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德国该怎么避免失败?

铁血游魂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德国的位置是处于欧洲中心的,这就是德国天生的缺陷,导致它在战争爆发时要面临两面夹击,但当年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提出了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虽然他在一战爆发前就去世了,但他的这个思想影响着德国的一战甚至二战,他提出的著名的施利芬计划,凭借德国发达的铁路网,以最快的速度攻下法国,虽然东边的沙皇俄国会调动大军进攻东普鲁士,但俄国落后的铁路网再加上调动的人数过于庞大,俄国需要6到8周的时间才能完全调动起来,这就是德国攻下法国的全部时间,攻下法国后,以最快的方式通过铁路网将主力部队运送到东线,打败俄国。德国想要成功就只有这种方式,否则一旦被法国托在西线,那么德国将会面临东西线两线作战,最终会拖垮德国。

施利芬是个大胆的人,他的计划虽然风险很大,但这是成功的唯一办法,整个计划的核心在于西线战役,而西线部队中最重要的就是右翼部队,将兵力全部集中于右翼,左翼放最少的兵力,同时在东线的部队足够自保就行,但他的继任者小毛奇却没有他那样的魄力,虽然小毛奇在任时,一直都奉行着施利芬计划,但出于保险他对计划作出了一些改变,将西线右翼部队减少了一部分,左翼部队增加了一部分,又增加了东线的部队,而这看似聪明的做法却断送了德国成功的希望,施利芬计划中的核心就在于西线右翼,他想依靠右翼攻下法国,而左翼就是为了吸引住法国主力部队,人越少越好,右攻左守,东线适时的做一些放弃,小毛奇完全弄反了,这也导致了德国最终陷入两线作战,直至四年后被击败。

所以说德国要想避免失败,只能铤而走险,按照施利芬计划,将兵力集中在西线的右翼,以最快速度攻下法国后转身攻向俄国,二战时候的希特勒就是这样的,凭借装甲部队的优势,发动“闪电战”,法国直接投降,进而吞并了欧洲大陆。


水壶说历史


一战的时候德国经过几十年的备战,准备充分,实力强大;而二战时期德国实际上才准备了6年,实际上还是在吃俾斯麦时期的底子,而且之前一战战败后被制裁得很惨,实力被削弱得很惨。如果不是一战的惨烈使英法等国产生了强烈的绥靖主义倾向,加上苏联的崛起使英法企图祸水东引纵容了纳粹德国的实力增长,纳粹德国是没有机会的。

一战时期,德国胜利的关键就是施里芬计划,这可以说是德国灭亡法国的唯一可能性,而一旦灭亡了法国,德国就将在欧洲大陆取得决定性的优势,再辅助一些手段,迫使英国不得不承认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即使不承认,德国也将拥有与英国抗衡的基础)。

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是西线右翼,即将主要兵力集中于西线右翼,最大化的集中兵力,最快的速度击溃法国。但施里芬计划存在相当大的空想性,而且其制定的年代过早,也不完全适应一战时期的军事现实,所以在一战时德军统帅小毛奇对计划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小毛奇违背了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不仅加强了东线兵力抵御俄国,而且屈从于德国皇太子的压力加强了西线左翼兵力,而这一切都是以削弱担任攻击主力的右翼兵力为代价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德军右翼攻击力不足,在马恩河被法军击退,战争进入了长期持久的堑壕战和消耗战,德国虚弱的国力基础就在此后的四年间被消磨干净了。事实上,马恩河战役一失败,小毛奇就像德皇威廉二世报告称:“陛下,我们已经输掉了战争。”

如果是我的话,从事后诸葛亮的立场,我认为小毛奇可以对施里芬计划有所损益,但不能违背施里芬计划的核心思想,应当最大限度的加强右翼。而面对左翼和东线的问题,应当分别对待。面对左翼皇太子的压力,可以向威廉二世力陈利害,请德皇出面安抚皇太子,让他正确认识他的作用。面对东线俄国问题,可以尽早联系列宁的布尔什维克以及任何俄国内部的反对派,以金钱支持他们在俄国内部发动叛乱和政变,牵制俄军。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地加强德军西线右翼兵力,一举灭掉法国。

扶持布尔什维克势力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养寇自重”。以德国的实力,即使消灭了法国,想击败英国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所以最佳方案还是在消灭法国后与英国和解;而让英国接受德国的欧洲霸权,除了通过两国皇室的姻亲关系努力外,为英国树立一个比德国更可怕的对手是十分必要的。扶持布尔什维克在俄国取得革命胜利,就可以将德国包装成抵御布尔什维克扩散至整个欧洲的堡垒,为德国巩固其在欧洲的霸权创造合理性。二战前夕,纳粹的扩张就是这么干的。



七个蘑菇头影视剧欣赏


首先马恩河之后德国必败这种调调可以丢去一边,不值一驳,但是我这篇回答还是主写马恩河,因为这次战役暴露出来的问题还在影响之后四年战争中的德军,最终送德军入土。

德军兵败马恩河为诸多批评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为了消费“德国军事神话破灭”这一话题,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绝大部分关于一战的文献和著作基本都在沿着马恩河失利导致德国战败这条路线前进,那么为马恩河战败背锅的无疑便是毛奇。毛奇在离职后指责威廉二世,而前任总参谋长施里芬的粉丝则指责毛奇对自己前任的方案大加修改,然后又放弃了虚构的“施利芬计划”。还有些对此战研究颇深的历史学者则指责毛奇失去了理智和毅力,中断了马恩河之战,从而导致德国速胜希望的消灭。

如果从毛奇的角度出发,他希望通过速攻打败法国,那么他显然是失败了。

但是!这里要说但是了。如果我们从德皇陆军的战略角度出发---如何避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时同时被两线的敌人压制,1914年的战局结果似乎并不糟糕:德军在两条战线都占据着均势或优势,同时避免了在战争的第一年遭遇决定性的失败。



小安zzz


我是任十三,我来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说到底是欧洲资本主义强国抢地盘,建立新秩序的一场世界大战。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的殖民地,从亚洲、非洲到拉丁美洲、大洋洲,基本能瓜分的都被瓜分的一干二净。欧洲各传统强国之间面临着广泛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互相看对方都不太顺眼。

在欧洲大陆的西边,英国和德国的矛盾首当其冲。英国作为老牌的帝国主义强国,此时正处在“日不落帝国”的末期,对于新兴的德国势力的逐步强大十分警惕,处处给德国的发展制造矛盾。


而另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法国,对于德国更加的咬牙切齿。因为他们刚刚经历了普法战争,法国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老大哥地位。法国国内的战争情绪汹涌澎湃,准备随时报复德国,以求东山再起。


在欧洲大陆的东边,俄国正在和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而最终战争的导火索也正是塞尔维亚青年开向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的那两枪。


1914年7月28日,战争开始了。


各种矛盾充分发酵和统一之后,形成了两个庞大的作战团队:同盟国和协约国。


同盟国的小伙伴有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协约国的小伙伴有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等国。

战争正式开打以后,主要有两条战线。一条是英国法国比利时和德军对抗的西线,一条是俄国和奥匈帝国、德国对抗的东线。其中,西线的战役的规模和战斗级数更高。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把马恩河会战的失利作为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的转折点。因为正是这次战役粉碎了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其实,从深层次来看,这只是个战术问题。德国的失败主要是体现在战略层面。

德国最大的失误是双线作战。

红色为同盟国,绿色为协约国,黄色的为中立国


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德国和他的小伙伴是在两线作战,腹背受敌。不利的局面要求德国必须在其中一线进行速战速决,这样他们才被迫选择了西线。然而马恩河会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英法联军和德军陷入了对峙的僵局。这就导致德国的局面更加不利,他们不但要全力面对后来英法联军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同时还有应付东线俄军的“布鲁西诺夫攻势”,失败的结局在情理之中。

德国若想取胜,便需要清除的认识到压制自己崛起的主要对手是英国。那就必须要在东线有所取舍,甚至出让一部分利益给俄国,保证后顾无忧。这样才能全力以赴的迎战英国和法国等老牌势力,结果也许大相径庭。


不管怎样,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同盟国的失败结束。时间跨度从191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18年,共有6500万人被卷入了战争,最终的伤亡超过了1000万人,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牺牲和灾难。

此战过后,欧洲国土面积排行第二,人口排行第三的奥匈帝国解体了


而俄国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世界各地的民族国家开始纷纷建立,这应该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积极意义。


任十三读史


一战德国之所以战败,是由于希特列野心造成的,同时进行三线作战。一条线是横扫西欧,先后拿下波兰、比利时、丹麦、挪威、法国等,与英国进行隔着海峡对峙;第二条线是与意大利展开对中东、北非的进攻;第三条线是兵分三路进攻苏联,深入苏联境内上千公里。

德国如果要避免失败,应该避免发起对苏联的战争,苏联这个国家领土太广阔了,横跨亚欧两大洲,并且地处高纬度地区,气候恶劣,冬天气温寒冷时是零下几十度。因为寒冷的气候,冻死很多官兵,寒冷的天气限制了武器的性能,比如枪拉不开,坦克、飞机油被凝结等不利条件,另外战线太漫长,后勤补给跟不上,再则,苏联是一个领土广阔,人口也多,重工业发达的国家。德国要吞下这么大的国家,根本不可能,即使拿下,也全陷于无止境的游击战之中。

除了避免对苏开战,德国还要避免中东、北非的作战,把全部的力量先拿下英国,因为中东、北非是英法的殖民地,拿下英法后,中东、北非已经没有武器等技术来源了,今后想拿下易与反撑。

再则,整合整个西欧,对所占领的西欧各国进行合理的行政区域划分,对占领区进行统一德国化,统一技术标准,对人民进行安抚,让其产生对新的国家认同。合理规划西欧技术工业建设,西欧工业技术本来就发达,稍加整合,技术力量就会爆发。

加快火箭、原子弹等新型高技术武器的研制,二战德国战败前已经成功发射火箭对英国进行攻击了,原子弹也将要取得成功。

善待犹太人,尤其是犹太科学家,让他们全力为德国服务。如果做到以上,那么,现在的欧州将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悠悠古今


一战爆发初期德国是完全有机会赢得世界大战的,因为根据《施里芬作战》计划,德军主力将在俄国未动员前的“时间差”,集中兵力从比利时进攻法国,一举击溃英法比军队,占领法国巴黎迫使西线结束投降,而后在回过头来对付东线俄军。德军早就在一战爆发前就已经按计划准备完毕。将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分为对俄国的东线和对法国的西线。其中,西线部队79个师,东线部队则仅设 10个师夹杂一些地方部队。东西线兵力分配比例大致为1:8。西线又分为左右两翼,右翼部队为68个师,左翼部队11个师,比例又是1:8,左翼部队中一部分配在凡尔登中央地段,这里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仅仅135英里)也是法国对德防御体系的重心所在其余则部署在长达240公里的的法德边境线上。西线中的右翼,是德国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国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按照“施里芬计划”,一旦战争打响,东线德军部队以其少数兵力与奥匈帝国军队遥相呼应,牵制俄军,目的在于将俄国限制于东普鲁士边境。


卓帅6


要向知道德国如何避免失败,我们首先要知道德国实现怎样的战略目标才算成功。

众所周知,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当然,这是相对于英法来说的,那么德国发动一战究竟想要什么呢?德国人自己说的也很直白,他们想要“阳光下的地盘”,也就是殖民地。

要知道,当时德国在非洲的利益还是挺大的,在中国的也不小,那么德国想要的是哪里得殖民地呢?

很明显是中东,印度,东南亚,可能还包括拉丁美洲。

这就是德国发动一战的原因,那么我们现在再来说德国如何避免失败。

避免失败有两重含义,一是平手,也就是说经过一场大战以后德国没能奈何得了协约国,同样没讨到好处,二是取得胜利,也就是说德国战胜英法俄,甚至包括美国,日本等。

德国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仅凭德国一个国家不可能战胜英法俄,更别说美国了。

当时英法俄的实力是很强的,法国的陆军加上英国的海军就足以立于不败之地,德国凭什么胜利?

那么,德国要避免失败就只能与协约国打成平手,最后达成协议。

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国小胜,协约国答应分给德国一些殖民地,二是完全平手,两大同盟谁也奈何不了谁,最后达成协议,不了了之。

那德国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

还是要闪电战,德国是拖不起的,拖得时间越久,对德国越不利。

但在历史上,德国就是实行的速决战,事实证明德国失败了,法国并没有被迅速击溃。而德国要迅速击溃俄国英国又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德国发动战争以后,失败就不可避免。奥匈帝国本身矛盾重重,并不能给德国多少帮助,反而分散了德国的精力。意大利更是个墙头草,战五渣。

这里就又出现另一个因素了,那就是盟友。若是德国找到一个好的盟友,说不定能取得胜利,当时的强国也就是英法俄德美这几个。德国能找谁呢?

俾斯麦的策略是成功的,但事实证明俄国与法国的关系更好,俄法传统友谊要胜过俄德友谊。而德国要找法国做盟友更是不可能的,这俩是宿敌。英国与德国也是矛盾重重,毕竟德国想要的是殖民地,英国的最多。美国有可能吗?不确定,不过当时美军也是个战五渣,整个欧洲都瞧不起美国,再加上美国距离遥远,德国不会找美国做盟友。

所以最后的结论是,一战不可避免,德国的失败也不可避免。

这是我的观点。


糊涂橙


首先战略不应该发展海军,尽量不要激怒英国,避免两线作战,重点打击方向错误,建议优先打击法国,对于俄罗斯采取防御,毕竟俄罗斯太大。控制美国参战时间。


冷酷水若寒


无法避免,因为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碎,对人类犯下了,恶贯满盈的滔天罪行,上帝伸出正义之剑,统统的格杀无论!


用户9356367495781


就不应当挑起一战,继续卑斯麦的政策猥琐发育,二三十年后用高一纬度的军事科技实现碾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