郑家岂能不尽心尽力的辅佐?

第五:血缘关系让李世民接纳了杨氏。

杨氏与李世民从血缘关系上实际上是表亲,杨氏的祖母隋文献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贞皇后(建立唐朝后追封的)分别是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这两个女人又分别是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因此杨氏与李世民从根本上是表姊妹。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人的命本就犹如浮萍无根无基。李世民基于亲情纳了杨氏让她免受生活颠沛流离之苦。我想这也是杨氏没有反抗的原因。

两个人的结合不仅从血缘上还是政治上都充实了李家的根基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欢迎指正,喜欢的给个关注呗。


晓霜文史论述


这还能有什么原因啊?

无非郑观音长得不好看呗,没让李世民起了性趣。不然这位在女人方面生冷不忌的色鬼,怎么可能放过娇美的嫂子呢。

对于李世民而言,霸占嫂子和霸占弟妹相比没有本质区别。这两者都是乱伦。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杀了,他们的女人都沦为刀俎之肉,李世民想把她们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还用顾及谁的面子吗?

就说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李世民不仅跟她生了个儿子,甚至还曾有意立这个女人为继后。都如此行事了,还会care一个前太子妃?

他不霸占郑观音,原因只能是有一个:郑观应长得不够美。

纵观李世民的后宫,搜罗了大量从其他男人那里抢过来的女人。

不光是李元吉的王妃杨氏,还有卢江王李瑗的姬妾,也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纳入后宫。

另外,贞观十七年(643)侯君集造反被诛杀后,李世民还从他那里搜集了美女:

侯君集既诛,录其家,得二美人,容色绝代。太宗问其状,曰:“自尔已来,常食人乳而不饭。” 

这可是只喝人奶不吃饭的绝色佳人哦,光是想想就能感受到李世民的好色吧。

据说李世民的宫中甚至还有隋炀帝的婕妤。

总之,只有李世民看不上的女人,没有他不敢霸占的女人。



HuiNanHistory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吗?为什么?

  • 李世民仅仅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杨氏吗?

不是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太子宫还有齐王宫里的女眷,除了太子妃郑观音全部纳入后宫。

毫无疑问,李世民虽然没有杀女眷和自己的侄女,但是为了防止这些女眷怀有身孕,留下隐患,所以将她们全部都纳入了后宫。

  • 为什么太子妃郑观音幸免于难呢?

公元613年,李世民四兄弟的母亲窦皇后去世。

李世民四兄弟的母亲,窦皇后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年仅14岁。

第二年,太子妃郑观音就嫁给李建成。这个时候,李世民与李建成夫妇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再加上母亲去世,所谓长嫂如母,太子妃郑观音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是对李世民兄弟比较照顾,可以说是充当了一个母亲的角色。

  • 所以李世民极有可能对于太子妃郑观音比较敬重,并且在她的面前不敢造次。

并且太子妃郑观音一共与李建成生育六个儿子。

但是其中除了有一个是早夭的以外,其余的五个儿子都是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杀害。

这样的一个母亲,并且差一点点就能够母仪天下,可以说对李世民是充满了仇恨。李世民是绝对不敢放心的将她纳入后宫的。

  • 甚至于李世民曾经多次放宫里的妃子、宫女之类的,出宫嫁人。

当然,不管李世民到底是为了争取名声,还是真的同情这些宫女,可以肯定的是,这里面也许有一部分宫女是当时太子宫和齐王宫的,但是肯定已经可以排除了她们怀有子嗣的可能,消除了李建成后代再次给他找麻烦的隐患。

  • 太子妃郑观音能够安享晚年,一直到78岁才去世。

也许有人奇怪,太子妃郑观音为什么没有自杀身亡。这是因为郑观音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后,还有几个女儿需要抚养,并且都非常的年幼,离不开母亲的照料。

并且,对于这些可怜的女人,李世民确实也没有把她们当做是威胁。容许他的侄女们嫁人生子,并且也给了她们一个县主的待遇,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夫婿。

  • 太子郑观音孀居五十年,直到唐高宗李治上位以后才去世,与李建成合葬。

我是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李世民杀了兄弟李建成与李元吉后,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这绝不是郑观音年老色衰,也不是李世民不垂涎郑观音的美色;而是李世民权衡利弊后故意不纳郑观音的,他要充分利用郑观音以便利益最大化。

李世民帝王之术炉火纯纯青,对于女色他拥有得太多,也不缺郑观音一个。他不纳郑观音为妾,一是向天下人宣示他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二是向天下展现他的大仁大德,废太子李建成及其儿子都被斩杀,留太子妃及其女儿存活,就是他的大德;三是舍郑观音一女而得数十女,这是很划算的,娶了郑观音天下侧目,不娶郑观音其它的都可以娶,多好的买卖。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取得了大唐的最高权力,对于兄弟们的妻妾,他都是择优而娶,以充实后宫。但是大哥的正妻郑观音是父皇册封的太子妃,不是一般的妻妾而是全国臣民都知道的重要政治人物。郑观音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她就是未来的母仪天下的皇后,是全国臣民都知道的人物,因此李世民不能娶郑观音。

郑观音出身于后魏望族荥阳郑氏,16岁嫁唐国公李渊之长子李建成。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建成被册立为皇太子,20岁的郑观音成为皇太子妃。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发生玄武门政变,郑观音夫死子亡,之后一直孀居50年多年,于公元676年薨于长乐门内,享年78年。郑观音死后,从第五女归德县主宅第出殡,于亡夫李建成合葬一处。


大秦铁鹰剑士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吗?为什么?

  李世民并不是乱来的人,他精明强悍,老谋深算,在当世几乎没什么敌手,对于他来说,有了帝王之尊,才会有各种配套的服务,不是帝王,哪怕就是秦王,那也都不算人生巅峰。所以,有些事,他一定会做,比如玄武门杀兄杀弟后来逼父亲退位,他可能会做的,比如纳弟媳杨氏,但有些事他不会去做,比如说纳寡嫂郑观音。

  当然了,咱们说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纳弟媳杨氏的事情也闹不太清,不知道此杨是不是彼杨,也不知道水分有多少,反正这些并不重要,假的无妨,就算真的有也不奇怪,杨氏定然貌美多情,李世民英雄难过美人关也正常,何况据说杨氏为李世民登顶通过风报过信,算是立下大功,真真假假的,咱们也不多说了,来说说题中的郑观音的事儿。

  同样是兄弟的遗产,李世民接收了弟弟的女人,为什么不接收哥哥的女人?

  貌相不好,年纪太大?肯定是不可能的。郑观音身为太子李建成的正妻,容貌必然是一等一的好,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也才二十七岁(比李世民还小一岁),正是女人最美好的年纪。为什么不喜欢呢?咱们说的感情这东西,没人说得清,郑氏是李建成的菜,可未必是李世民的菜,他喜欢的,不是那种端庄大方型,可能偏于妩媚多姿吧,郑氏从小到成亲后,都是奔着国母去的,不受李世民待见也很正常,何况长孙皇后就是那一类型的,李世民犯不着又纳一个。(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估计这里有点问题。)

  出身不好?杨氏出身弘农杨氏,于李世民而言,应该是有助力多多的考量。李纳杨氏,与杨氏的关系更进一步,获得这个大家族的支持,成为关陇集团的代言人,加上杨氏是他喜欢的类型是,一举几得,获益多多。

  郑观音的的出身其实更不会差,她出身荥阳郑氏,是唐代最尊贵的世家大族——五姓七宗之一的荥阳郑氏,这样家族出来的女子,怎么处置是个大问题。郑观音当年被选为太子妃,本身就能说明家族之重,李世民把李建成干掉了,也许五姓七宗不会拿他怎么样,反正都是代言人,只要维护他们的利益就好,但是要把郑观音纳为妾室,这就是打他们的脸了,所以,别说李世民不敢,就是敢,郑氏也不会答应,何况郑观音本人出身世家,从小接受正统的教育,往往都是外柔内刚型,这种改弦更张有损名节之事,她不会做,何况对象还是杀夫仇人,她绝对干不出来。

  撇开家族的因素,就个人而言,杨氏与长孙感情很好,毕竟在没有政变之前,两人都没机会成为皇后,所以她对李世民,估计也没有多恨。而郑观音不同,她的身份她的家世,注定了将来就是国母,可是因为李世民的血腥残忍,所以郑观音的皇后之梦在还有一步之前破碎,还杀了她的众多孩子(名义上也算),这样的仇怨,怎么化得开?李世民敢放她在身边?

  再说了,李世民纳杨氏,也是多年以后,事情都淡得差不多了。就算是这样,也还是被大臣们说,被人诟病时有发生,如果他还要纳曾经的太子妃,自己的长嫂,会被人说成是什么呢?李世民不是毛头小伙子,也没有爱她爱得发狂,江山美人,他拎得清(何况郑再美,不是他的菜),所以,他把这个嫂子圈养着,供起来,好吃好喝,显示他的正统与仁德。

  或许这才是成功的政治家,爱江山,也爱美人,但是江山永远第一位,这一点,他的子孙可比不上。(文/宛如清扬 图/网络)


宛如清扬


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这里的开放,指的是李氏皇族的“性开放”。所以,有脏唐一说。

纵观唐朝一代,礼教崩溃,不拘礼法、不重贞洁,屡屡上演有违礼制的事情:夺弟媳、淫庶母、霸儿媳、公主再嫁等好戏。

唐太宗李世民在杀死兄弟李元吉后,迎娶弟媳杨珪媚;唐高中李治在当太子时就和李世民的才人武媚娘(即武则天)偷情,继位后便将武则天纳入后宫;唐玄宗李隆基则和儿子争女人,将儿媳妇杨玉环纳为自己的贵妃;武则天掌权以后,和自己女儿公然包养男宠、淫乱宫闱;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很孝顺,竟然将自己的面首送给母亲武则天。

而且,公主再嫁,在当时也是成了风气。

《新唐书·公主传》载,唐代公主再嫁的达二十三人:计有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元宗女八,肃宗女一。其中三次嫁人的有四人。

李世民纳了弟妹杨氏,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主要是考虑到郑观音太子妃的名份。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兄弟李元吉。李世民还杀死了自己的十个侄子,也就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儿子们。之后,逼迫李渊让位给自己。

按照成王败寇理论,李世民可以收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留下来的女人。这也是为了安抚这些女人身后代表的家族势力。但是,李世民唯独没有收郑观音。因为,郑观音有一个身份“太子妃”。太子妃就是未来的皇后,要母仪天下的人。有这个政治身份在,李世民是不敢娶的。

李世民不娶郑观音,不是因为郑观音是荥阳郑氏家族的人,属于山东世族。唐朝开国时,得到了关陇集团的鼎力支持,关陇集团势力庞大,威胁皇权。李世民即位以后,需要拉拢山东门阀氏族来打压关陇门阀贵族(军事贵族),提高皇权地位。但是,郑观音的身份太敏感,所以,他没有通过娶郑观音,来拉拢山东贵族。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玄武门之变后,嫂子郑观音对李世民是个有点棘手的人物,李世民当时可没闲心考虑把嫂子郑观音纳入自己后宫。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很可能正怀有身孕,要是后面生下个男孩的话,李世民怎么处置会很伤脑筋。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皇帝李渊随后将一切权力交予李世民。

李建成的儿子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和李元吉的儿子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夏王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共10人随后全部被杀。这10人年龄都不大,最大的可能就十来岁,最小的可能还是婴儿。

要注意的是,这次清算只涉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不涉及女儿。一般情况下,过于幼小的男孩也不会被杀。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毕竟是政变上位,而李建成是合法的太子,太子齐王的儿子还在的话很容易被政敌作为旗帜聚集反对力量,李世民需要清除一切可能的隐患。

同时,李世民也是向追随自己发动玄武门政变的下属做交代。太子齐王的儿子不死,理论上还是李家皇室的王爷。有王爷和自己有杀父之仇,尉迟敬德等玄武门事变的积极分子也会睡不安稳。

郑观音的墓志中比较隐晦的提到,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本人正怀有身孕。古代没有B超技术,也不能提前确定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郑观音生了个男孩,对李世民也是一道难题。玄武门事变过去几个月后再去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过于残忍了,但不杀的话,也是一个隐患,对下属也不好交代。

所幸的是,郑观音之后生的是女孩,李建成的第五个女儿。对李世民来说,这也是个最好的结果,不用去做比较艰难的选择。

李世民纳弟媳杨氏应该是玄武门之变后比较冲动之下的行为,有一定不好的政治影响。李世民是个很理性的政治人物,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治处理都非常合理,避免了大的动乱。历史上有很多政变成功但处理不好后续问题无法坐稳位置的案例。到郑观音生下女儿已经有几个月时间,李世民不会节外生枝给自己制造新的政治麻烦。

玄武门之变时,郑观音只有27岁。郑观音的墓志中,也大幅描绘了郑观音年轻时的美貌。作为美女的吸引力,郑观音此时肯定还有。玄武门事变后,郑观音寡居抚养女儿,一直到五十年后才去世,比李世民活的更久的多。


仁勇校尉


李元吉的齐王妃杨氏国色天香,是个男人都心动,李世民对她觊觎已久,后来甚至欲立她为皇后;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属于端庄大气型,李世民不纳她,更多是出于政治考虑。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杀了十个亲侄子以绝后患,后又逼迫老爹李渊退位。面对太子和齐王众多女眷,李世民大多将其纳入后宫,其中两个绝世美人——齐王妃杨氏和太子妃郑观音最为引人注目。

齐王妃杨氏为何被李世民纳入宫中,且倍受宠幸,为其生下一子,还险些被封皇后?其中原因,应有三点。

首先,因为杨氏天生丽质。

史载杨氏“玉貌雪肤,眉目如画”,是个绝代丽人,天生尤物,所以才能嫁给齐王李元吉当了王妃。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年轻女眷大多被李世民纳入后宫,最美的杨氏更不可能放过。野史传说李元吉在世时,李世民便已觊觎杨氏,甚至有两人私下偷情,早已劈腿的说法。


其次,因为社会风气开放。

隋唐时期,三纲五常这套束缚人性的伦理体系还未形成,寡妇再嫁十分普遍,唐代皇室有胡人血统,不提倡什么贞洁烈女,只要男女两情相悦,就可以光明正大在一起,何况是皇帝。

再次,此乃历史悠久的传统。

自古以来的战争中,被征服一方往往连人带财都成了胜利一方的战利品,女人作为最重要的战利品(可以繁衍生命),被胜利一方收入囊中的现象十分常见,直到近现代也是如此。另外,兄弟相互继承各自的妻子,也是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传统习惯。


据《新唐书》记载,杨氏入宫后备受李世民宠爱,但似乎没有明确封号,宫内都称其为巢妃,她为李世民生下第十四子李明。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死,李世民想立杨氏为皇后,但遭到魏征等人强烈反对,只好作罢。

太子妃郑观音端庄大方,无长孙皇后类似,为何未被李世民爱屋及乌,纳入后宫?答案是出于政治因素考虑。

郑观音出身北朝望族,20岁成为太子妃,她温婉柔和,端庄大方,是一心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与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颇有几分类似。


玄武门之变后,郑观音成了可怜的寡妇,28岁的她颇具成熟风情,惹人怜爱,风流多情的李世民很想把她据为己有,但考虑到自己已经霸占了齐王妃,再接盘太子妃实在过分,因此便放过郑观音一马,反而对她十分照顾。

此后,郑观音一人孀居50年,独立抚养自己的女儿,直到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才薨于长乐门内,享年78岁。至于在此期间,李世民与郑观音是否曾有私情,不得而知,但李世民至少没有公开将其纳入后宫。


后世之人往往以此为由批判李世民乱伦好色,甚至捏造脏唐臭汉之说,实属无聊之举。相对其他朝代将罪人的女眷罚为官妓或奴婢,李世民接盘的做法不失为最具人性的选择。

正是:男人虽死,美女无罪;杀之可惜,闲着浪费;空房守寡,于心不忍;收归己有,不失双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政变,并于政变中杀死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让他们的妃子成为了寡妇。


不久后,李渊宣布退位,李世民继位,成为皇帝的李世民立马纳了李元吉的王妃杨氏为妃,却没有再对李建成的太子妃郑观音下手,一直让很多人感到不解,这是什么原因呢?

是郑长的不好看吗?郑观音能成为太子妃,容貌自然不会差,有记载也称郑长的韶姿婉娩、端庄大方,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气质,而且当时的郑观音也才二十八岁,还年轻。所以郑的容貌还是相当不错的。



他没纳郑观音可能只是因为他对郑没有那么喜欢。毕竟不是长的好看,就是能打动李世民的,郑观音可能只不过不是李世民喜欢的类型而已。

李世民喜欢的类型是那种漂亮又性感的,比如像杨氏那样玉貌雪肤、眉目如画的。正因为杨氏符合他的口味,他在一见到杨氏后,才会立马被杨氏深深吸引,对其相当喜爱,甚至拉下老脸来纳了杨氏,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他还曾一度想立杨氏为皇后。


对于杨氏,他是太宠爱了,所以当时忍不住要纳她为妃。而郑观音不是他的菜,他没必要再拉下老脸再去纳郑观音。

而且若纳郑观音为妃,李世民将受到更多世人的指责。郑观音可是太子李建成的正室,是原来的太子妃,按正常程序她应该成为皇后母仪天下的,她的地位太特殊了。

在此之前李世民杀了兄弟,纳了一个杨氏,名气已经够臭了,他的形象伤不起了,他也不敢再纳一个郑观音了。



其实他只纳杨氏也是有政治因素在里面的,杨氏出生于弘农杨氏,是当时重臣杨恭仁、杨师道兄弟的从侄女,纳了杨氏则可以与杨氏家族拉进关系,获取他们的支持,让自己收益。这就好比三国时期刘备纳寡妇吴氏是一样的道理,吴氏是蜀汉重臣吴懿之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