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見聞錄:它是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但文成人從不拒絕其美味


旅行見聞錄:它是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但文成人從不拒絕其美味


在到文成之前,我從未注意過蕨菜。哪怕在某本書裡見過,對它也是一掃而過,甚至都記不清它的模樣。自從多年前到了文成之後,便年年看到它。每年春天,也常與友人一起去山間採摘。這種在林地、灌叢、荒山草坡最常見的植物多生於淺山區向陽地塊,分佈於稀疏針闊混交林。

蕨菜的名號有很多。一位作家曾說,世界上大多數文化都有一種習慣,便是從植物的形態來推知藥性,以此給植物命名。蕨菜雖不以形態知藥性,卻也以形態得到“拳頭菜、貓爪、龍頭菜”等一些名號。它的名字與它的形狀一樣,帶著某種令人惶恐的狀態,恣意地由不起眼的地方冒出來,似乎它的形態一露出地面,就帶著萬物的意圖。


旅行見聞錄:它是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但文成人從不拒絕其美味


每年的的清明前後,蕨菜便像冬眠的蛇一樣甦醒過來,它的新生組織悄悄地從地下露出頭。然後由山坡、林間、枯枝敗葉下伸出捲成一團的棕色嫩葉。嫩葉一冒出地面,便像蛇一樣昂起頭,捲縮著身子,慢慢地往上伸展,這些伸展出來還未長出葉子的葉柄便是蕨菜。此時是採摘的最佳時期。但隨著中間葉柄伸長,蕨菜的小葉漸漸生長出來,等它展出美麗羽毛般的葉片時,蕨菜便老了。第一次採摘蕨菜時,帶著新鮮的感覺,當將那捲曲著身體的蕨菜握於手中時,內心裡卻有著一份惶恐,它那昂首的樣子,似乎在直視著你,讓人覺得詭異。過不了多久,它那原本挺立的腰桿變得綿軟起來,像失去脊樑的人一樣,便也沒什麼可顧慮的了。

蕨菜可食用部分就是像蛇形一樣未展開的幼嫩葉芽。食用蕨菜最早見於《詩經》:“陟坡南山,言採其蕨。”《本草拾遺》對食用蕨菜也有記載,蕨,葉似老蕨,根如紫草。生山間,人作茹食之。《綱目》也載:蕨,處處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狀如小兒拳,長則展開如鳳尾,高三、四尺。其莖嫩時採取,以灰湯煮去涎滑,曬乾作蔬,味甘滑,亦可醋食。其根紫色,皮內有白粉,搗爛,再三洗澄,取粉作粔妝,蕩皮作線食之,色淡紫而甚滑美也。


旅行見聞錄:它是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但文成人從不拒絕其美味


經過處理的蕨菜的確口感清香滑潤,再拌以佐料,清涼爽口,是難得的上乘酒菜,還可以炒吃,加工成乾菜,做餡、醃漬成罐頭等。

我也比較喜歡蕨菜配以生薑、大蒜、辣椒等調味品製成的涼拌小菜,覺得那種酸酸甜甜,帶點辣味的小菜特別爽口,百吃不厭。尤其幾個人聚在一起閒聊,備一盤涼拌蕨菜,邊海闊天空地聊,邊像品零嘴一樣地品著蕨菜,便覺得十分愜意。

有幾次,有親屬由北方到文成來,我也總想讓他們嚐嚐這種像蛇一樣從地下冒出來的植物的味道。因此,每到春季,我便期盼著,等待著蕨菜的成長,當蕨菜從地下一冒出來,它那捲曲的帶著彈性的身體剛剛向空中伸展,將要彈跳打開時,便將那嫩芽採摘過來,回來用開水燙過之後,加以各種作料,烹製各種可口的菜餚。食之,但覺得趣味盎然!野的,總給人帶來一股奇異的歡悅,就像人類某種精神的自由。


旅行見聞錄:它是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但文成人從不拒絕其美味


蕨菜嫩葉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現代研究也認為蕨菜中的纖維素可有促進腸道蠕動,減少腸胃對脂肪吸收的作用。入藥並有解毒、清熱、潤腸、化痰等功效,經常食用可降低血壓、緩解頭暈失眠,還可治療風溼性關節炎、咳血等病,並對麻疹、流感有預防作用。要命的是,蕨菜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種具有致癌能力的食用植物,其葉、嫩芽及根莖均有毒,牛食後都會引起慢性中毒。當然,也有人認為,“蕨菜致癌”雖有明確的科學證據,但致癌的意思是增加致癌風險,而不是吃了就會得癌症。而且風險大小跟攝入的量有關,偶爾吃幾次嚐嚐鮮,所帶來的風險也小到可以忽略。

儘管如此,但凡與健康不利的食物,人們總會退避三舍。況且人人都愛惜著自己的身體,再喜歡吃它,對它也敬而遠之了。但是民以食為天,不是三令五申杜絕的東西,此時不吃,彼時又在餐桌上見到它。


文 / 卡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