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都說中國古代二十四就是一部帝王將相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批判的一種做法。因為我們堅信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個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國家的治理權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掌握在精英手中,因此少數的政治精英對於政治和歷史走向的影響是必然的。

特別是古代的中國更是如此,作為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最為鼎盛的開元盛世,也是一批精明的政治家所創造的,這些人有的為人所熟知,有的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兵部尚書兼同中書門下三品:郭元振

倒黴鬼郭元振

郭元振是何許人也?

郭元振在唐玄宗發動政變剷除太平公主時,擔任的是兵部尚書兼同中書門下三品。政變發生時,郭元振以兵部尚書的身份帶兵前往睿宗皇帝李旦的身邊護駕,也正是他對李旦說:“皇帝是奉命剿滅逆黨,請陛下放心!”這一句話不但穩定了李旦的心,而且也給李隆基的政變定了調子。

對於李隆基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於是政變結束後,太上皇便發佈詔書:宣佈太平公主一夥為亂黨,皇帝李隆基是在平叛。李隆基的行動獲得了合法性,郭元振事實上成了李隆基的“尉遲敬德”。

可以說郭元振是李隆基奪取實權的大功臣。

可是就是這個郭元振在玄宗皇帝閱兵時,竟然以“軍容不整”為由差點被李隆基賜死。

這個其實很不合情理,因為理由很牽強,再者郭元振也是功臣,就算不賞也不至於要賜死。可是既然要賜死又為何在大臣的幾句勸說下就免了死罪改為貶職。

玄宗李隆基究竟要幹嘛,他真的要殺人嗎?

當然不是,玄宗皇帝其實並不想要郭元振的腦袋,他看中的其實是郭元振的職位,因為這個職位很重要:兵部尚書兼同中書門下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倒黴蛋郭元振只能莫名其妙的被貶,第二天玄宗皇帝就任命了其他人接替了郭元振的職務。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中書令:姚崇

“破冰者”姚崇

繼任者叫姚崇。

姚崇本是武則天時期的人,因為武則天退位後,姚崇不顧中宗君臣歡興鼓舞,竟然對武則天的退位泣不成聲。結果,被中宗李顯由宰相貶為刺史。玄宗李隆基恰恰看中了他的這份忠誠。

當然忠誠或者忠臣也分兩種。一種是謀臣之忠,這樣的臣子可以為君王出謀劃策,甚至為了幫助君王成就事業可以不擇手段。另一種是賢臣之忠,這樣的臣子可以為君王治理天下,他們堅守的不僅僅是對君王的忠誠,更是有自己的道德堅守和政治理想。當然這需要聖君的配合。

姚崇是這樣的一個賢臣,玄宗是否相當聖君呢?

幸運的時玄宗李隆基相當聖君。於是閱兵後的第二天,李隆基到渭水之邊圍獵,再次召見了姚崇。姚崇進入君王行帳後,玄宗命姚崇就坐。姚崇卻說:臣官職卑微,不敢與宰相同坐。

玄宗立馬回到:你現在是兵部尚書兼同中書門下三品。

姚崇卻不謝恩,而是進而對玄宗說:陛下臣有十項諫言奏明,希望陛下能夠採納執行,若陛下不採納臣言,則臣不敢接受任命。

姚崇的十項諫言是:為政先仁義”、“不求邊功”、“中官不預公事”、“國親不任臺省官”、“行法治”、“租庸賦稅之外杜塞貢獻”、“寺廟宮殿止絕建造”、“禮接大臣”等

玄宗皇帝對姚崇說:早該如此!唐玄宗李隆基對於姚崇的十項諫言全部接受。於是姚崇跪拜階下:陛下聖明,明君治世千載難逢,姚崇不敢不盡心盡力。

姚崇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在他擔任宰相一年後,大唐的各項事務就處理的井井有條,開元新政也在順利的推行。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劇照:姚崇

“制度建設者”宋璟

姚崇在開元前三年擔任宰相,可以說穩定了玄宗朝初期的混亂局面。對此姚崇自己心得意滿,自認為“救時宰相”他做事雷厲風行,乾脆利落,確實能革除過去的弊病,幫助玄宗在政治上扭虧為盈。不過他也只能當開元盛世的開頭炮,由於他的做事風格,朝堂上下對他其實頗有微詞。更為麻煩的是,他喜歡玩弄權術,也不夠廉潔。至少他對自己的家人約束不夠,導致家人陷入裡通外國的貪腐案中。幸好在下屬的建議下主動辭去宰相職位,最後以“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軟著陸。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門下侍中:宋璟

接替姚崇的是宋璟。開元三年百廢待興需要做事幹脆利落的姚崇進行闊刀大斧的進行改革。如今進入制度建設則需要老成持重的宋璟進行穩步建設。上天對於玄宗是何其的垂愛,打破舊格局有姚崇,進行制度建設有宋璟。

宋璟與姚崇剛好相反,他以老成持重、耿直剛正著稱。在武則天時期,連女皇對他都禮讓三分。中宗和睿宗時期因為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不喜歡,被貶地方任職。玄宗皇帝看中的就是宋璟的剛正和穩重。

宋璟擔任門下侍中時,唐朝中央政治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都知道唐朝初期就這裡的三省六部制,不同於秦漢獨相的首長制,唐朝的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是一種群相的委員會制。到了開元時期,三省長官不再同時任命,一般有中書令就不任命門下侍中,有門下侍中就不任命中書令。姚崇擔任中書令,宋璟擔任的門下侍中,實際上在委員會制下形成了實際的委員會主席。分權變成了集權,這是玄宗皇帝君臣的共識,集權能帶來高效率的行政,但是權力的制約相應的也被削弱了。

宋璟的辦法是加強政務的公開。當宰相進宮奏事時必須要有史官和諫官在場。御史彈劾官員時必須穿法袍帶法帽,當眾宣讀起訴書。這樣一來,所有的事情就都公開透明化,誰也難以搞鬼。同時,宋璟大力革除武則天時期的告密之風。

到此,開元盛世的框架基本搭建起來。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劇照宋璟

“理財能手”宇文融

開元八年正月,宋璟被免去宰相職務,同樣以“開府儀同三司”的榮譽虛銜成為國策顧問。這事其實很突然卻一點也不奇怪。宋璟儘管在姚崇之後對帝國的制度建設進行了一些列完善,但是在司法和財政上卻沒能解決困難。首先是司法,面對常年積壓的刑事案件,宋璟全部交由司法部門進行審理,並要求認罪伏法的可以適當減輕,對於繼續上訴和不滿的直接關進大牢之中,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不滿。更要命的是在財政上,由於中華帝國其實沒有中央銀行,貨幣一直都是官府和民間共同鑄造。這當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帝國的財政權,宋璟和他的搭檔想一勞永逸,直接恢復了“私鑄錢幣為死罪”。這迅速引起了民間的極大不滿,市場也出現了波動,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倒是暴露的問題。於是宋璟和他的搭檔只能對此負責,選擇下臺。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宇文融

接替宋璟處理帝國司法和財政的是一個小官叫做宇文融。宇文融向玄宗皇帝進言:唯有徹查戶口,方能解此困局。帝國人口不明,有些人是背井離鄉,有些人是逃離戶口地躲避稅收。如此一來,前者容易造成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後者則會給帝國的混亂埋下隱患。因此,徹查戶口重新編入戶籍不但可以增加帝國的財政收入,也可以保證帝國政治的穩定。

玄宗皇帝採納了宇文融的建議,並任命宇文融為朝廷特使專門處理此事。宇文融也不負皇帝所託,政策實行三年,八十多萬農戶和田畝數被重新登記在冊,帝國的財政得到了充盈。玄宗皇帝龍顏大悅,宇文融被任命為監察長官兼戶部長官。

宇文融的做法其實嚴重損害了地方富戶的利益,不少隱瞞的人口和田地是依靠在地方富戶名下的,這樣一來就遭到地方富戶發強烈不滿。另一方面,由於宇文融團隊擁有特權,不少事情是獨斷專行,破壞了帝國的行政體制。這就引來了中央不少官員的不滿。

其中的代表就是中書令張說。中書令張說的行事風格類似於狄仁傑的務實之風,對於宇文融等人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十分不滿。宇文融和張說的爭端,也開啟開元盛世後期的政治鬥爭,鬥爭的結果也為將來的帝國大亂埋下隱患。

「李唐風雲」話說開元盛世路上的那些人

中書令:張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