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小學副校長“抄襲門”事件,老師們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細節

最近深圳如意小學胡紅梅副校長“抄襲門”事件在網絡持續發酵,這固然有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胡校長本人之前態度強硬、甚至以死相逼而近乎耍賴的言論,更激起了網友們的討伐。

我注意到一個現象,在相關留言中,教師群體更關注的不是胡校長的抄襲行為,而是她的“榮譽等身”。

深圳小學副校長“抄襲門”事件,老師們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細節

眾所周知,在中小學校,取得高等級的榮譽、發表高層次的論文,是評上高級職稱的必要條件。

我這樣說,可能有人反對說:已經有文件規定,不把論文作為評職稱的硬性條件了。

我知道有這樣的規定。

然而,當職稱指標少、符合條件的人多時,應該評給誰?

自然是誰有更多的加分項,分數打得高,誰就能評上。

論文不作硬性規定,意思只是,你沒有發表過論文,也可以參評。但如果你發表了論文,仍然可以加分。

在有些學校,一篇國家級刊物發表的論文,可以加到8分。而一個年度考核優秀,卻只能加1分。

論文可以弄虛作假,年度考核優秀只能拼實績——這還是在規則公平的前提下。

除了論文,榮譽也是加分的主要項目。

我們看胡校長這一長串榮譽,大多數是省市級別的(深圳是副省級城市,高級榮譽含金量更高),每一個都羨煞旁人。普通教師只要能得到其中一個,在評職稱時,就有很大的把握勝出。

別人兢兢業業多少年,都熬不到一個高等級的榮譽,你卻在這裡拉清單。

這豈止是馬太效應使然?簡直就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哇!

如果說,這一切都是憑本事拼出來的,大家也無話可說。現在東窗事發了,大家看到你通過弄虛作假而名利盡收,怎不心塞?

深圳小學副校長“抄襲門”事件,老師們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細節

中小學教師最大的痛苦,表象上看,是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低。但這不是本質。正如一些網友的刻薄攻擊所言:嫌低?總比環衛工好,總比農民好,不想幹辭職呀!

這時候,老師們往往語塞。

本質是,環衛工、農民(以小農經濟為生的)的人生目標,只不過是“活下去”。而教師的追求層次已經升級為“活得有價值”。

教師的痛苦,來自“日復一日的工作,一眼看到盡頭的人生”。準確地講,是沒有職業成長的空間。

公務員有層級豐富的職級和職務可以永遠追求,生意人寄託於滾雪球式地積累財富,普通打工者也可以憧憬一步步地升職加薪。

教師的職業成長路徑是什麼?

帶完一屆學生,不管成績多麼輝煌,三年之後,又回到原點,似乎一切都不曾發生。

那麼,走教育行政好不好?也不好。競爭激烈,而且違背職業發展規律。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都想當“官”不想教書,學校豈不烏煙瘴氣?

唯一可以追求的,只有評職稱。

所以, 這條路上才血流成河。 所以,才有“珍惜生命,遠離職稱”的絕望放棄。

深圳小學副校長“抄襲門”事件,老師們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細節

我國的教師職稱體系,本是前蘇聯的舶來品,早已不合時宜。

一是層級太少。僅有初級、一級、高級等三個層級。大多數中小學教師,終其教學生涯,只能止步於一級(中級)。

二是指標太少,評選規則不合理,論文與獲獎證書權重太高,致弄虛作假成風。

三是評審過程中人為因素太大,認真教書的人往往競爭不過善於鑽營者,劣幣驅逐良幣。

借用張文宏教授最近的一句話,略作修改,我們可以這樣說,教師職稱評審制度,就是一個專門“欺負老實人”的制度。

當前的中小學教師群體中,普遍瀰漫著一股“哀莫大於心死”的消極情緒。對職業成長失去了希望,對教學教研失去了興趣,甚至對職業本身也少了必要的敬畏。

如前所述,主要的原因,是教師普遍陷入了職業迷茫,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深圳小學副校長“抄襲門”事件,老師們更關注的是另一個細節

所以,當務之急,是改革教師職稱制度,以拓教師的職業成長路徑。應該參考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制度,建立層級豐富的中小學教師職稱體系。讓每一位教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始終看得到進步的希望,從而產生不竭的前進動力。

要把師德與教學實績,作為評定教師職稱的唯二標準。將論文和榮譽剔除出職評體系。要科學設計評審制度,努力消除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

只有簡化和淨化了職稱評價標準,才能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用心讀書,獲得持續不斷的專業發展,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