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解讀古中國對越南的戰爭意義

鎮壓安南人民起義

公元 621 年(武德四年),唐朝在今越南北、中部設置交州總管府,624 年改為交州都督府,679 年又改為安南都護府,治所在交州。隨著唐朝對安南地區統治的加強,當地人民都需要向朝廷交納的賦稅不斷增加,唐朝官吏橫徵暴斂,再加上連續發生自然災害,當地人民長期不滿唐朝的統治,故此在屬唐的二百多年間,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反唐起義:

帶你解讀古中國對越南的戰爭意義


李嗣仙起義;據史書記載,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嶺南俚戶,舊輸半課,及延祐到,遂勒全輸”。即本來唐朝朝廷規定嶺南山區的少數民族各戶只需交納其他地區一半的稅賦,但是劉延祐到任安南都護後,卻強迫他們交納全額稅賦。於是,民生哀怨,交州人李嗣仙於 687 年挑頭謀亂。劉延祐率領軍隊進行鎮壓,誅殺首領李嗣仙。但是,李嗣仙部將丁建、李思慎等繼續圍攻安南都護府城。唐軍固守,等待援軍。在援軍到來之前,起義軍攻破安南府城,殺劉延祐。後來,桂州司馬曹玄靜率兵征討丁建、李思慎等,將其全部擒獲並斬於安南城下。李嗣仙起義被鎮壓。

梅叔鸞起義:722 年,安南人梅叔鸞煽動挑荔枝向唐朝政權送貢品的民夫在驩州(今河靜省)發動起義,反抗唐朝的統治。梅叔鸞膚色黝黑,身體健壯,故人稱“梅黑帝”。他以衛山為根據地,內聯驩州所轄羈縻州的山區人民,外結林邑、真臘等國,“舉三十二州之眾”,“眾號四十萬”,起義軍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很快攻陷安南府城,趕走了唐朝任命的都護光楚客。唐王朝派遣驃騎將軍兼內侍左監門衛將軍楊思勖和都護光楚客率軍十萬前往安南鎮壓。為出其不意,楊思勖等沿著漢伏波將軍馬援的故道進軍。果然,梅叔鸞聽說唐朝大軍突至,“惶惑計無所出,被官軍所擒”,楊思勖就地處斬梅叔鸞,盡誅其餘黨,鎮壓了起義。

鎮壓安南將領叛亂

唐朝鎮壓杜英翰叛亂(越南史書稱為“布蓋大王”馮興起義):公元 790 年(唐德宗貞元六年),高正平為安南都護。他隨意增加稅收,重賦斂,人民苦不堪言。據越南史書記載,峰州唐林縣(今河西省三位縣甘霖鄉)富豪馮興、馮駭兄弟利用家族在當地較高的威望,於 791 年發動了一次大規模進攻安南都護府城、反抗高正平的起義。高正平無力抵抗,憂懼成疾而死。馮興佔領了都護府,但沒過幾個月也死去。軍士推舉馮興的兒子馮安繼位。馮安追稱其父為“布蓋大王”。唐德宗派虔州刺史趙昌為安南都護,率兵鎮壓。趙昌到任後,“遣使諭馮安”,馮安以為無法與唐軍抗衡,於是“率眾降”。但中國史籍中從未出現過馮氏兄弟的名字,《舊唐書》和《新唐書》都記載杜英翰是此次叛亂的首領:貞元七年(791 年)4 月,“安南首領杜英翰叛,攻都護府,都護高正平憂死”和“安南首領杜英翰叛,伏誅”。且《新唐書·趙昌傳》中記載較為詳細:趙昌在安南都護任期內,安撫人心,教化州民,並且增築羅城,修撰府志,使安南地區保持平靜達十年之久。802 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趙昌以足疾回朝。唐朝任命裴泰為安南都護。次年,安南牙將王季元起兵反抗裴泰,旋為左兵馬使趙勻打敗。唐朝重派趙昌為安南都護,“州人相賀,叛兵即定”。至此,此次叛亂才徹底平息下去。

帶你解讀古中國對越南的戰爭意義


唐朝平息楊清之叛:公元 818 年(唐憲宗元和十三年),唐朝宗室李象古任安南都護。李象古為政“貪縱苛刻失眾心”。時任驩州刺史的楊清,世代為地方豪強,權勢很大。李象古為控制楊清,把楊清召回身邊作了牙門將。楊清感到鬱郁不得志。819 年,“黃洞蠻”(居住在廣西左右江一帶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抗唐朝統治。李象古命楊清領兵三千征討黃洞蠻。楊清因人心怨怒,引兵夜還,攻陷府城,殺都護李象古及其妻子、官屬、部曲千餘人。唐朝另任命唐州刺史桂仲武為安南都護,且招諭之,赦免楊清,調其為瓊州(海南島)刺史。桂仲武到任時,楊清不接受唐朝的任命。桂仲武得知楊清經常對部下刑戮慘虐,弄得民不聊生後,便派人策反楊清各部首領,“數月間,歸附繼至,約兵七千餘人”,收復府城,斬楊清及其子楊志貞,籍沒其家。820 年 7 月,楊清另一子楊志烈也率殘部投降了唐朝。至此,唐朝平息了楊清叛亂。此後,唐朝駐安南的將領和軍士時而發生叛亂。譬如 828 年(大和二年),峰州刺史王升朝叛,安南都護韓約討斬之。843 年(會昌三年),築城將士不滿,起兵作亂,經略使武渾退回廣州,監軍段士則安撫亂眾。

唐朝抗擊南詔侵擾安南

八世紀至九世紀,先後有闍婆(爪哇)、林邑和南詔入寇安南。其中,尤以南詔對安南的侵擾為時最久。南詔,是中國雲南境內由烏蠻(彝族先民)和白蠻(白族先民)為主體建立的一個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唐玄宗時,其勢力日益強大。安史之亂後,南詔乘機擴充地盤。 公元 853 年,安南都護李涿“為政貪暴,強市蠻中馬牛一頭,止與鹽一斗,又殺蠻酋杜存誠。群蠻怨怒,導南詔侵盜邊境。”李涿又疏遠幫助中國戍邊的蠻酋李由獨,導致李由獨也倒向南詔,“由獨遂帥其眾臣於南詔,自是安南始有蠻患。”858 年(唐大中十二年),唐朝在這一年派王式為安南都護以抵禦南詔。王式“有才略,至交趾樹芍木為柵,可支數十年,深塹其外,洩城中水,塹外植竹,寇不能冒”,有效地減輕了南詔對安南的侵擾。860 年(唐懿宗鹹通元年),王式內召為觀察使討浙東之亂,唐朝任命李鄠為安南都護,於是,南詔乘虛再次侵擾安南。當年 12 月,南詔將段酋遷率軍三萬餘人攻陷交趾。安南都護李鄠奔武州(廣西宜山)。861 年正月,唐朝“詔發邕管及鄰道兵救安南,擊南蠻。”同年李鄠自武州發兵,收復安南。 鹹通三年(862 年)2 月,南詔又侵擾安南,唐朝廷派蔡襲前往支援。蔡襲率大軍至安南,南詔軍退去。

帶你解讀古中國對越南的戰爭意義


其時,嶺南西道(邕州)節度使蔡京忌蔡襲在安南擁有重兵,便向朝廷奏稱:“南蠻遠遁,邊徼無虞,武夫邀功,妄佔戍兵,虛費饋運。蓋以荒陬路遠,難於?驗,故得肆其奸詐。請罷戍兵,各還道。”朝廷不顧蔡襲力諫,聽從了蔡京之議,將安南戍兵撤走。鹹通四年(863 年),南詔兵再攻安南,交州城陷。蔡襲“闔宗死者七十人,幕僚樊綽取襲印走度江。”南詔佔領安南後,以段酋遷為安南節度使。為了收復安南,朝廷於 864 年(唐懿宗鹹通五年)任高駢為安南都護。次年,高駢先在海門(今越南海防安陽北)訓練軍隊,以作進兵安南的準備。866 年 6 月,大破南詔軍。10 月,攻克交趾城,斬段酋遷等 3 萬餘人,南詔退走。高駢又破附南詔之土蠻二洞,誅其酋長。於是,安南重新納入唐朝直接管轄之下。高駢因功升檢校、刑部尚書,仍鎮安南。同時,改都護府為靜海軍節度使。“安南為靜海軍節鎮,自此始。”南詔侵擾安南十年,至是乃平。


除了上述歷史上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外,史籍中還記載了今越南北、中部地區還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144 年起義軍搗毀九真城池;157 年的朱達起義;178~181年的樑龍起義;116 年、137 年和 184 年的士兵兵變;271 年的扶嚴地區(今太原、永富地區)起義;299 年九真地區起義;以及梁項(319~323 年)、李長仁和李叔獻(468~485年)趁當地刺史回國或亡故之機為篡奪刺史位發動兵變等等。但歸納起來,郡縣時期中國封建王朝在今越南北、中部地區用兵的性質主要有如下三類: 第一類:中國封建王朝鎮壓農民起義。從廣大人民的角度出發,封建統治階級鎮壓農民階級的起義,是對其封建統治的維護,這是在古代還是在今天都是要批判的。因此,越南民間為紀念二徵、“梅黑帝”、“布蓋大王”,廣建祠堂、廟宇,祭拜自己敬仰英雄,是無可厚非的。

帶你解讀古中國對越南的戰爭意義


但是,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在郡縣時期,中國中央封建王朝鎮壓地方起義,是國的內部事務,在性質上與漢朝鎮壓“黃巾起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無異。這些戰爭的爆發歸根結底是統治者與人民的利益衝突,根本不涉及侵略問題。 第二類:中國中央政權鎮壓叛亂和割據勢力。在古代,地處亞歐大陸東南端的今越南北、中部地區,遠離中國中央王朝統治中心。再加上當時交通條件的限制,因此,許多被派往當地的地方官吏或駐防將領很容易利用“天高皇帝遠”的因素做起“土皇帝”夢,發動叛亂建立割據政權。中央政權出兵鎮壓叛亂,消滅割據勢力,是維護國家統一的反分裂軍事行動,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也不涉及侵略問題。 第三類:抗擊外族入侵。 綜上所述,在郡縣時期,今越南北、中部地區屬於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下的邊遠地區,這段時期內當地發生的戰爭都屬於中央朝廷的“職權”行為,應視為中國境內之事。如果把這些戰爭看作是古代中國對越南的侵略,那麼這是不客觀的,也不符合中越兩國執政黨所信仰的歷史唯物主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