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的弟子中,孔子眼中的“君子儒”是谁?

猪悟空


颜回

箪食瓢饮居陋巷,

其乐融融苦亦香。

刻苦钻研书常伴,

未成大业叹早殇。






费玉山905


孔子眼中的君子儒,只能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不是之一!

颜回其人

颜回,春秋时期鲁国人。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英年早逝,只活了41岁。他是孔门十哲之一,孔门72贤之首。儒门五大圣人之一,被称为复圣。

颜回好学

颜回比孔子小30岁,他的学习可以用功,可以吃苦,又能安贫乐道。经常受到孔子的表扬。孔子说颜回做学问,我看见他一直在进歩,“未见其止也。”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说:“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也,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对于颜回的好学和学问是高度评价和认可的。

哲人其萎

颜回死后,孔子如丧考妣,悲痛万分。他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老天要灭了孔夫子才让颜回死的呀。有人说他你老人家过于悲痛了,孔子说我不为这样的人悲哀,还为什么样的人悲哀呢?

颜回乐道

颜回这个人,今天来看就是个学霸,是个书呆子。孔子说他的道德学问很不错,可是常常极度贫困,就是说他做生意不开窍儿。但是能坚守仁道,不为外物所动。孔子说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有志于道的人,只要有一点果腹的食物,只要一瓢水,即使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只有颜回能乐在其中,这是他的品德。孔子也曾用颜回来教育其他的学生。

身正德高

要知道,孔子就连春秋时期另一个大牛人管仲都有些看法的呢。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官事不摄,焉得俭?别人问他:“然则管仲知礼乎?”他说:“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可见颜回在那个礼坏乐崩的乱世,树起了一个多么高的道德形象。在孔之心里,颜回就是儒家最完美的人格追求了。

管仲声倾朝野,名满天下,孔子还对他有微词。对颜回的评价之高,也是唯一的了。可惜,英雄气短,圣人常忧,颜回逝也,不许人间见白头。所以,颜回可谓是孔子眼里的君子儒了!

垂范千古

奇怪的是,从来没有听说过颜回做出来什么大事情,也没有见他留下了任何的著述。也许,大智无言,颜回的气质开创了儒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虽千万人无往也等等内涵,塑造出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独特精神气象。

这正是君子儒!


去影


《论语•雍也》记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被儒教尊为“复圣”)是孔门10哲、72贤人之首,不过我也要说说冉雍和子夏。

君子儒是善人。《论语•雍也》是慈善文化的经典名篇。里面说到“博施济众”。开篇就是“雍也可使南面”,这是在讲帝王之术。这里的“雍”就是冉雍(前531年—?),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定陶)人,孔子弟子。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雍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


《论语•雍也》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说,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子夏即是卜商(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00年),姬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儒教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论语》中载有子夏的名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还有,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最著名的段子,是子夏问孝,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谓“色难”,就是面色不易恭顺。



慈善文化研究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

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德仕Culture


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告诫其弟子子夏的一句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谢怀庆407


孔子眼中的君子儒是弟子子夏。在《论语.雍也篇第六》中,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意思是你要做有德的君子儒,不要做无德的小人儒。


三十三画1936


《礼记》中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这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包括音乐、舞蹈、艺术鉴赏,相当于现在所讲的素质教育。射、御是什么?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相当于武艺。书,就是典籍知识。数,就是计算。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的私学非常注重一个人的全面发展,这里面既有实用知识的教育,还有武艺和各种技艺的培养。这也符合儒家的学问追求,旨在培养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综合型人才。

孔子说:“君子不器”,不是不可以学习技能,而是不要只学习一种技能,或者做一种职业,然后沉溺在自己的领域,不去了解其他领域,不去关注社会,如此一来就是活生生一种器物的存在,人就变成了一个工具。这不是儒家所追求的生命境界。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何为君子呢,就是要有承担精神,有社会责任。一个迷失在自己行业的人,对外面的一切不管不问,对社会的进步与否漠不关心,甚至对身边人的艰难困苦视而不见,这怎能是一个大写之人的所想所为呢?这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为其所厌弃的。

他反复告诉弟子要为“君子儒”,不要为“小人儒”,什么是“小人儒”,就是那种把自己活成了工具的人。

明白了孔子师徒的理想,明白了什么是“小人儒”,就能够分辨谁是君子儒了。至于孔子眼中哪些弟子是君子儒,这个我们已无法准确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孔门弟子中的君子儒很多,比如七十二位贤人弟子,多数都应是君子之儒。


静说贤论


君子儒指的是子夏。《论语》里有一句孔子上告诫其弟子子夏的话:“女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翻译过来就是孔子对弟子子夏说你是要做君子式的儒者?还是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不在干才艺的高下,而在道德品性的有无。

子夏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之一,是孔子喜爱的弟子之一,非常有才华,所以孔子告诫子夏要文艺双馨,品性兼优,德才兼备,不可做小人之儒,而要做君子之儒。


啸天易经


孔子教导子夏作君子儒

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告诫其弟子子夏的一句话:"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太凌轩


君子儒是与小人儒相对的。

我认为,孔子所说的君子儒,应该是儒的一种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某一个人。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