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县横江镇位于川滇交界,地处石城山下,关河江畔,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于此,东汉时期集镇基本形成。因地处要道,秦、汉、隋、唐“五尺道”、“僰 道”、“石门道”均经此南下。在漫长的2000多年里,秦五尺道、关河水道一度是横江镇及周边的安边镇、双龙镇等乡镇的主要交通。

天下宜宾旅游网说

五尺开天地,

风云绎横江。


这里因金沙江的支流关河横卧川滇之间,故名横江。它地处关河傍上一宽阔台地,四周良田万顷,一片葱茏;极目远眺,地广天高,满目生机。


横江古镇

横江镇是一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著名的商贸集镇。它背靠石城山、面临关河,作为宜宾为数不多的古镇,其不仅拥有千年历史文化、建筑文化、以秦时五尺道为代表的交通文化、战略要地所形成的军事文化、关河文化、僰人文化、戏剧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等文化。镇内有国家级文物石城山崖墓群、国家二级文物铜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朱家民居等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文物及古建筑。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古镇里,青石板铺成的老街宽不足2米,两边是用石头堆砌的房屋,街上来往行人很少,非常宁静。街上大多都开着八字墙的院门,据说八字墙的院门被视为殷实家庭的象征。这里曾经寺庙、楼阁林立,“九宫十八庙”千奇百怪,甚有 “明七星”(每条街口上有一座城楼)、“暗七星”(地下排水设施)之说,是宗教文化和古建筑的典型杰作。古镇里的建筑大约可以定位为晚清、民国至解放初期。镇内高墙深宅的房子不少,殷实的家庭都为自己营造一处舒适的居家。最出名的当属镇上最富有的朱、肖两家的洋楼。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朱家民居

朱家民居原名“石城别墅”、“朱公馆”,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横江镇开明绅士朱大文修建的住宅。整座民居依势而建、前低后高,庭园有院墙相隔,天井花木繁多。在大院里,有一栋仿西式风格的主体建筑,一楼一底,砖木结构,整座建筑集中、西式风格于一体,相得益彰,尤具民国建筑时期特点。右侧前方为一栋小碉楼,小碉楼是青瓦屋面,下段青石砌墙,上段为实砌砖墙,墙的四方辟有射击孔,第三层特设有突出于楼外的投弹孔。朱家民居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肖席珍公馆

肖席珍公馆坐落于关河畔,这幢洋楼石砌台基高九米,青砖青瓦楼四层,庞然屹立在关河畔,雄视着河上过往经来的帆舸及对岸的楼坝。这座当年雄踞金关二河,威震川滇两省的肖席珍司令的公馆,经过岁月悠悠,人世沧桑,虽已人去楼空,却依然能感受到它当年雄风的余韵。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古战场

从古到今横江的战争不断,留下了很多的战争遗址,也形成了非常浓厚的战争文化。横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王朝在此血腥镇压普法恶领导的都掌人起义;张献忠剿四川时,攻克石城山,杀死明朝官兵2万余人,尸横扁野,血流有声;太平军石达开部与清军在石城山前横江大会战二月余,终因叛徒出卖,兵败退入云南,导致大渡河悲剧,当年大会战的遗址,现在依稀可见; “大刀会”在石城山战争中死亡人数也不少;民国初年,蔡锷护国讨袁,由叙永东下纳溪,即由云南昭通——横江沿路激战,攻克叙府;军阀杨森宜宾城战败后,退守横江,在石城山周围横征暴敛;判匪头目陈云鹏、郑经纬、蒋树清等凭借石城山之险作贼巢,抗拒解放军,奴役残杀群众。如今,当地政府已经开发战争保育区,用战争元素和战争形态给游客以更强的互动和体验游览。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古码头

当年横江的水陆码头繁茂,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向西南转移,昆明宜宾两地往来更加频繁,横江商业、运输业发达,商家千家,人口近万,进入横江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被称为“小宜宾”。横江对岸的古渡口叫“楼子口”,楼子口应该是当时为过河人遮风挡雨所建,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六道并行奇观

镇内的伏龙口,因其地形像一条趴着的龙,因此得名。秦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宜富高速公路、宜凤公路、宜义路等六条道路交汇于此。这是一道“六道交汇”的地理奇观,时空跨越了2000多年。由于这六条道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形态特点,国家博物馆考称之为“川滇交通博物馆”。六道并行的奇特现象对研究川滇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石城山森林公园

省级森林公园石城山森林公园就坐落于该镇境内。石城山矗立关河岸边,海拔有1119米,山上峰峦叠翠,四季葱郁,有“蜀南林海”之称。石城山因“环列如城、状如覆斗”而闻名,战国、秦汉时的“僰道”“五尺道”“南夷道”经此而通滇、黔。这条古道,今谓为“西南丝绸之路”,至今在刀截斧劈般的峭壁上,仍有古栈道的遗迹,石城山可谓“西南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石城山有森林万亩,山顶主峰狮子头,状若雄狮昂首,震撼蓝天。登临俯瞰,横江如带,逶迤北去,极目远眺,四面群山环伏如拜。百里田园村舍尽收眼底,山上有溪涧三条,深潭数处,沿溪流观潭水,浅处,水清沙净,石理分明,声闻淙淙;山中还有“百蕨洞”“月牙洞水帘”“麻姑石”“石笋”“三股水”“观音阁”“二龙抢宝”等美景。石城山不仅风光雄浑壮美,且植物丰富,珍贵药材,名贵的石门兰,野山蕨菜、竹荪、蘑菇遍布林中。山上有明代摩崖大佛造像,明清古建筑雨寺庙,民族墓群多达160座。平蛮石寨门,道道卵石垒墙,这些都是秦汉拓疆之役,石达开大战清军留下的战争史证,它供人凭吊,给人以无限的深思。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北斗崖民族崖墓群

蜿蜒的关河畔是高高的崖壁,崖壁上凿有一排黑黝黝的“窗户”,古老而神秘,这就是崖墓。崖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了从汉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的僰人文化及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状况,对僰人文化的历史研究有积极的研究作用。因此,崖墓群与僰人悬棺并称僰人文化双璧。

其实北斗崖民族崖墓群只是石城山崖墓群的5个分布点之一。这5个分布点分别是位于横江古镇北斗岩的宋代崖墓群,位于双龙镇五星村天堂沟宋代崖墓群、水井村西北雷打石明代崖墓群,位于宜宾县城西60公里复龙乡春天村三十六臂山岩壁上宋至明代崖墓群、庆高村黑石头明代崖墓群。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关河号子

关河又称横江河,故称朱提江,发源于五莲峰南段,由南向北流经鲁甸、昭通、大关、盐津、横江至水富入金沙江 。关河水道迂曲,滩陡流急,号子成为关河船工的精神支柱。由于码头的停运,关河号子也渐行渐远。后来,由国家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组成的“五尺道”考古探险考察团来到横江,才使得这古老的关河号子重新被打捞出历史的水面。关河号子分为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唱词多为五言和七言句,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音调高低随航行经历和水流缓急而变。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婉转或俏皮诙谐。内容丰富,涉及人文地理、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2014年,关河号子申报为省级非遗。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戏文化

抗战期间,著名的顾雷声剧团、舒伯昆话剧团、华光剧团、川南大剧院,以及自贡、乐山、资阳等地的戏班纷纷来横江演出,川剧表演艺术家阳友鹤、张德成、曹黑娃均来此演出。耳濡目染,使横江人男男女女普遍成了川戏迷。


薅秧歌

“薅秧歌”亦被称作“薅草歌”,它通常是农民在薅秧除草时唱响的山歌。通常由一个打鼓匠领唱,众多农民合唱,一边歌唱,一边劳作,在歌声和鼓点的伴奏下,人们鼓足干劲、协调动作、齐心劳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宜宾县横江古镇石城山周边一带,这样的薅秧歌曾响彻山野田间。悠扬婉转的薅秧歌,从清明唱到端午,唱绿了小麦水稻,唱熟了满地苞谷。随着上世纪80年代土地下户承包到个人之后,很多人一起集体出动的大生产劳动越来越少,再加上现在科技发达,发明了除草剂,很多农民种地不再需要除草,薅秧歌已经濒临消亡。


人们常说吃在四川,宜宾人常说吃在横江,一句话道出了横江镇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横江古镇自从隋唐以来便是川南重要的以水陆码头的贸易镇,由于贸易的兴盛带动了与之相关的家庭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古老的街市上进行着商品的交易,商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文化的繁荣,街道两旁,店铺相邻,物品丰富,人流往来,甚是繁华,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川南贸易古镇景色,更形成了横江古镇独特的风味小吃眉毛酥。横江的眉毛酥已经被申报为县级非遗。


眉毛酥

横江古镇眉毛酥已成功入选宜宾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眉毛酥主料分别是花生、芝麻、面粉、食红,还有一种称为“酥”的神秘物,是曾经不肯传授于人的主要秘方。眉毛酥每一代技艺传承人都是唯一的,制作工艺绝对保密,且传男不传女。眉毛酥因手工捏成眉毛状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相当繁琐。据介绍,制作眉毛酥皮颇为考究,刚出锅的眉毛酥色泽淡黄,形态美观,入口酥而香脆,甜而不腻。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油饼子、蔡赖子素燃面、五香糖、什样锦、锅盔、米糖粑、萝卜胭脂、盐花生、炒米糖、开水涝糟粑粑无一不让路人留恋。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宜宾活化石」横江,一座传奇的川南文化旅游古镇


水陆两路,

见证小镇曾经的繁荣。

著名的“九宫十八庙”虽遭“文革”之劫荡然无存,

但是当年小镇商贸的盛景,

从现存的建筑中也能找到一丝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