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縣橫江鎮位於川滇交界,地處石城山下,關河江畔,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於此,東漢時期集鎮基本形成。因地處要道,秦、漢、隋、唐“五尺道”、“僰 道”、“石門道”均經此南下。在漫長的2000多年裡,秦五尺道、關河水道一度是橫江鎮及周邊的安邊鎮、雙龍鎮等鄉鎮的主要交通。

天下宜賓旅遊網說

五尺開天地,

風雲繹橫江。


這裡因金沙江的支流關河橫臥川滇之間,故名橫江。它地處關河傍上一寬闊臺地,四周良田萬頃,一片蔥蘢;極目遠眺,地廣天高,滿目生機。


橫江古鎮

橫江鎮是一座歷史文化名鎮,也是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著名的商貿集鎮。它背靠石城山、面臨關河,作為宜賓為數不多的古鎮,其不僅擁有千年歷史文化、建築文化、以秦時五尺道為代表的交通文化、戰略要地所形成的軍事文化、關河文化、僰人文化、戲劇文化和民風民俗文化等文化。鎮內有國家級文物石城山崖墓群、國家二級文物銅鉞、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朱家民居等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文物及古建築。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古鎮裡,青石板鋪成的老街寬不足2米,兩邊是用石頭堆砌的房屋,街上來往行人很少,非常寧靜。街上大多都開著八字牆的院門,據說八字牆的院門被視為殷實家庭的象徵。這裡曾經寺廟、樓閣林立,“九宮十八廟”千奇百怪,甚有 “明七星”(每條街口上有一座城樓)、“暗七星”(地下排水設施)之說,是宗教文化和古建築的典型傑作。古鎮裡的建築大約可以定位為晚清、民國至解放初期。鎮內高牆深宅的房子不少,殷實的家庭都為自己營造一處舒適的居家。最出名的當屬鎮上最富有的朱、肖兩家的洋樓。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朱家民居

朱家民居原名“石城別墅”、“朱公館”,始建於上世紀30年代,是橫江鎮開明紳士朱大文修建的住宅。整座民居依勢而建、前低後高,庭園有院牆相隔,天井花木繁多。在大院裡,有一棟仿西式風格的主體建築,一樓一底,磚木結構,整座建築集中、西式風格於一體,相得益彰,尤具民國建築時期特點。右側前方為一棟小碉樓,小碉樓是青瓦屋面,下段青石砌牆,上段為實砌磚牆,牆的四方闢有射擊孔,第三層特設有突出於樓外的投彈孔。朱家民居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肖席珍公館

肖席珍公館坐落於關河畔,這幢洋樓石砌臺基高九米,青磚青瓦樓四層,龐然屹立在關河畔,雄視著河上過往經來的帆舸及對岸的樓壩。這座當年雄踞金關二河,威震川滇兩省的肖席珍司令的公館,經過歲月悠悠,人世滄桑,雖已人去樓空,卻依然能感受到它當年雄風的餘韻。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古戰場

從古到今橫江的戰爭不斷,留下了很多的戰爭遺址,也形成了非常濃厚的戰爭文化。橫江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明王朝在此血腥鎮壓普法惡領導的都掌人起義;張獻忠剿四川時,攻克石城山,殺死明朝官兵2萬餘人,屍橫扁野,血流有聲;太平軍石達開部與清軍在石城山前橫江大會戰二月餘,終因叛徒出賣,兵敗退入雲南,導致大渡河悲劇,當年大會戰的遺址,現在依稀可見; “大刀會”在石城山戰爭中死亡人數也不少;民國初年,蔡鍔護國討袁,由敘永東下納溪,即由雲南昭通——橫江沿路激戰,攻克敘府;軍閥楊森宜賓城戰敗後,退守橫江,在石城山周圍橫徵暴斂;判匪頭目陳雲鵬、鄭經緯、蔣樹清等憑藉石城山之險作賊巢,抗拒解放軍,奴役殘殺群眾。如今,當地政府已經開發戰爭保育區,用戰爭元素和戰爭形態給遊客以更強的互動和體驗遊覽。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古碼頭

當年橫江的水陸碼頭繁茂,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向西南轉移,昆明宜賓兩地往來更加頻繁,橫江商業、運輸業發達,商家千家,人口近萬,進入橫江歷史上的鼎盛時期,被稱為“小宜賓”。橫江對岸的古渡口叫“樓子口”,樓子口應該是當時為過河人遮風擋雨所建,飛簷翹角,古色古香。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六道並行奇觀

鎮內的伏龍口,因其地形像一條趴著的龍,因此得名。秦五尺道、關河水道、內昆鐵路、宜富高速公路、宜鳳公路、宜義路等六條道路交匯於此。這是一道“六道交匯”的地理奇觀,時空跨越了2000多年。由於這六條道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不同的形態特點,國家博物館考稱之為“川滇交通博物館”。六道並行的奇特現象對研究川滇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石城山森林公園

省級森林公園石城山森林公園就坐落於該鎮境內。石城山矗立關河岸邊,海拔有1119米,山上峰巒疊翠,四季蔥鬱,有“蜀南林海”之稱。石城山因“環列如城、狀如覆鬥”而聞名,戰國、秦漢時的“僰道”“五尺道”“南夷道”經此而通滇、黔。這條古道,今謂為“西南絲綢之路”,至今在刀截斧劈般的峭壁上,仍有古棧道的遺蹟,石城山可謂“西南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

石城山有森林萬畝,山頂主峰獅子頭,狀若雄獅昂首,震撼藍天。登臨俯瞰,橫江如帶,逶迤北去,極目遠眺,四面群山環伏如拜。百里田園村舍盡收眼底,山上有溪澗三條,深潭數處,沿溪流觀潭水,淺處,水清沙淨,石理分明,聲聞淙淙;山中還有“百蕨洞”“月牙洞水簾”“麻姑石”“石筍”“三股水”“觀音閣”“二龍搶寶”等美景。石城山不僅風光雄渾壯美,且植物豐富,珍貴藥材,名貴的石門蘭,野山蕨菜、竹蓀、蘑菇遍佈林中。山上有明代摩崖大佛造像,明清古建築雨寺廟,民族墓群多達160座。平蠻石寨門,道道卵石壘牆,這些都是秦漢拓疆之役,石達開大戰清軍留下的戰爭史證,它供人憑弔,給人以無限的深思。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北斗崖民族崖墓群

蜿蜒的關河畔是高高的崖壁,崖壁上鑿有一排黑黝黝的“窗戶”,古老而神秘,這就是崖墓。崖墓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記錄了從漢朝開始一直延續到宋明時期的僰人文化及在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對僰人文化的歷史研究有積極的研究作用。因此,崖墓群與僰人懸棺並稱僰人文化雙璧。

其實北斗崖民族崖墓群只是石城山崖墓群的5個分佈點之一。這5個分佈點分別是位於橫江古鎮北斗巖的宋代崖墓群,位於雙龍鎮五星村天堂溝宋代崖墓群、水井村西北雷打石明代崖墓群,位於宜賓縣城西60公里復龍鄉春天村三十六臂山岩壁上宋至明代崖墓群、慶高村黑石頭明代崖墓群。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關河號子

關河又稱橫江河,故稱朱提江,發源於五蓮峰南段,由南向北流經魯甸、昭通、大關、鹽津、橫江至水富入金沙江 。關河水道迂曲,灘陡流急,號子成為關河船工的精神支柱。由於碼頭的停運,關河號子也漸行漸遠。後來,由國家博物館、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央電視臺聯合組成的“五尺道”考古探險考察團來到橫江,才使得這古老的關河號子重新被打撈出歷史的水面。關河號子分為上水號子和下水號子,唱詞多為五言和七言句,一人領唱眾人幫和,音調高低隨航行經歷和水流緩急而變。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婉轉或俏皮詼諧。內容豐富,涉及人文地理、民風民俗的方方面面。2014年,關河號子申報為省級非遺。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戲文化

抗戰期間,著名的顧雷聲劇團、舒伯昆話劇團、華光劇團、川南大劇院,以及自貢、樂山、資陽等地的戲班紛紛來橫江演出,川劇表演藝術家陽友鶴、張德成、曹黑娃均來此演出。耳濡目染,使橫江人男男女女普遍成了川戲迷。


薅秧歌

“薅秧歌”亦被稱作“薅草歌”,它通常是農民在薅秧除草時唱響的山歌。通常由一個打鼓匠領唱,眾多農民合唱,一邊歌唱,一邊勞作,在歌聲和鼓點的伴奏下,人們鼓足幹勁、協調動作、齊心勞動。上世紀80年代以前,宜賓縣橫江古鎮石城山周邊一帶,這樣的薅秧歌曾響徹山野田間。悠揚婉轉的薅秧歌,從清明唱到端午,唱綠了小麥水稻,唱熟了滿地苞谷。隨著上世紀80年代土地下戶承包到個人之後,很多人一起集體出動的大生產勞動越來越少,再加上現在科技發達,發明了除草劑,很多農民種地不再需要除草,薅秧歌已經瀕臨消亡。


人們常說吃在四川,宜賓人常說吃在橫江,一句話道出了橫江鎮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


橫江古鎮自從隋唐以來便是川南重要的以水陸碼頭的貿易鎮,由於貿易的興盛帶動了與之相關的家庭手工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人們在古老的街市上進行著商品的交易,商業的發展又帶動了文化的繁榮,街道兩旁,店鋪相鄰,物品豐富,人流往來,甚是繁華,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川南貿易古鎮景色,更形成了橫江古鎮獨特的風味小吃眉毛酥。橫江的眉毛酥已經被申報為縣級非遺。


眉毛酥

橫江古鎮眉毛酥已成功入選宜賓縣第四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眉毛酥主料分別是花生、芝麻、麵粉、食紅,還有一種稱為“酥”的神秘物,是曾經不肯傳授於人的主要秘方。眉毛酥每一代技藝傳承人都是唯一的,製作工藝絕對保密,且傳男不傳女。眉毛酥因手工捏成眉毛狀而得名,其製作工藝相當繁瑣。據介紹,製作眉毛酥皮頗為考究,剛出鍋的眉毛酥色澤淡黃,形態美觀,入口酥而香脆,甜而不膩。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油餅子、蔡賴子素燃面、五香糖、什樣錦、鍋盔、米糖粑、蘿蔔胭脂、鹽花生、炒米糖、開水澇糟粑粑無一不讓路人留戀。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宜賓活化石」橫江,一座傳奇的川南文化旅遊古鎮


水陸兩路,

見證小鎮曾經的繁榮。

著名的“九宮十八廟”雖遭“文革”之劫蕩然無存,

但是當年小鎮商貿的盛景,

從現存的建築中也能找到一絲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