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走親越發像“演戲”,不吃飯、不留住,感覺是走過場,為啥?

新大風歌


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現在人事情都比較多,生活節奏快,加之修了村路,家家戶戶普遍都有三輪摩托車或小車,交通方便,走親戚說走就走,事一辦就返程了。

過去交通工具欠缺,走親戚全憑"11號汽車“步行,途中行走就需很長時間,待到親戚家把半晌時間都躭擱了,形勢所迫,不吃飯就不行,倒不是誰都想吃飯。

二是有些親戚巳經"老化",本早應吐故納新,但因一些傳統的習俗之緣故,遲遲藕斷絲連,放舍不了。

在我們那兒有一個講究,成年男子死了之後,要吃外婆家的飯,所以外婆家那邊人,在葬埋行禮來時,必須拿有用碗盛的飯食之類禮品,也堪稱祭食吧。拿來之後,主人將其擺在靈堂的恭桌上,以表對逝者的敬意。

而成年女子死了之後,要吃孃家人帶來的祭食,下葬時,也同樣將其擺放於墳墓前,寄託哀思。

鑑於上邊幾種情況,所以有些老人還在世時,一些老親戚還不得不走。

就象我家,我年事已高,還提什麼外婆,連舅父母早都下世了,就這,每年還得去舅父家拜年。孩子們和那邊的人很少接觸,近乎於陌生人,甚至去時對方連人認都認不得,還得做自我介紹,所以,孩子們只得硬著頭皮去。去了難免東西一放,停不下幾分鐘,就回來了。這不叫走過程叫啥?但不去又使不得,斷不起,關鍵是孩子想給咱吃外婆家那碗飯的!

同理,老伴也老了,跑不動了,幾乎也不去孃家,孩子們為了保這碗飯,還得走動,只是"湊合"罷了。

但是不盡然,有些親戚照樣走得特近,也很熱火!至於吃飯過夜,那是家常便飯,習以為常。

就象新女婿相跟媳婦走岳父母家,岀嫁的女子回孃家探望老父母……類似這種情況,不管路途遠近,正常情況下吃飯是必不可少,住幾天也是常有的事。

親戚也要"吐故納新",這很正常,全在情理之中。絕非什麼現在人情意淡了等等。試問,若不這樣,難道那些老親戚,晚輩人彼此都互不認識,還能子子孫孫老走下去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