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寒冬该如何度过?

奔跑的蜗牛Q


今年旅游业春节小旺季因为疫情原因,导致大部分已预订或有计划出游的计划全部取消或进行了推迟。造成了旅行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很多加盟的小旅行社甚至进行了大量永久停业进行自救。

那么停业阶段,旅行社或者说旅游从业者怎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寒冬期自救呢?

一、转型

几乎大部分的旅游行业从业者都进行了线上的转型,从事微商行业。客户需要维护,无论什么原因,至少得让客户有存在感,而我们也得让自己有存在感,不然疫情过了,可能客户都没有了。疫情爆发至今,朋友圈无论是卖口罩的、化妆品、小吃零食、直播分享等等大大小小的微商都进行大规模爆发了,现在旅游行业流行了一句话,以前天天分享旅游线路,现在天天分享微商富己。

所以说大部分的旅游从业者都进行了线上卖货的自救行为。

二、死守

也有一小部分旅游从业者,短期不知道未来的出口在哪里,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想要做微商也不知道渠道在哪里。所以这部分人目前的阶段就是观望,死守旅游行业,等待春暖花开。

三、逃离

都说疫情至少得四月底才结束,那么经历了几个月的空白期,口袋没有钱,为了生活只能进行行业更改,改行。旅游业是一个服务型行业,从事旅游业的核心人员除了管理就是计调和业务的支撑。所以现阶段逃离这个行业的几乎都是销售人员进行销售产品的转移。


StrongMr陳


我是非典那年进入旅游业的,记得非典那年到9月底,旅游都没恢复过来。今年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有一半的旅行社能挺过去就是大幸了,现金流是摆在眼前的第一座大山,开过企业的都知道,任何一个行业,再赚钱,没有现金流,会死得很快的。就算挺过去,员工的工资.房租又摆在面前了。。。。。。

现在自救的方法是,先活下去,然后在疫情期间找个副业收入。

希望疫情快点过去,政府岀些吸引游客的政策,让整个市场活跃起来。


假装是鱼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事实是不止旅游业,每一个行业都在想办法度过这个寒冬,只不过旅游业确实是重灾区。不管怎样,还是那句话,没有一个寒冬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但是每一个公司和旅游从业者都在像办法活下来,如果单纯是在等寒冬过去,什么都没做,那注定是熬不过去,即便是熬过去了也不会活的太好。

1、开展副业。据我所知,现在的旅游从业者都在大力发展微商业务,卖的东西五花八门,相信能卖出去的东西不多,但总会有一些收入。很多公司强制员工去卖,我个人不认同,但并不反对。因为大部分公司领导想的是让自己的员工能活跃起来,有事情可做而不至于颓废几个月,等待疫情过去,能够很快的进入工作状态。当然不仅限于微商,你可以学习写一个公众号、试着开个直播等都是不错的主意。

2、修炼内功。加强业务学习与培训,不管是那个行业,修炼内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有些人,平时就在不遗余力的学习,他们在慢慢的积累,而现在赶上特殊时期,时间充足,他们必定不会放弃机会。有些人一直在等,每天除了吃饭、游戏、电视剧,然后就剩下睡觉,甚至生物钟都是错乱的,这包含了一大部分人,我相信他们能扛过这个寒冬,但疫情过去,他们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3、客户维护。这个时间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你的客户,尤其是旅游行业。这个客户包括各种渠道、也包括同行。要保证每周应该有一到两次的联系,让你的朋友和客户知道你在关心着他们。人是靠各种关系维系着的,从人类出现到今天,从来没有改变过。哪些关系好的要维护,哪些没你不冷不淡的客户,你更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你的对手可能疏忽了这一点,你才有机会建立一个稳定的关系。

以上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三点,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也欢迎私信或在下方评论。


在燕郊


总之,旅游业非常艰难了。可以发展本地周边游。我的一个朋友的旅游公司,之前做定制游,从30个人到现在裁员到4个人。写字楼也准备换,把几百平的换成100平以内。

现在旅游业有几大难处:

赚钱的境外游,起码要个一年后才能复苏。

中国发生疫情时,是外国人怕中国人去。现在中国逐渐平息,国外的疫情数字不断往上长,中国人怕去国外,也怕外国人前来

从周边游开始,民宿+周边的生态游的组合包。

民宿在这个阶段,也会比较困难,更应该抱团发展。进行打包的重整,挖掘亲子游,把周边的民宿和景区互动起来。


英子同学


说实话旅游业的寒冬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主要分析有以下原因。

第一,本来国内形式稳中向好,一部分景区已经回复开业,人们的出行意愿这几天来看也比较高,前面两个周末有些景区人已经不少了,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疫情还没过去,钟南山说要到4月底,所以旅游要回复信心还需要一段时间。

第二,基本上大家都一个多月没有工作,现在生活成本又加大,食品一个月上涨了百分之20多,所以开工后以赚钱为主要目的,旅游反而是次要的了。

第三,这几天国外疫情爆发,导致各国都非常紧张,中国反而成了最佳避险国家。各国有的关闭口岸,有的封国。导致出境过入境旅游几乎停滞。

第四,国内虽然大部分复工,现在还要面对境外输入,一部分境外人士到中国后已经被检测出有病毒。

第五,我认为应该实行预售制度,把好的产品在现在预售给消费者,获得现金流。这样才能先活下来。

第六,疫情过后推测短途旅游会成为主力,大家可能没有那么多音字吗长途旅游,所以说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

总结,无论怎样,旅游行业都是一个比较脆弱的行业,受到外部影响比较大,所以说熬过去,才能看到春天。


梦想旅行日记


新冠肺炎的大爆发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疫情爆发之初,全国各地的景点都被积极关闭,以应对疫情的蔓延。景区关闭,活动取消,酒店封闭,旅行社及各旅游企业停止收客,旅游市场被迫冰封。

对于此次疫情将对旅游业带来的影响,中国旅游研究院做了测算,预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会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减收1.18万亿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冰封期,旅游业的首要难题就是“怎么办?”

1.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如退还部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对相关旅游酒店、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减免行政性收费和政府基金,免征营业税,并提供贴息贷款等货币财力支持。让企业能够获得现金流活下去。

2.构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代旅游治理体系,提升旅游治理水平,多方共建,文旅和卫健部门联动监控,居民和游客监督支持。

3.制定振兴行业计划。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扶持和救助旅游业,增加旅游发展基金,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以拉动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鼓励开展自驾车游、户外营地游等一系列亲近大自然的旅游活动。

4.完善公共旅游安全规划。将规划纳入到全域旅游体系中,出台应急预案,整体提升旅游环境的卫生水平。

5.旅游企业需重构自身成本,缩减剥离不良业务,杜绝亏损及无质量的增长,确保现金流和竞争力。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做好服务品质化,做精做深。

6.抓住新机遇。使用科技手段降低人力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增加线上旅游、科技加旅游等领域,使互联网+商业的模式可以直接转变为互联网+旅游。利用数字体验和新媒体,创新营销,抓住机会做好疫情后旅游复苏季是很关键的。

随着疫情的逐渐向好,国内旅游市场也正在缓慢的复苏。寒冬已去,春,不远了。



阿荣生活圈


由于疫情的影响,旅游业也是受影响比较重的行业,我个人认为上半年估计不会有太大的起色,旅游业如何度过寒冬呢?所以关键是下半年大家的共同的努力,这个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景区,旅行社(户外俱乐部),宾馆和饭店等共同合作,首先景区在门票上加大优惠力度,甚至可以免票活动来吸引游客走出家门;其次就旅行社,你们不能想上半年的损失下半年补,这个念头千万不能有,把利润降到最低,要不往年同期还要低,这样大家才愿意走出来,再说旅行社要保证服务质量更上一层楼;最后就是吃住一块,宾馆应该降低房费,房间干净卫生,让游客住的舒适,有一种家的感觉,饭店应该让旅客吃好,提高饭菜质量,比如可以加入地方特色菜,让游客吃地方小吃和特产,以前旅社最讨厌的就是团餐,不要说吃好,就是吃饱都满足不了,所以这方面导游或领队要负起责任来,和餐馆多沟通,让餐馆老板知道游客想吃什么,最喜欢吃那些。游客的吃住能够解决好,那就具备了吸引游客的条件,如果大家共同配合,为游客所想,明年的春天一定是旅游业的春天!


快乐自由之旅


首先,介绍一下旅游业在2020年这次疫情带来的潇条落寞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第一,旅游业的高峰期在春节是一个非常火爆的行业,因为在春节人们忙碌了一年,是可以放松,又可以出去走动,散心,闲逛的好时光,同时也直接能拉动当地经济收入,这次疫情恰好碰在春节时期,疫情的快速传播使的旅游,度假的场所不得不关停,封城,封村,封路响应国家号召迅速,瞬间把人们不能流动,也是直接给旅游业瞬间盖上了一层霜。

第二,旅游业在近几年国家的强力出台政策加码,规范旅游业的正确运作,打掉一些不合格,不合规的旅行社。不能强制顾客定点消费,买东西,购物,利润减少,在加前期广告投入,低价旅游,本来就利润极少,在加有些不法分子随意的更改,篡改信息,导致客户的信任度降低,整体使得旅游业难以运作。

第三,旅游业在疫情期间,可以推出线上旅游,比如介绍真实的故事情节,讲述旅游地的景点来龙去脉等等,也可以让客户加入一个群,积极互动,为后期的旅游打下结石的基础。也可以在疫情时,给一些VIP(指经常旅游的客户)提供在疫情过后,出来第一时间适合旅游放松的场所,也可以了解客户的需求,进行分类,归纳总结,那些客户喜欢那些景点,那些人群适合那些景点等等,做储备,都能抵御这次疫情带的寒冬。

最后,期望疫情过后反弹的行业也是这次疫情遭受最大的行业,比如旅游业,餐饮等,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是一把双刃刀。

总而言之,旅游能给人们精神,身心带来一种正能量。




折射视觉


今年旅游业最先受到疫情冲击。随着更多的目的地发文要求控制文化旅游活动,全国各地大、小景区都相应关闭,各类集会活动也都基本取消,从数据来看,2019年的春节假期,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据旅游平台预测,按照这一增速,预计2020年春节旅游人次将达4.5亿。而这4.5亿人的生意,因为疫情的突然爆发,瞬间成了泡影,这是旅游业脆弱性的。



侗学


旅游企业更应该有自己的自救和创新举措,千万不能等。熬当然是必须的,如何立足自身,努力挖潜的同时争取各方支持,保持现金流不断,人员不散,是旅游企业的基本功。与此同时,旅游企业管理者还要脑子动起来,尽快从疫情的疲倦中调整好状态、稳定心神,从寒冬中闯出 一条路来。

我们看到,一些景区和旅游企业,已经调转了方向,在积极组织“线上自救”。诸如故宫、颐和园等推出了“云游”服务,通过手机就可以逛景点、参观特展;也有旅行社通过短视频和线上直播的方式让人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奈良小鹿,或者请来旅游博主为自己的品牌打call,在云端带粉丝去印度做spa、去迪拜跳伞,不仅推广了企业和产品,还实现了相当规模的网上变现。

另外,虽然现在人员流动受控,但面向未来的旅游交易活动不会影响防疫,完全可以动起来。开发出旅游业的早鸟计划,或者推出预订服务,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战略举措。在相关部门规范指导下,推出有较大优惠的疫后旅游产品,配以保险等提升市场信心的举措,将人们未来的旅游活动转化为当下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观念去魅的过程,不能困于限制,而是要突破限制。办法总比问题多,不能片面夸大旅游业特殊性的限制,而是要千方百计地渡过难关。旅游业的复工复产形式有很多,除了产品预售,还可以做产品促销推广。比如有目的地推出疫情后对医务人员免门票的举措,不仅仅是感恩奉献,同样也是重要的品牌树立和市场营销工作,值得推广和借鉴。与此类似的,旅游产品的云推广也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疫情后,对于健康旅游产品的需求应该会有大的提升,那么健康产品的创新开发工作,生产创意、资源寻找和匹配以及流程优化,现在就必须有所准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