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買高賣”的假象

我們常說“波動是權益類投資的固有屬性,同時只有忍受期間的波動才能享受長期巨大的收益”。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前半部分很容易理解,因為縱覽中國A股市場30年曆史,或者是美國股市百年曆史,都找不到一隻每天只漲不跌的股票;但是對於後半部分卻仍抱有“美好的幻想”,如果僅在上漲的時候持有,而在下跌的時候空倉,不僅不用忍受波動的痛苦,還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便是所謂的“低買高賣”。但如此操作實踐的效果不僅常常事與願違,同時更缺乏理論基礎,那麼本文就將對此展開討論。

首先我們嘗試建立一個模型,模擬投資者在投資中“低買高賣”的決策。假設在T0時間點買入,之後按照以下4個場景操作:

場景1:上漲20%後,執行“賣出”

場景2:下跌(回調)5%後,執行“買入”

場景3:賣出後繼續上漲20%,執行“買入”

場景4:買入後繼續下跌20%,執行“賣出”

對於以上4種場景有兩點需要解釋:第一,場景2中之所以選擇下跌(回調)5%後執行買入,而非20%,是因為如果上漲20%賣出,回調20%買入,那麼能夠如此持續操作的前提一定是股價是持續下跌的;第二,如果僅有1和2兩個場景,那麼股價在賣出後持續上漲,或股價在買入(回調)後持續下跌,投資者將不會再有後續的操作,為了更加真實的模擬投資者的操作,因此加入場景3和4。


“低買高賣”的假象

通過上圖這個例子,可以很好的理解上述模型中的4個場景。投資者在T0時刻買入,上漲20%以後在T1時刻賣出(場景1),下跌5%後在T2買入(場景2),上漲20%後在T3賣出,賣出後繼續上漲20%在T4買入(場景3),一直到T6買入後繼續下跌20%在T7賣出(場景4)

“低買高賣”的假象

注:所有交易價格均為當日收盤價格;數據來源:Wind;

首先我們選取了美股道瓊斯(DJI.G)指數作為歷史樣本數據,時間區間是1990年1月2日至2020年3月3日,期間共有7602個交易日。嚴格按照上述模型執行操作後,可以發現期間共有12次買入操作(包括T0時刻買入),以及11次賣出操作,最後一次買入是在2020年1月2日,並持有至2020年3月3日。計算收益後,我們發現按照模型模擬操作的收益是205%,而實際同期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回報是822%,兩者相差巨大。

這個樣本數據的選擇可能有人會存在疑問,美股畢竟是成熟市場,並且過去30年來看整體走勢都很好。而A股市場波動明顯要更大,同時表現為“牛短熊長”,也許在A股市場這樣操作會有更好的表現。所以下面我們選取了上證指數為樣本。


“低買高賣”的假象

注:上表中所有交易價格均為當日收盤價格;1992年5月21日賣出期間回報105.3%,1992年11月25日賣出期間回報42.7%,因當時A股無漲跌幅限制,指數波動較大;數據來源:Wind

時間區間選取1991年7月15日(上證指數正式發佈日期)至2020年3月4日,期間共有6996個交易日。按照相同的模型執行後,期間共有49次買入操作(包括T0買入),以及48次賣出操作,最後一次買入是2019年3月6日,並持有至2020年3月4日。從交易頻率上看,確實A股指數的波動比美股要劇烈很多。得到的結果是,模擬操作的累計收益是104%,而同期上證指數的回報是2162%,兩者相差20倍之多,遠遠高出用近30年道瓊斯工業指數模擬出來的差異。這個模擬的收益也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一些投資者雖然做了很多年投資,但是卻沒有怎麼賺到錢。

通過以上模型,我們模擬了投資者試圖通過“低買高賣”的操作避免下跌,僅享受上漲並期望獲得超額的收益。但不論是以道瓊斯工業指數為樣本或上證指數為樣本進行模擬,得到的結果都是模擬操作的回報遠遠低於同期指數的回報。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低買高賣”在操作層面上不僅無法讓我們獲得超額的收益,反而會有嚴重的負面影響。

那麼這個時候肯定會有人質疑,以上的模擬缺少了對市場的分析,如果加上對市場的分析,“低買高賣”的操作便是有效的。換句話說,只要加上對市場的分析,就能精準的找到市場的“頂部”和“底部”,但事實真就如此麼?


“低買高賣”的假象

先讓我們來回顧下歷史。2008年金融危機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12年的時間,但是每每說到市場暴跌的時候,大家首先想到的還是2008年的那次美股下跌。道瓊斯工業指數從2003年3月開始連續上漲了4年多的時間,一直到2007年10月11日盤中最高的14198.10點,這便是當時市場的頂部,而在之後的18個月裡,道指從14198.10點下跌到2009年3月6日的6469.95點,跌幅高達54.43%。但是當我們去看2007年10月11日前後幾天的美股相關的新聞,並沒有看到任何標誌著美股見頂的新聞或者消息。如果一定要找一個,2007年4月的時候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的破產可以說是一個信號,但在那之後道瓊斯工業指數又上漲了15%。同時我們一般把雷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破產認為是2008年金融危機的標誌性事件,但雷曼兄弟公司是什麼時候申請破產的呢?是2008年9月15日,而那天道瓊斯工業指數收盤在10917.51點,距離頂部已經下跌了23.1%。

再讓我們來看下那輪股災的底部,出現在2009年3月6日,盤中道瓊斯工業指數跌到了6469.95點,之後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美股開啟了一段長達10年的大牛市。當我們回頭去找2009年3月6日的新聞的時候,看到的是“道指繼創12年新低”、“美國第四季度抵押債券違約率升至歷史新高”諸如此類的新聞,同樣也沒有看到可以明確指出當天就是底部的消息。如果要回溯利好的消息,那麼2008年10月2日布什政府提出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可以被解讀為利好。但要從2008年10月算起,到2009年3月6日的底部,道瓊斯工業指數依然下跌了38.3%。

因此通過對市場的分析,是否能精準的找到市場的頂部和底部呢?答案顯然是不可能。姑且我們不說“對市場的分析”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寬泛的定義,因為對於同一個信息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很難說哪一種分析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市場並不總是對實際情況有精準的表現,正如我們常說“資產的價格始終圍繞資產的價值波動”,長期看市場反映的是當中所有企業的質量之加總,但短期卻存在著高估或低估的表現。正如從1990年至今,雖然美股經歷了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以及2008年的金融危機,雖然兩次道瓊斯工業指數都分別有40%和50%的下跌,但並不影響從1990年年初至今累計820%的漲幅。

那麼到底是什麼決定了市場表觀上的頂部和底部?首先市場是由其中所有的上市公司組成的。每一個上市公司股價的表現都是由這家公司所有投資者的買賣操作所決定的,而決定一個投資者買賣操作便是投資者對這家上市公司的預期。因此整體市場的表現是其中所有上市公司股價表現的綜合體現,也是市場內所有投資者預期的綜合體現。市場的背後是每一個投資者,而決定市場表觀上頂部和底部的正是每一個投資者,也就是市場本身。

而作為單一的投資者,是永遠不可能弄清楚所有投資者想法的。因為如果作為單一投資者可以知道所有其他投資者的想法,那麼在一個“透明的市場”裡面,每一個投資者都可以知道其他投資者的想法,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在這樣市場中所有投資者都會做出同樣的投資決策,一致買入,或者一致賣出,那麼也就不會有交易存在。既然作為單一的投資者無法知道所有投資者的想法,因此也就無法判斷市場短期的波動,更無法精準的判斷出市場表觀上的頂部和底部。

沒有人能精準的判斷市場的頂部和底部。市場的頂部總是在一片歡樂祥和中到達,而市場的底部也總是在猶豫不決的上漲中形成。作為組成市場的所有投資者中一員的我們,永遠無法精準的找到市場的頂部或底部。同樣“低買高賣”這一行為不僅無法讓我們獲得超額的回報,反而會因此損失巨大的收益。我們應該做的便是放棄“低買高賣”的幻想,並透過股價的表象看清企業內在的價值,選取有價值的標的,並長期持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日積月累中獲得豐厚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