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信阳是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用户2775110405152


你这个问题让人很纠结啊,但信阳本身比你这个问题还要纠结!用时间线把历史上信阳的归属和地名连起来的话,你可以说一个贯口——地理图!

你的问题是古时候的信阳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那就先找古时候的信阳,信阳最早出现是北宋初年,原叫义阳(今信阳市区,罗山县),因讳“义”字(皇帝赵光义),改名信阳,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现在。所以古代的信阳就是现在的信阳市区和罗山县!

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你百度一下信阳,信阳的划分从古至今一直让皇帝很纠结!


小熊猫的背


夏商时期,这里已建立了息国、潢国等诸侯国,号称千乘之国;春秋时期,这里被称为申国;盛唐时期,叫义阳北宋由义阳改称为信阳,沿用至今。

信阳位于河南省南端,占据淮河上游。西南的桐柏山、南部的大别山将信阳与湖北省隔开,比如豫鄂两省交界处有著名的三关,既平靖关、武胜关、黄岘关(九里关)。从这层意义上讲,抛开京广铁路(高铁)不讲,信阳也是湖北省的北大门,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重镇。

春秋时,楚国立国于长江中游地区,国都在郢(湖北荆州)。楚国的主体部分就在现在的湖北省区域,而且楚国要当中原霸主,考虑到这层因素,信阳之于楚国的战略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信阳以西有汉水中游的重镇襄阳,以南有长江中游的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汉)和武昌(今湖北鄂州),以北有黄河中下游的古都洛阳、开封,又在淮河源头,往东可至合肥、南京。到了南北对峙的时代,信阳正好处在南北边界点上,又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北魏后期迁都洛阳,为了扩大南线的纵深,北魏孝文帝拿下重镇南阳,而信阳也成了北魏的眼中钉。南朝的中线防御体系有两大战略支点,就是襄阳和武汉,而要守住两大重镇,守住信阳和三关是前提。


shuo历史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历史沿革:西周时期,信阳境内分布着申、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为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本市设县之始。秦代以郡辖县,今信阳的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境内设5县,即: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李集、西阳县(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今淮滨县境内)、息县(今息县境内)、城阳县(今平桥区长台关)。汉沿秦制,今信阳地区仍属九江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今潢川县)、轪县(今光山县境内)、黾县(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三国时属魏国。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浉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唐代为申州、光州,属淮南道。北宋时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县、罗山2县。今信阳地区分别属光州和信阳军,北宋初年义阳(今信阳市区、罗山县)改称信阳军,一直延用至今。元代,光州辖县不变。改信阳州置,治所在信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信阳府,十五年复为州,二十年徙治罗山县(今河南省罗山县)。明初复治信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罗山、信阳等县市地。明代,光州管辖范围扩大至息县,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1475年由固始县析置)。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后改属汝守府)。原定城县、信阳县省去,分别由光州、信阳州管实土。清代,信阳州仍领辖罗山县。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1914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治所在信阳,1927年撤销汝阳道,改设信潢行政区(治所在今潢川),1929年撤销。1932年,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县城,辖信阳、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罗山、经扶县(今新县)8县。1949年1月,该专员公署不存。建国初,信阳分信阳专区和潢川专区,1952年10月,撤销潢川专区,划入信阳专区。1998年6月9日,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开始设立地级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忠武校尉


信阳,地处河南省的最南部。地处淮河的上游,东边连接安徽,南部又连接湖北。是一个三省通衢的宝地。是江淮河汉间的一块战略要地。

但信阳这个名字并不是这块土地最早的名字。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新君登基,这块土地当时的名字叫义阳,而新登基的皇帝叫赵光义,义阳因此就犯了皇帝老儿的名讳。为了避讳,下面的官员就开始操办改名的事情。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把义阳的义改为信,一来古文中信与申同(古代时候因为避讳而改名时一般遵循同义或同音的原则),义阳这块地春秋时建立的国家叫申国,这样也算回归了起初,二来呢是因着改为信阳可以体现出这个地方是中国故地的缘故。所以信阳就因此改了名字,并且一直到现今沿用了1000多年。

————————————————————————

那么义阳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本着认真负责的原则,对《重修信阳县志》进行了查阅。在翻阅史料发现义阳两字第一次出现是在秦朝,三国及魏时此地设有义阳郡义阳县。后来又因为政权的不同而割裂开来。曾出现了郡和县不同城的情况。后来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行政管理很乱。对此并没有很详实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曾在此设立义阳郡申州。(前文曾提及这里春秋时为申国)再后到了宋朝义阳就改名为信阳。

关于义阳因义阳山得名一说,在《重修信阳县志》中找到了相关内容记载,义阳山是因义阳郡得名。所以我对此说法存疑。因为年代久远,资料甚少,加上本人学识浅薄,能力有限。并未能找到义阳真的又来。一点拙在此呈上千虑之一得。做引玉之砖。


痛定思痛的小牛顿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信阳境内分布着申、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

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为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本市设县之始。

秦代以郡辖县,今信阳的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境内设5县,即: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李集、西阳县(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今淮滨县境内)、息县(今息县境内)、城阳县(今平桥区长台关)。

汉沿秦制,今信阳地区仍属九江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今潢川县)、轪县(今光山县境内)、黾县(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

三国时属魏国。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浉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

唐代为申州、光州,属淮南道。北宋时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县、罗山2县。今信阳地区分别属光州和信阳军,北宋初年义阳(今信阳市区、罗山县)改称信阳军,一直延用至今。

元代,光州辖县不变。改信阳州置,治所在信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信阳府,十五年复为州,二十年徙治罗山县(今河南省罗山县)。明初复治信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罗山、信阳等县市地。

明代,光州管辖范围扩大至息县,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1475年由固始县析置)。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后改属汝守府)。原定城县、信阳县省去,分别由光州、信阳州管实土。

清代,信阳州仍领辖罗山县。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1914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治所在信阳,1927年撤销汝阳道,改设信潢行政区(治所在今潢川),1929年撤销。1932年,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县城,辖信阳、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罗山、经扶县(今新县)8县。1949年1月,该专员公署不存。

建国初,信阳分信阳专区和潢川专区,1952年10月,撤销潢川专区,划入信阳专区。1998年6月9日,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开始设立地级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大楠胍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又名申城,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淮河上游。东连安徽,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历史沿革:西周时期,信阳境内分布着申、息、弦、黄、江、蒋、蓼等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相继吞灭上述各国,委派县尹(尊称为县公)进行管理,设置了直属于楚国中央管辖的地方政权——申县、息县、期思县,是为本市设县之始。秦代以郡辖县,今信阳的大部分地区属九江郡,境内设5县,即:雩娄县,治所在今商城县李集、西阳县(今光山县境内)、期思县(今淮滨县境内)、息县(今息县境内)、城阳县(今平桥区长台关)。汉沿秦制,今信阳地区仍属九江郡,郡县辖区缩小,息县改名新息县,且增设5个县,即:安昌县(今平桥区平昌关)、弋阳县(今潢川县)、轪县(今光山县境内)、黾县(今罗山县高店)、钟武县(今平桥区中山铺)。东汉初年,新息、弋阳、雩娄、蓼、轪等县改置侯国,改钟武县为平春侯国,置褒信侯国(国都在今息县包信镇),后相继恢复为县制;又置义阳县,治所在今浉河区。三国时属魏国。三国及东晋末分别为弋阳郡、义阳郡的郡治所在地。新置弋阳郡(治所在今潢川县境内),是为本市设郡之始。后又设义阳郡(治所在今平桥区平昌关),旋省去,西晋时又重设该郡,治所设于仁顺城(在今浉河区境内)。东晋时,豫州治所迁至西阳(今光山县境内),是为本市设州之始。唐代为申州、光州,属淮南道。北宋时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称义阳军、信阳军,军治所不变,辖信阳县、罗山2县。今信阳地区分别属光州和信阳军,北宋初年义阳(今信阳市区、罗山县)改称信阳军,一直延用至今。元代,光州辖县不变。改信阳州置,治所在信阳县。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信阳府,十五年复为州,二十年徙治罗山县(今河南省罗山县)。明初复治信阳县。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罗山、信阳等县市地。明代,光州管辖范围扩大至息县,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1475年由固始县析置)。信阳州辖罗山县、确山县(后改属汝守府)。原定城县、信阳县省去,分别由光州、信阳州管实土。清代,信阳州仍领辖罗山县。光州于1724年升为直隶州,辖光山县、固始县、息县、商城县,直隶河南行省,辖县不变。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州改县,信阳州、光州于1913年分别改为信阳县和潢川县。1914年,豫南道改称汝阳道,治所在信阳,1927年撤销汝阳道,改设信潢行政区(治所在今潢川),1929年撤销。1932年,省、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为省派出机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潢川县城,辖信阳、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息县、罗山、经扶县(今新县)8县。1949年1月,该专员公署不存。建国初,信阳分信阳专区和潢川专区,1952年10月,撤销潢川专区,划入信阳专区。1998年6月9日,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开始设立地级信阳市、浉河区、平桥区。


大脸你牛哥


阳信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就其名称由来,考证如下:

阳信县建县始于西汉初年,治所信城(遗址在今无棣县信阳乡)。《山东通志》载:“阳信帮城在今无棣城北十七里,今称信城”,据记载“韩信自燕伐齐,尝屯兵于此,帮信城、汉垒谢鞍城诸名皆缘韩信而起。以信揣之,当是先为信屯兵处,及置阳信县时,取汉垒为县治”(民国十五年版《阳信县志》,以下简《民国县志》)。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十八、十九页标注,汉初阳信建县时,信城在古笃马洒(即信马颊河)之北(阳),笃马河之“阳信”-“信”城,遂取“阳信”二字为县名。阳信之名最早见于《汉书》,自设县之始,作为县级政区名称,迄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阳信县曾两次更名:莽新时(公元9年)更名为东顺亭至东汉延光元年(公元122年)复名阳信;建国后的1958年11月并入无棣县,1961年两县分治复名至今。


惪州元良1978


是现在的信阳吧,中国有好多地方的地名是古代延用到今的。


木棉树先生


河南信阳挨着湖北荆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