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楚國:一個活在漆的王國

從《羋月傳》中,我們可以發現漆器已經從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融入到楚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這麼說,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裡。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桌上盛放首飾的漆盤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南後身前的漆案,上頭還擺著些漆盒,背後也是大漆屏風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棋盤也是大漆製作。兩姐妹下的是六博棋,在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都非常盛行。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小羋姝面前擺著的各種漆碗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裝夜明珠的漆盒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連梳子都是漆製品

按照用途來分,戰國時期的漆器除了作為日常生活器皿而存在,還可用作兵器、工藝品、喪葬用品,以及娛樂用具等,涵蓋廣泛。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彩繪大漆盤 戰國 九連墩2號墓出土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彩繪大漆盤 戰國 九連墩2號墓出土


九連墩楚墓群是戰國中後期、楚國鼎盛時期的墓葬,是迄今為止全國已發掘的楚墓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壯觀的車馬坑。在2號墓中,除了出土了一排非常精美的編鐘,還有大量的生活用具,譬如彩繪大漆盤。

通俗來說,這種彩繪大漆盤就是現在的洗臉盆。儒家十三經之《儀禮》彙總了先秦時代有關社會習俗和禮制。當中提到,“凡禮盛者必先盥”,意思就是行禮之前要先行盥洗之禮。在冠禮、婚禮、燕飲、祭祀等禮儀活動時,古人都要洗手潔面。盤、匜、缶、勺等便屬於盥洗之器。

這一組彩繪漆盤和漆匜,為了便於提攜,兩器外壁均鑲有環形鈕飾,這說明當時的工匠已經考慮到“實用”這一點。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鳳鳥蓮花豆 戰國 荊州天星觀2號墓出土

2000年初,荊州市博物館在荊州市沙市區天星觀村長湖南岸的湖灘上,發掘了天星觀2號戰國楚墓。該墓中出土的漆木器設計巧妙,製作精美。鳳鳥蓮花漆豆便是其中的一件。

據《周禮》可知,豆是一種專備盛放醃菜、肉醬等和味品的食器。豆經常與鼎、俎組合使用,作為各種祭祀活動中配套使用的重要禮器。《論語》中,“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這裡的“俎豆”即指祭祀。

這件鳳鳥蓮花豆,盤徑24.8cm,口徑21.4cm。蓮花是佛教中的聖潔之物,也是楚地的特產。以蓮花的形狀來製作祭祀用具,這是楚人為了表達對祖先的尊敬與崇拜。整件器物的表面以黑漆為底色,紅、黃二色用來描繪器物上的紋飾,如龍紋、鳳紋、蛇紋等,豆內髹紅漆。在鳳鳥背及尾上,以虛幻手法展現龍、鳳、蛇、蟾蜍等物競天擇的動物世界,這也體現了楚文化浪漫詭奇的特點。

在製作工藝上,這件器物由蓮花豆盤、鳥首、鳥爪與蛇身分件製成,再用榫卯連接和生漆粘接而成,好似鳳、鳥銜著盤子敬食。需要指出的是,被鳳兩爪抓的蛇尾細長上翹,頂住鳥尾,起支撐作用,說明“楚人已能較好地運用物理學中受力平衡原理”(湖南省博物館聶菲語)。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虎座鳥架鼓 戰國 荊州天星觀2號墓出土

同樣出土於荊州天星觀2號墓的漆器還有一件樂器,虎座鳥架鼓。這件樂器曾被當做素材印在郵票上,被譽為楚文化的代表作。

虎座鳥架鼓,由立鳳、臥虎、懸鼓和長方形器座組成。以兩隻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臥虎為底座。虎背上各自站立了一隻長腿昂首的鳴鳳。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則是一面大鼓,用紅繩帶懸於鳳冠之上。同樣是黑漆為地,紅、黃等色描繪花紋。

楚國是一個崇尚鳳的國家。虎是今川東鄂西一帶巴人的圖騰,這一帶以丘陵和山區為主,虎豹熊等猛獸經常出沒於此。楚人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兼併了巴,使之成為楚國的一部分。在這一鳳與虎的組合中,鳳昂首挺胸,傲視蒼穹,而虎則屈伏於地。因此,有學者認為,這寓意著楚人戰勝巴人。但是,更多的看法還是傾向於反映楚人崇鳴鳳、嚮往安詳的意識和征服猛獸、不畏強暴的精神。

絢麗,只因貴族的口味變了

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聶菲曾將中國漆器的發展歷程概括為八個階段。其中,用了“華麗浪漫”一詞來形容戰國漆器。無論是劇中的道具,還是前文提到出土文物,這些漆器都具備色彩絢麗、紋飾多樣,以及楚文化的浪漫等幾個特點。

“桼,木汁也,可以髹物,從木象形。”(《說文解字》)漆,指的是從漆樹上割下來的天然液汁。《韓非子·十過篇》記載:“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前文中提到的這些出土漆器,均以紅、黑兩色為主,黑色為地,紅、黃等色用以裝飾紋樣。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繪龍鳳紋木雕漆豆,蓋頂中心浮雕相互盤繞的龍紋裝飾,兩耳則浮雕成龍形獸面形象。戰國早期漆木器多以仿青銅禮器的風格出現。

長期從事髹漆研究的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王大虎,在《從“墨染其外,朱畫其內”談中國古代漆器中的“紅”與“黑”》一文中,指出“應該說黑和紅的運用是中國文化在漆藝中的體現,它是漆文化的基礎。”這當中,部分原因是古人對於自然,如天、太陽、火等的崇拜。

漆器發展到戰國時期,已不再侷限於紅黑兩色,還可以往漆中增加不同的原料,加工成彩漆。例如,黑漆是加入了木炭獸骨灰、鐵鏽水、油煙等含氫氧化鐵的物質;朱漆,即紅漆,加入硃砂;黃漆加鎘或石黃。調漆技術的進步,讓戰國時期的楚國漆器色彩絢麗。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對龍對鳳紋漆耳杯 戰國 長徑15.7cm,寬徑10cm,深3.3cm 荊州馬山1號墓出土


此外,楚國漆器上的紋樣裝飾有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及反映社會生活的紋樣等。相對於青銅器,漆器使用動物紋多於植物紋,特別是鳳紋所佔的比例多於龍紋。幾何紋樣如三角、菱形、方格等富於變化。一些反映社會生活的紋樣則包括車馬人物出行、狩獵、宴樂等場景。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鳳鳥紋漆盒 戰國 通高12.2cm,口徑24.6cm,腹深5.5cm 荊州雨台山出土


作為楚漆器最為常見的紋樣,“鳳鳥紋飾”由鳳鳥變形而來的圖形,與楚人崇鳳的遠古圖騰觀念和祖先崇拜意識密切相關。楚人視鳳鳥為神靈,鳳鳥紋也就成為吉祥美好、充滿正氣的象徵符號。誇張而又寫實的鳳鳥紋,再輔以紅黑的主色調,楚文化的浪漫與神秘體現得更加真實、深刻。

而當時,青銅禮器仍然是禮制和社會等級的象徵物。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諸侯國之間的連年征戰,世襲的舊貴族日益沒落,而新興貴族及平民的地位明顯提高。代表著世襲舊貴族的青銅地位亦相應下降。此時,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的漆器則成了新興貴族及平民追捧的對象。少了規矩的約束,漆器更加地追求色彩華麗,讓造型和花紋更富於變化。


於楚有漆,佔盡地利人和

戰國時期是中國漆器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尤以楚國漆器為翹楚,其發現地點最多,出土的品種最豐富,數量最大,幾乎可以代表整個戰國時期的漆器。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漆樹

那麼為什麼楚國漆器能夠成為戰國漆器的代表?

這與楚國的地理位置不無關係。戰國時期的楚國是南方大國,軍事強大,經濟實力強盛。疆域主要位於亞熱帶的漢水流域和長江中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適宜、溼度較大,這些都有利於漆樹的生長。氣候上的優良條件為楚國漆器的發展提供了先天優勢。在製作工藝上,漆器並沒有青銅器難度高。春秋戰國之交的楚人使用鐵工具,在木胎上製作出了更多的紋樣和形式。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漆的精製方法


代表新興貴族的漆器少了規矩的束縛,在製作難度上,又低於青銅器,自然而然地更加受到新興貴族的歡迎,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分工明確,形成產業化。據《史記》記載,莊周曾為蒙漆園吏。由此可知,當時的漆樹種植已有相當規模,以至於栽培和管理需要有專人負責,進而證明當時漆器需求量之大,其製造業之繁盛。

“原料易得,製作較易,外型美觀,漆器的這些優點,當然易於獲得更多人的喜愛和使用,這就使漆器的大量生產成為可能”,湖北省博物館前副館長後德俊在《試論楚國漆器大量出土的原因》一文中,這樣解釋楚國的漆器為何能夠發展地如此繁榮。


楚式漆器|看《羋月傳》識戰國漆器

九連墩墓葬群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 湖北省博物館的《九連墩紀事》展示的正是該墓葬發掘的過程和楚國高級貴族墓的墓葬文化。圖片截自該展的虛擬展廳。

另外,他在該文中還提到一點,適當的地下環境是楚國漆器得以保存至今的外部原因。楚墓以白膏泥密封木結構建造,這種特殊建構為漆器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條件。此外,地下水的浸漬有效地阻止了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減緩了漆膜的老化,這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結語:漆器藝術在戰國時期進入鼎盛,又以楚國漆器最盛。社會變革引發的審美觀念的變化以及經濟的發展,使得楚國漆器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的發展。製作工藝上的進步,日漸增長的需求量,兩者相互促進,讓戰國時期的楚國漆器在形式上更加富於變化,加之楚文化的浪漫神秘色彩,使之成為楚文化代表之一。而對於今人來說,或許更要歸功於特殊建構的楚墓。因為它完好地保存了這些精美漆器,讓後人得以知曉這個活在漆的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