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都说中国古代二十四就是一部帝王将相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批判的一种做法。因为我们坚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个观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国家的治理权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掌握在精英手中,因此少数的政治精英对于政治和历史走向的影响是必然的。

特别是古代的中国更是如此,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也是一批精明的政治家所创造的,这些人有的为人所熟知,有的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

倒霉鬼郭元振

郭元振是何许人也?

郭元振在唐玄宗发动政变铲除太平公主时,担任的是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政变发生时,郭元振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带兵前往睿宗皇帝李旦的身边护驾,也正是他对李旦说:“皇帝是奉命剿灭逆党,请陛下放心!”这一句话不但稳定了李旦的心,而且也给李隆基的政变定了调子。

对于李隆基来说,这是相当重要的。于是政变结束后,太上皇便发布诏书:宣布太平公主一伙为乱党,皇帝李隆基是在平叛。李隆基的行动获得了合法性,郭元振事实上成了李隆基的“尉迟敬德”。

可以说郭元振是李隆基夺取实权的大功臣。

可是就是这个郭元振在玄宗皇帝阅兵时,竟然以“军容不整”为由差点被李隆基赐死。

这个其实很不合情理,因为理由很牵强,再者郭元振也是功臣,就算不赏也不至于要赐死。可是既然要赐死又为何在大臣的几句劝说下就免了死罪改为贬职。

玄宗李隆基究竟要干嘛,他真的要杀人吗?

当然不是,玄宗皇帝其实并不想要郭元振的脑袋,他看中的其实是郭元振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很重要: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倒霉蛋郭元振只能莫名其妙的被贬,第二天玄宗皇帝就任命了其他人接替了郭元振的职务。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中书令:姚崇

“破冰者”姚崇

继任者叫姚崇。

姚崇本是武则天时期的人,因为武则天退位后,姚崇不顾中宗君臣欢兴鼓舞,竟然对武则天的退位泣不成声。结果,被中宗李显由宰相贬为刺史。玄宗李隆基恰恰看中了他的这份忠诚。

当然忠诚或者忠臣也分两种。一种是谋臣之忠,这样的臣子可以为君王出谋划策,甚至为了帮助君王成就事业可以不择手段。另一种是贤臣之忠,这样的臣子可以为君王治理天下,他们坚守的不仅仅是对君王的忠诚,更是有自己的道德坚守和政治理想。当然这需要圣君的配合。

姚崇是这样的一个贤臣,玄宗是否相当圣君呢?

幸运的时玄宗李隆基相当圣君。于是阅兵后的第二天,李隆基到渭水之边围猎,再次召见了姚崇。姚崇进入君王行帐后,玄宗命姚崇就坐。姚崇却说:臣官职卑微,不敢与宰相同坐。

玄宗立马回到:你现在是兵部尚书兼同中书门下三品。

姚崇却不谢恩,而是进而对玄宗说:陛下臣有十项谏言奏明,希望陛下能够采纳执行,若陛下不采纳臣言,则臣不敢接受任命。

姚崇的十项谏言是:为政先仁义”、“不求边功”、“中官不预公事”、“国亲不任台省官”、“行法治”、“租庸赋税之外杜塞贡献”、“寺庙宫殿止绝建造”、“礼接大臣”等

玄宗皇帝对姚崇说:早该如此!唐玄宗李隆基对于姚崇的十项谏言全部接受。于是姚崇跪拜阶下:陛下圣明,明君治世千载难逢,姚崇不敢不尽心尽力。

姚崇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在他担任宰相一年后,大唐的各项事务就处理的井井有条,开元新政也在顺利的推行。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剧照:姚崇

“制度建设者”宋璟

姚崇在开元前三年担任宰相,可以说稳定了玄宗朝初期的混乱局面。对此姚崇自己心得意满,自认为“救时宰相”他做事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确实能革除过去的弊病,帮助玄宗在政治上扭亏为盈。不过他也只能当开元盛世的开头炮,由于他的做事风格,朝堂上下对他其实颇有微词。更为麻烦的是,他喜欢玩弄权术,也不够廉洁。至少他对自己的家人约束不够,导致家人陷入里通外国的贪腐案中。幸好在下属的建议下主动辞去宰相职位,最后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软着陆。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门下侍中:宋璟

接替姚崇的是宋璟。开元三年百废待兴需要做事干脆利落的姚崇进行阔刀大斧的进行改革。如今进入制度建设则需要老成持重的宋璟进行稳步建设。上天对于玄宗是何其的垂爱,打破旧格局有姚崇,进行制度建设有宋璟。

宋璟与姚崇刚好相反,他以老成持重、耿直刚正著称。在武则天时期,连女皇对他都礼让三分。中宗和睿宗时期因为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不喜欢,被贬地方任职。玄宗皇帝看中的就是宋璟的刚正和稳重。

宋璟担任门下侍中时,唐朝中央政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都知道唐朝初期就这里的三省六部制,不同于秦汉独相的首长制,唐朝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是一种群相的委员会制。到了开元时期,三省长官不再同时任命,一般有中书令就不任命门下侍中,有门下侍中就不任命中书令。姚崇担任中书令,宋璟担任的门下侍中,实际上在委员会制下形成了实际的委员会主席。分权变成了集权,这是玄宗皇帝君臣的共识,集权能带来高效率的行政,但是权力的制约相应的也被削弱了。

宋璟的办法是加强政务的公开。当宰相进宫奏事时必须要有史官和谏官在场。御史弹劾官员时必须穿法袍带法帽,当众宣读起诉书。这样一来,所有的事情就都公开透明化,谁也难以搞鬼。同时,宋璟大力革除武则天时期的告密之风。

到此,开元盛世的框架基本搭建起来。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剧照宋璟

“理财能手”宇文融

开元八年正月,宋璟被免去宰相职务,同样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荣誉虚衔成为国策顾问。这事其实很突然却一点也不奇怪。宋璟尽管在姚崇之后对帝国的制度建设进行了一些列完善,但是在司法和财政上却没能解决困难。首先是司法,面对常年积压的刑事案件,宋璟全部交由司法部门进行审理,并要求认罪伏法的可以适当减轻,对于继续上诉和不满的直接关进大牢之中,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更要命的是在财政上,由于中华帝国其实没有中央银行,货币一直都是官府和民间共同铸造。这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帝国的财政权,宋璟和他的搭档想一劳永逸,直接恢复了“私铸钱币为死罪”。这迅速引起了民间的极大不满,市场也出现了波动,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倒是暴露的问题。于是宋璟和他的搭档只能对此负责,选择下台。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宇文融

接替宋璟处理帝国司法和财政的是一个小官叫做宇文融。宇文融向玄宗皇帝进言:唯有彻查户口,方能解此困局。帝国人口不明,有些人是背井离乡,有些人是逃离户口地躲避税收。如此一来,前者容易造成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后者则会给帝国的混乱埋下隐患。因此,彻查户口重新编入户籍不但可以增加帝国的财政收入,也可以保证帝国政治的稳定。

玄宗皇帝采纳了宇文融的建议,并任命宇文融为朝廷特使专门处理此事。宇文融也不负皇帝所托,政策实行三年,八十多万农户和田亩数被重新登记在册,帝国的财政得到了充盈。玄宗皇帝龙颜大悦,宇文融被任命为监察长官兼户部长官。

宇文融的做法其实严重损害了地方富户的利益,不少隐瞒的人口和田地是依靠在地方富户名下的,这样一来就遭到地方富户发强烈不满。另一方面,由于宇文融团队拥有特权,不少事情是独断专行,破坏了帝国的行政体制。这就引来了中央不少官员的不满。

其中的代表就是中书令张说。中书令张说的行事风格类似于狄仁杰的务实之风,对于宇文融等人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十分不满。宇文融和张说的争端,也开启开元盛世后期的政治斗争,斗争的结果也为将来的帝国大乱埋下隐患。

「李唐风云」话说开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中书令: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