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投资哲学和策略

1.子公司和普通股投资组合列表

巴菲特的资金配置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对上市公司部分股权的投资,二是对私人企业控股权的收购。

  • 股票投资的原因:经验显示,拥有一项出色生意的部分所有权,其价格要比协议买下整家公司便宜很多。因此,想要拥有一项出色的生意又不想价格太高,采取直接购并的方式往往不可行,不如通过买入股票而间接拥有其部分股权。当价格合适时,巴菲特很愿意持有大量的仓位,这样做不是为了要取得公司的控制权,也不是为了将来再转卖出去或是进行购并,而是期望企业本身能有好的表现,进而可以转化为企业较高的市场价值及丰厚的股利收入——不论是握有少数股权或是多数股权皆如此。
  • 更爱私人企业收购:“虽然我们对于买入少数股权的投资方法感到满意,但真正会让我们感到雀跃的还是能够以合理价格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全部股权。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出色的收购(也希望能够再次做到),但这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比起以理想的价格买入公司少数股权的工作要困难许多。” 控股一家公司有两个重要优势:首先,当控股一家公司时,便有了分配资金的权力。如果是部分持股,我们就完全没有说话的余地。这个优势很重要,因为大部分的公司经营者并不擅长做资金分配。其次,控股一家公司的第二个优点与税负有关。当只是部分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权时,伯克希尔会承担比控股一家私人企业高得多的税负成本。
  • 双管齐下的原因:巴菲特和芒格希望拥有一种组合——不仅有着杰出的经济特质,而且全部由出色的经理人所打理。最喜欢的投资模式是通过协商,以合理价格买入一个优秀企业的全部股权。但是如果有机会能在股票市场上以低于购并成本很多的价格取得一家优秀上市公司部分股权,也会一样高兴。这种双管齐下的投资方法——即协商买下整家企业和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在资金配置上比起那些只坚持某一做法的人来说拥有很大的优势。

2.巴菲特的投资准则、策略及演化

1) 投资的12条准则

a) 企业准则:

l 企业是否简单易懂;(选择能力圈以内的标的)

l 企业是否拥有持续稳定的经营历史;(最好的回报来自那些多年稳定经营提供同样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一个在合理价格上的好企业,比便宜价格的坏企业更有利可图)

l 企业是否拥有长期良好的前景?(持续提供高回报的、拥有护城河的企业——特许经营权企业的产品或服务:①被需要或渴望;②无可替代;③没有管制。这些特点令这类公司能保持售价,偶尔还能提高售价,却不用担心因此失去市场份额和销量。)

b) 管理准则:

伯克希尔购买的企业,必须由他欣赏、信任和具有竞争力的管理层来管理;巴菲特所给予的最高评价,是管理层像公司的主人一样行为和思考:提升股东价值。

  • 管理层是否理性;(配置公司资本的能力——保留资金再投资、并购、分红或者回购,是管理层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长期而言,这将决定股东的价值)
  • 管理层对股东是否坦诚;(巴菲特高度赞扬那些能全面、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管理层,他们承认错误,也分享成功,对于股东他们开诚布公)
  • 管理层能否抗拒惯性驱使?(惯性驱使来自几种情况:一,组织机构拒绝改变当前的方向;二,仅仅为了填满时间,通过新项目或并购消化手中的现金;三,满足领导者的愿望,无论其多么愚蠢,下属都会准备好新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四,同行的行为,同行们是否扩张、收购、制定管理层薪酬计划等都会引起模仿。惯性驱使的原因:一、无法控制做事的欲望;二、不停地与同业和不同行业的企业比较;三、高估自己的能力;四、盲目模仿)

c) 财务准则:

不太看重某个单年度表现,而是看重五年的平均表现。对采用会计戏法、产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年终数字、粉饰业绩的做法会失去耐心。

  • 重视净资产回报率而不是每股盈利;(剔除非经常损益;在没有财务杠杆的情况下,也能产生令人满意的回报)
  • 计算真正的“股东盈余”;(公司的净利润,加上折旧、损耗、摊销,减去资本支出和其他必需的营运资本)
  • 寻找具有高利润率的企业;(注重控制成本)
  • 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润,至少创造一美元的市值。(公司每留存一美元的利润,至少应该创造一美元的市场价值)

d) 市场准则:

  • 必须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价值决定于在其生存期间,预期产生的所有现金流,在一个合理的利率上的折现)
  • 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否以折扣价格购买到?(拥有安全边际,折扣价买到杰出的公司)

3. 通过历年巴菲特致股东信看思想转变

ü 1965:情况变糟后别再继续投钱

事件:自1962年起,巴菲特开始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当时的股价为每股7.60美元。直到1965年,不断的买入使得巴菲特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控股大股东,平均收购成本为每股14.86美元。

经验:在最初的16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收入从6 400万美元下降到4 900万美元。然而,公司并没有继续向逐渐衰退的纺织行业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现金流被用来从二级市场上回购公司已发行的股票以及投资其他证券。

ü 1967:投资你熟悉和了解的行业

事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试水保险行业,投入900万美元并购了两家保险公司:国家赔偿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和国家火灾与海事保险公司(National Fire and Marine Insurance Company)。这两家公司都位于巴菲特居住的奥马哈市。

经验:巴菲特筹备了一个逐渐发展保险公司的长期计划。他投资自己熟悉和了解的行业:保险业。

ü 1973:现金流为王

事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加大了对蓝筹印花公司(Blue Chip Stamps)的投资力度。 经验:在印花券这个行业里,公司预先收取现金,将印花券(本质上就是欠条)提供给客户。公司并不需要为这些负债支付利息,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现金投资于其他行业以获取更多的收益。这是巴菲特以最低风险创造现金流的投资哲学的完美写照。保险行业也具有类似的特征。

ü 1977:关注保持成功增长的公司

事件:保险公司通过扩展和并购以飞快的速度保持连续增长。巴菲特在年报中说,在最初的10年里,保险业务收入增加了近600%,从最初的2 200万美元增加至1.51亿美元。

经验:巴菲特对保险行业的深刻了解有助于其锁定最杰出的保险公司管理者,委派他们各自负责独立的业务部门。杰出的管理者是保险公司保持连续增长的关键因素。

ü 1980:股价下跌后开始买入

事件:197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盖可保险公司进行了第一笔投资,盖可保险公司那时正濒临破产边缘。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了盖可保险公司720万股的股票,占其所有股权比重的33%。

经验:巴菲特对于为什么投资盖可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做出了如下解释: 盖可保险公司当时面临的难题使其陷入了与美国运通公司1964年爆出色拉油丑闻后相似的困境。两家公司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是暂时受到财务危机的影响,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盖可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本质上都是不错的企业,只不过局部突发的“可切除肿瘤”损害了它们的健康,它们的情况与那些需要发生“彻底转变”的公司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在后一种情况下,管理层希望并且必须要成功完成公司的彻底转变。巴菲特强调,绝大多数公司的转型并没有成功。然而,盖可保险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却是例外,因为它们的基本业务部门是非常健康的。只有通过评估确认公司存在的问题只是暂时的,股价大幅下跌后才是买入股票的好时机。

ü 1984:仔细区分披露的财务数据与真实财务状况

事件:巴菲特说过,保险行业损失的估计值可能会与最后披露的数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年报披露的收益数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1983年,根据之前的情况预测,保险事业部的估计损失值约为3 300万美元;然而,一年之后,校正后的实际损失额高达5 100万美元,比最开始预测的损失额高出50%。

经验: 编制财务报表需要我们对很多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分析一家公司时,应该仔细检查公司几年来的财务报表,只关注最近一两年的财务数据是远远不够的。

ü 1985:谨慎对待高资本支出的夕阳行业

事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现在已经不再从事纺织生产业务了,而在1965年巴菲特接管公司时,纺织业是公司的主营业务。

经验:巴菲特写道:“一旦公司某项业务出现亏损的迹象,即使我们利用公司额外的利润为这项业务注入资金也是不恰当的做法。”例如,巴菲特认为,另一家纺织公司——伯灵顿工业公司(Burlington Industries)以每股超过200美元的价格买入实际价值仅为60美元的股票就是一笔错误的投资。他写道:“如果一个行业经济基础不好且名声较差,即使有一群声誉良好的管理者决定投资它,该行业面临的窘境也不会因此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ü 1986:关注公司的奢侈品支出,了解真实的公司文化

事件:在一份书面材料的小字说明里,巴菲特写道:“去年我们购买了一架公司商务机。”

经验:公司商务机非常昂贵,而且运行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就像巴菲特所说的那样,“看起来就像是很烧钱的东西”。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那样:“把某样东西变为一种合理的需求是很容易的,因为只要人们怀着拥有这样东西的渴望,那么他们总是会找到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作为投资者,应该注意观察公司的支出情况,从中了解真实的公司文化。

ü 1988:绝佳的股票要大量买入,长期持有

事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花费了5.92亿美元购买了可口可乐公司1 420万股股票。为什么首次购买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就摆出如此大的手笔,巴菲特解释说,他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持有。他进一步说道:“我们会继续把投资集中到少数几家我们完全了解的公司。”他非常赞同梅·韦斯特(Mae West)的一句话:“好东西不嫌多。”

经验: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票的价值翻了10倍。巴菲特之所以能做到长期投资,是因为他只投资那些他非常熟悉而且管理质量良好的公司。关于可口可乐公司的CEO,巴菲特这样写: 通过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技巧,罗伯特·戈伊苏埃塔(Roberto Goizueta)实现了产品和收入的双增长,为股东们创造了更多的收益。显然,消费品生产公司的CEO鉴于其个人的自然倾向或人生经历,在公司管理过程中要么侧重于市场营销,要么侧重于财务管理,偏重于某一领域的结果必然是以企业管理的其他方面为代价。然而,对罗伯特来说,他把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绝佳的投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总是稍纵即逝。如果发现了这样的公司,那就应该大量买入该公司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

ü 1989:看上去愚蠢的行动 VS.愚蠢的行动

事件:1989年,两大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发展。首先,飓风雨果给加勒比地区和卡罗来纳州带来了几十亿美元的损失。其次,在数周时间内,加利福尼亚州发生的大地震引发的损失难以估算,甚至在地震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恢复。

经验:在1989年自然灾害发生前,保险行业的保费严重不足。与很多人不同,巴菲特总是远离不能盈利的公司。就在地震发生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资金实力雄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立即提供了总额高达2.5亿美元的灾难保险赔偿金,并在报刊上大肆宣传。 正如巴菲特解释的那样:“当收益率会影响盈利预期时,我们希望尽可能谨慎地估计未来的风险情况。在我们的公司,这方面准备得很充分。”虽然看上去有些愚蠢,但是收取足额保费以应对巨灾风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盈利的。 关于这一点,巴菲特是这样回应的:“我们宁愿看上去显得愚蠢,只要我们的行动不愚蠢就好。”最主要的经验是要理智地行动,而不要管其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些行动的。

ü 1990:悲观主义是你的朋友

事件:对于银行业来说, 1990年是极其悲惨的一年。由于投资者担心加利福尼亚州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股票价格下跌了将近50%。巴菲特再次增持富国银行400万股股票,这使得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持有的富国银行股票数量占其流通股总数的10%。

经验:巴菲特在书面材料中写道:“引发股票价格下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悲观——有时候,悲观情绪是全方位的,它无处不在;而有时候,人们仅仅是对某家公司或者某个行业的前景表示悲观。”但是,你仍要十分小心。巴菲特警告说:“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仅仅因为某些行业或股票目前在市场上不受欢迎,就认为对其投资是不明智的决定。与之背道而驰的方法是采取跟随大众的策略。此时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追随大众的想法。不幸的是,伯特兰· 罗素(Bertrand Russell)对生活的观察常常具有某种非同寻常的力量,同样适用于金融世界: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思考。很多人的确是这样。” 2008—2009年,当股票市场的价格下跌了将近40%的时候,巴菲特写道:“在投资的世界里,悲观主义是你的朋友,过度乐观是你的敌人。”

ü 1991:避开自己不了解的行业,控制风险

事件:1991年,中途航空公司(Midway)、泛美航空公司(Pan Am)和美国西部航空公司(America West)都进入了破产程序,这一年对美国航空业来说是灾难性的一年。巴菲特预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投资在美国航空业上的3.58亿美元将会贬值35%左右,降至2.32亿美元。而在一年前,巴菲特就曾写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对美国航空业的投资应该全部撤出,除非在未来几年里,该行业规模大幅度收缩。” 经验:关于航空业投资还有另外一个教训。“尽管有大量的权益资本已经注入该行业,但从总体上来说,航空业自诞生以来至今仍然处在净亏损的状态。”巴菲特写道。在经历了美国航空业投资的失败后,巴菲特似乎已经下定决心撤出航空业,因为他认为航空业并不是自己熟悉的行业。如果你只对自己了解的行业进行投资,那么投资风险将会大幅度降低。

ü 1992:警惕股票分拆政策

事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首次突破1万美元。

经验:股票价格水平不应该被用作衡量股票未来收益的指标。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股票分拆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巴菲特解释说:“总的来说,我们相信公司的股本政策——包括股票不分拆政策,帮助我们聚集了一大批股东,他们与其他股权高度多元化的美国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说到底,最重要的考察因素还是公司的业绩。不要因为听到某家公司准备分拆股票就去投资这家公司。

ü 1993:找到优秀的CEO

事件:巴菲特对内布拉斯加家具城(Nebraska Furniture Mart)的CEO——B女士的尊敬众所周知。

经验:巴菲特经常强调良好的经营记录的重要性。显然, B女士没有高学历,但她成功地经营了一家公司,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巴菲特发现了她的能力,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机会,因此毫不犹豫地与她结成合作伙伴。从这个例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拥有出色经营记录的CEO们是你的最佳投资对象。

ü 1994:普通行业的巨大成功

事件:巴菲特分析了史考特飞兹公司是怎样获得巨大成功的。他写道:“史考特飞兹公司在1993年就进入了‘世界500强’名单——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你可以将史考特飞兹公司的成功归功于公司恰好处在盈利周期的最高点、拥有垄断地位或者财务杠杆效应等因素。然而,上面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那么,史考特飞兹公司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经验:巴菲特是这样解释的:“拉尔夫(史考特飞兹公司的CEO)成功的原因并不复杂。本杰明· 格雷厄姆早在45年前就教导我,在投资的过程中,即使没有惊天动地

的大动作,也同样能够获得令人艳羡的高额回报。随后,我很惊讶地发现,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公司各方面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只需要处理好一些基本的管理事务,精力不要过度分散。这就是拉尔夫成功的秘诀。”

ü 1995:关注管理团队优良的公司并购行为

事件:1995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购了黑尔斯博格钻石公司(Helzberg’s Diamond Shops),在这次并购中,巴菲特写道: 杰夫(Jeff)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管理者。事实上,如果不是杰夫在管理企业,我们是不会并购这家公司的。购买一家没有优良管理团队的零售企业,就像购买了没有电梯的埃菲尔铁塔。

经验:与巴菲特的经历不同的是,很多公司的并购并不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优秀的管理团队,而且公司的根基没有建设好。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曾经恰如其分地指出,这些公司并购案的动因都是过度自信:“交易的魔力让人们忽视了实际工作。谈判成交的过程令人兴奋而且很有趣,具体的工作却是烦琐、劳累的。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大堆令人疲惫的烦琐工作开始……而交易过程总是充满着浪漫和诱惑的气息。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毫无意义的交易你也愿意去做。”巴菲特经常向经理人就并购事宜提出各种质疑。

ü 1996:千万不要卖得太早

事件:当盖可保险公司出售其剩余的50%股份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购买了这些股份,从而实现了对盖可保险公司的完全控股。尽管巴菲特第一次购买盖可保险公司的股票是在1951年,当时他用的是自己的个人账户,但1952年他就将这些股票卖出了,之后他一直对卖出这些股票表示非常痛心和遗憾。于是,从1976年开始,他以公司的名义再次买回了这些股票。

经验:巴菲特解释说,尽管在1952年卖出盖可保险公司的股票时,他赚取了15 259美元的利润,“然而在接下来的20年里,我卖掉的盖可保险公司股票的价值高达130万美元,这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教训,那就是在确定公司未来发展前景良好的时候,卖掉它的股票是一种非常失策的做法。”

ü 1996:了解公司的雇佣惯例,摒除偏见

事件:飞安国际公司(Flight Safety International) 79岁的创始人和CEO艾伯特·尤斯基(Albert Ueltschi)将自己的公司卖给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经验:个人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公正地评判一个人,而不是根据这个人的年龄来评价他。正如巴菲特进一步解释的那样:“尤斯基可能已经79岁了,但他的容貌和举止看起来只有55岁。未来他仍然能够像过去那样管理好企业。我们肯定会获得成功。我已经告诉他,尽管我们并不相信分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能够带来什么好处,但我们愿意按照2∶1的比例‘分拆’他的年龄——当他100岁的时候,我们会假想他只有50岁。”

ü 1997:保持耐心

事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报告称,公司投资并买入了总价值为46亿美元的零息票长期国债。如果利率上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将遭受严重的损失;不过,如果利率下降,公司将获得丰厚的资本利得收益。

经验:巴菲特首先解释了当股票市场气氛热烈、火爆异常时,应该遵守怎样的投资纪律。巴菲特决定不击打——也就是说, 1997年,他并不准备在股票市场上进行额外的投资。然而,他也清晰地表明:“日复一日,站在那里没什么动作,肩膀上扛着一只球棒发呆,看起来也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尽管不容易做到,但对成功的投资来说耐心是非常重要的。当股票的价格已经远远高于其基本价值的时候,远离市场,不要投资,保持耐心。

ü 1999:对自己负责

事件:到目前为止,从巴菲特的投资经历来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今年的业绩表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相比,绝对收益要逊色不少,相对收益也是如此。巴菲特对自己的资本配置表现给出了D的评分,他并不满意自己的投资业绩。

经验:当公司的业绩表现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时,对公司管理人员不满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不是由个人来承担责任,那么在通常情况下,投资者都会将表现不佳的原因归于外在的经济环境或者利率波动。

ü 2000:在过度兴奋时卖出股票

事件:巴菲特提醒说:“通常情况下,股票的长期前景并不总是那么令人兴奋。”

经验:事后发现,巴菲特在2000年股票市场开始下跌之前就已经卖出了手中持有的部分股票。可口可乐公司的股价在1998年最高点时曾经达到了每股85美元。 10年后,可口可乐公司在2009年的股价大约是每股45美元。正如巴菲特说过的那样,股票市场总是周期性的高涨,投资者从中获得的教训就是要在市场过度繁荣时及时卖出股票。

ü 2001:当灾难来临时不要只关注损失

事件: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袭击了纽约的世贸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

经验:巴菲特预测,与2001年9月11日恐怖袭击行为相关的保险损失将会高达22亿美元,这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遇到的金额最大的保险理赔。即使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也没能预测到美国会遭遇这样一场恐怖袭击,不可能为这样的灾难事先做好防范的准备。 9月26日,巴菲特在给管理层的信中这样写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你应该关注什么?像往常一样继续工作……一个月前做出的所有经营决策今天仍然有效。”从本质上来说,巴菲特认为,这样的灾难实际上是管理层扩张业务规模的一个好机会。

ü 2002:警惕可能带来大规模破坏的金融衍生品

事件:以安然公司(Enron)为例,巴菲特分析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可能带来的巨大损失,并且决定不再进行金融衍生品交易。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1998年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General Re Corporation)后,开始从事这方面的业务。

经验:巴菲特写道:“我们试图对任何巨大的风险保持高度谨慎,我们当前的状态可能会因为持有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合约而陷入较大的风险中。”他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我们看来,金融衍生品是可以带来大规模破坏的金融武器,其危害现在也许还没有显现,却有可能是致命的。”对于投资安然公司、世通公司(Worldcom)、美国国际集团、贝尔斯登(Bear Stearns)、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等大公司的投资者们,由于这些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损失惨重,使得投资者基本上面临血本无归的惨景。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不要投资那些商业模式难以理解或者是财务报表难以解读的公司。

ü 2008—2009:抓住市场崩溃的投资时机

事件: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A股价格从最高时每股15万美元下跌至每股7.5万美元,下跌了50%。市场的整体跌幅与公司股票价格的跌幅基本相当。

经验:正如巴菲特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所有的坏消息中,永远不要忘记美国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不过,我们并没有失败,我们必将战胜一切困难。”这不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第一次下跌幅度达到50%。自巴菲特掌管该公司以来,这种情况曾经发生过三次。 1998—2000年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7.9万美元下跌至每股4.4万美元,下跌幅度为45%。每次下跌之后,都是投资者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好时机。

4. 巴菲特的其他投资策略

ü 集中投资:挑选几只长期而言,能产生超越平均水平回报的股票,将资金大量投在其上,在遭遇短期市场漩涡波动时,忍耐坚持。集中投资的核心在于:将投资集中在那些可以超越平均表现的、提供最高回报的公司上。

ü 基于概率下重注:(1)计算概率。 应该考虑这种可能性:长期而言,选择的这只股票能否跑赢大势? (2)等待最佳赔率出现。 当具有安全边际之时,成功的概率在你一边。不确定性越大,需要的安全边际就越大。在股市上,安全边际体现为折扣价格。当喜欢的股票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之时,那就是买入的信号。 (3)根据最新信息及时做出调整。当出现好机会时,同时,要保持谨慎地观察公司本身的情况。是否公司管理层开始瞎搞?公司财务决策是否有变化?行业里是否出现了新的竞争对手?如果这样,原来评估的可能性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 (4)决定投资数量。寻找错误定价赌注的人们偶尔发现的机会,聪明的人在这些机会上狠狠下注,有胜算把握就下一大笔注,其他时间里他们不下注。

ü 不在乎短期波动

不少优秀的投资家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落后大市的表现,例如有14年的时间,芒格的投资表现落后大盘36个百分点。因此必须放弃以短期股价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打破那些短线判断而适得其反的习惯。在巴菲特的心中,“对于我们持有的股票,芒格和我喜欢让它们以自己的运营结果说话,而我们不需要每天、甚至每年的市场牌价(指股价)告诉我们投资是否成功。在一段时期里,市场或许会忽视企业本身的价值,但最终会反映其真实价值。”

ü 根据透视盈利建立投资组合

“透视盈利”说明其组合的价值。巴菲特说:“投资者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投资组合(就像一个企业),这个组合能给投资人提供最高的透视盈利,从现在开始持续时间十年或更久。投资者着眼于长远企业前景,而不是短期的市场起伏。每当巴菲特考虑一项新投资时,他会将这个新项目与已经持有的投资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更好。已经持有的投资是进行新投资或购并的一个衡量标杆。

ü 成长是价值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分析家们认为,他们必须要在两个通常被认为是相互对立的目标之间做出选择:要么追求“价值”,要么追求“成长性”。在巴菲特看来,两者完全可以结合起来:在计算价值时,成长性永远可以被视为价值的来源之一。如果投资者希望获得高回报,要大力强调成长性的概念。兼顾价值和成长即兼顾风险和收益,首先判断一笔投资的亏损风险是否较低;其次分析股票的增值潜力,并计算内在价值和安全边际。

ü 对于风险的定义是内在价值的风险而非波动性

巴菲特对于风险有着不同的定义:投资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真正关键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风险”,而不是股票价格的走势。真正的风险是一项投资的税后回报“是否为投资人至少保持其投资之初的购买力,加上合适的利率因素”。

ü 理性是抵制情绪误判的重要手段

短期而言,人们的情绪对于股价更具影响,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存在过度自信和过度反应,当数以百万计的人的错误汇集在一起,会将市场推向毁灭性的方向。从众心理越强,错误的积累就越多。在非理性的怒海狂涛之中,只有少数理性者才能生存。对于情绪驱动的误判,解药只有理性。

ü 长期投资

不会用某一年的市值变化来衡量投资成果。取而代之的实力另外两个标准:1、每股收益的增长——适度参考产业经济环境;2、公司的护城河是否变宽阔了。大部分股票仓位往往都要持有很长一段时间,投资记录反映的是这些被投资公司这段时间的经营表现而不是它们的股票价格。

ü 寻求确定性

偏爱变化不大的公司与产业,寻找那些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拥有确定竞争力的公司,追求可预期的未来。投资成功必须努力找到那些“结果必然如此”或者“高概率胜出”的。

ü 持续较便宜的买入比寻求较贵的卖出更容易赚钱

大部分年份都是以一个股票净买者的身份出现,持续地以较便宜的价格买入,比趁短期价格上扬至较高价位脱手,最终会赚取更高回报。

ü 在能力圈内投资

高科技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了我们的社会,对于这个领域中哪些参与者具有真正持久的竞争力我们毫无洞见而且无法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相反,我们坚守于我们了解的东西,在我们已经建立的能力圈内,机会永远存在。

ü 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对于内在价值的计算无法精确计算,只能模糊估计,要找到能力圈和安全边际,估值是一个思维。

ü 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平庸企业的敌人

以足够低廉的价格买入一只股票,通常企业的价值波动会提供机会,让你以合理的利润脱手,即便从长期而言,这个公司或许很糟糕,但回报还行,这种方法叫捡烟蒂投资法。但问题是:看似便宜的价格可能最终不便宜,此外任何得到的最初始的优势很快被公司的低回报所侵蚀。相比于摆脱困境,通常简单地坚守于那些易于明白且显而易见的目标,利润会更丰厚。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为专注于寻找可以跨越的1英尺的跨栏,而不是具有跨越7英尺的跨栏能力。

ü 船长和船的关系——良好的管理记录更多取决于上了什么船,而不是划船的效率

当一个行业经济环境恶化时,具有才能的管理层固然可以减缓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的程度,但最终英雄还要靠时势,管理技能的杰出敌不过大环境基本面的恶化。

5. 伯克希尔的收购和各子公司的管理特点

1) 巴菲特的收购标准

这些标准自1982年以来就一直出现在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当时的最低要求是500万美元的税前盈余。这一标准在过去20年里一直存在,但年盈余额逐渐增加为5 000万美元。伯克希尔有一个不太常见的重要标准:交易必须附带管理团队。

a) 标准如下:1. 巨额交易(至少5 000万美元的税前利润); 2. 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值并不感兴趣,我们对‘经营好转’的情况同样不感兴趣(鲜有好转的); 3. 企业有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举债少,甚至无债; 4. 具备管理团队(我们不能提供); 5. 简单的业务(如果运用的技术太过复杂,我们会无法理解); 6. 合理的报价(我们不想浪费我们的或卖方的时间去谈论,纵使只是初步地谈论,一个价格未知的交易)。

b) 以蛤蟆的价格收购。我们做出收购决策时,看重的是实质的经济利益而非管理版图或会计数字最大化。宁愿以X价格买下一家优秀公司10%的股权,而非以2X价格买下那家公司100%的股权,但大部分的公司经营阶层偏好后者,而且对此行为总是找得到借口。高价收购的借口:1、动物精神,采取行动迎接挑战。2、大部分公司都以规模作为衡量自己或者别人的标准。3、大部分经营阶层过度沉迷童话故事,即优异管理能力能改变一家差的公司。在伯克希尔所有的活动中,最兴奋的是找到具有超强产业竞争力和信任尊敬的经营者的企业。

c) 伯克希尔的优势。伯克希尔把每笔交易与可通过股票市场买入的企业进行对比,有买方优势,卖方提供报价,收购的对象不仅是企业还有团队。收购后,给予管理者充分的自主权。

d) 用现金收购、选出热爱企业的CEO。喜爱那些钟爱公司而不是斤斤计较出售公司能够得到多少钱的人往来,这通常意味着这家公司拥有相当重要的特质,比如诚信的账目、引以为傲的产品、对客户的尊重以及专心一致的忠实员工。

6.伯克希尔各子公司CEO的共同点和收购后的投后管理

巴菲特的CEO有四个共同点,即:(1)由同一人按同一标准选定;(2)公司被收购之后,他们的工作没有发生变化;(3)没有任何协同,没有被要求与伯克希尔的其他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4)没有去联合巴菲特的其他CEO。

其他相似点如下:

l 自主性。每位CEO都独立自主地管理自己的企业,就好像企业不是大型组织的一部分。每位CEO可自行决定向总部汇报的频率。除了每月的财务汇报外,没有其他的汇报、会议、电话要求,也不需要整合工作职能或裁汰冗员。每位CEO都是独立经营,完全不必操心他或她负责的部门之外的事务,也不必在意其他经理人的所作所为。他们也不必在企业估值、盈余预测或者媒体关系上花心思。

l 组织结构。这些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完全扁平化的,没有基层组织结构和官僚作风。他们的结构设计是为了自给自足,不受外部干扰和快速决策。他们的业务联系和资源遍布全球,能力范围广,而且可获得的资金充裕。

l 独立发展。 CEO们不受伯克希尔的影响,在巴菲特收购之前,每个人及其公司均已得到了他的认可。

l 导师的重要性。这些CEO大多受父母和导师的强烈影响,没有导师,他们不会担任领导职务。

l 热爱工作。 CEO们都热爱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建立和一直管理的组织,没有人考虑跳槽为竞争对手工作。创始人和企业家,如布鲁姆金夫人,希望能一直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直到去世。这是伯克希尔取得卓越成就的真正秘诀,也是确保它未来发展的秘诀。

l 长期导向。伯克希尔吸引了长期股东,巴菲特建立了一支独特的经理人团队,这些经理人只要身体健康,就会一直承担经营职责。伯克希尔享有家庭和家族导向及多代家族管理和家族所有权的好处。

l 价值观。每一位巴菲特的CEO都拥有一套强大的价值观,而且深受信念、原则和正直诚信的驱使。虽然他们的成功可以金钱来衡量,但他们重视与老板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业务成就和他们的员工。每个人都认为应以一流的方法做一流的生意。

l 谦虚。虽然他们在生意和财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每位CEO都很谦虚。(大多数人都认为读者不会对他们的故事感兴趣。)

l 对华尔街持怀疑态度。被伯克希尔收购之前已经上市的公司的CEO们表达了对分析师着眼于短期、盈利预测、秘谈数字、媒体关系、法律要求等方面的蔑视。所有人都更加重视工作的完成。伯克希尔的管理层和股东都具有长远的视野,由于能够忽略外部的干扰,他们能够全神贯注地完善企业。

l 公平的价格。 CEO们希望他们的业务能以合理但非最高的价格被出售。许多CEO可能从股票市场的不同买家得到了更高的价格,但他们更喜欢巴菲特的独特风格和许多被他收购的企业的口碑。业主/经理人愿意以合理的价格出售是伯克希尔收购企业的不成文的标准之一。伯克希尔对资产、客户群、自然垄断、员工、净资产或主导性的市场份额不感兴趣。如果业主出售企业时更在意的是他的钱包而不是保留他所创立的机构,那么,伯克希尔不会收购其企业。如果出售方无法证明高价的合理性,那么他或她留在公司也会觉得很不自在。收购的其他方面,如独立性、业务的延续和保留、员工保护、客户保留率、资本获取、受尊重的老板、现金、简单和快捷(和兼容的)的商业理念等都是优先考虑的因素。许多CEO指出,把公司出售给伯克希尔,让巴菲特成为自己的老板是他们经历过的最棒的事情。

l 事业观。巴菲特的CEO们似乎将伯克希尔视为其独立企业生命周期的另一个阶段。在出售之后,没有人认为自己的事业或工作有所改变。每个人都为立业花费了数年的心血,他们更多地把它视为使命而非工作。

l 不担心内外部压力。所有的CEO都睡得很踏实,不会因忧心忡忡而失眠,他们不担心外部压力和企业被收购的威胁。没有总部的微观管理,也没有内部的争斗。 CEO们可以保有自己的财富,并且有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慈善工作。

l 花费数年心血建设企业。最理想的CEO是为一个企业倾尽一生的人,最好是由第三代管理的非高科技家族企业,在市场上占有非常高的份额,每一位CEO都在为完善企业而不懈努力。

l 专注于经营。每一位CEO都致力于解决运营中的问题,这要比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更重要。一些CEO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开展工作,其他人则专注于增长和扩张,他们密切关注运营而非短期盈余。他们关注的是本公司的内部事务,而非母公司、其他子公司、股票市场、整个经济体或其他企业。

l 继任。每一位CEO都有明确的计划和指定的继任者。经理人要对他的管理团队进行匿名调查,以此确保管理团队接受他选定的继任者。在接受我采访后的几个月内,有两位CEO完成了职务交接。每过一年左右,巴菲特就会给他的CEO们去信,要求他们更新继任者的名字。这些CEO会将继任者的建议以保密文件的形式发给巴菲特(办公室或家里)。

l 所有者经理人,他们都自食其力。每一位CEO和大多数经理人都是伯克希尔的股东。他们自费出席伯克希尔的股东年会,他们做决策时以股东的最佳利益为准。大多数管理人90%或以上的财富是伯克希尔的股票。大多数人对他们经营的部门享有利益,他们的薪酬与本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挂钩。每一位CEO的薪酬与伯克希尔及其他子公司的经营好坏没有关系。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向其他人提供投资建议。

l 管理风格。巴菲特的CEO们都亲力亲为、友好、灵活、务实。尽管几位CEO拥有著名商学院的MBA学位,但无人运用典型的MBA管理方法。大多数人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他们在工作中以身作则,鼓舞和启发他人,把员工视为同事,并尊重他们。

l 特别补偿。大多数喜欢打高尔夫球的新任经理人在加入伯克希尔后得到了特殊的回报和奖励,即在奥古斯塔高尔夫球俱乐部与沃伦·巴菲特和其他运营经理一起打高尔夫球。一些人说,他们曾获得了与比尔·盖茨及微软的几位经理打高尔夫球的特殊奖励。许多人有幸与其他行业巨头一起打高尔夫球,包括杰克·韦尔奇和首都传媒董事长汤姆·墨菲。对于那些不喜欢打高尔夫球的人,巴菲特会邀请他们参加有华盛顿特区政府领导和行业领袖出席的年度晚宴,到场的嘉宾包括美国总统。

l 优势。傲人的盈余记录、简单的业务、声誉、正直诚信、获取资本的能力、深入的管理、继任及与巴菲特的联系等。

l 经营的地理范围。主要立足于国内,但逐渐向全球化企业迈进。

l 内部成长。所有的经理人都是从内部提拔上来的,一些人是拥有企业的家族成员,除了斯坦·利普西外,没有人是为了重振企业或解决问题空降的。

l 多余的资本。每一位CEO都必须用盈余来增加企业的长期利润或者将其上缴给总部进行重新配置。同样,当CEO需要在内部借款时,他或她必须符合同样严格的财务标准,而且要对借入的资本支付利息。

l 动机。所有的CEO在为巴菲特工作之前就具有干一番事业的强烈动机。每位CEO的工作期望都很高,他们不想让老板、员工、客户、供应商和股东失望。他们的动机不再是追求财务自由,而是为了个人成就、工作满意度、挑战、乐趣、参与、老板和自我界定。

l 退休。伯克希尔对退休的看法是反传统的,而且很合理。为什么特别想工作的经理人要退休呢?许多CEO指出,是因为巴菲特他们才有了继续工作的打算。弗兰克·鲁尼说:“要不是沃伦,我很久之前就可能退休了。他让我继续工作下去。”对于典型的巴菲特CEO而言,退休就是工作。伯克希尔可能是要求收购的企业的经理人不退休或者劝说已经退休的人重返管理岗位的唯一大型企业了。没有人被鼓励退休,事实上,伯克希尔的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伯克希尔要求每一位经理人,只要觉得有意思,就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伯克希尔的退休年龄是由布鲁姆金夫人(也被称为B夫人)界定的,她是内布拉斯加州家具商场的创始人,她最终于104岁时“退休”,一直工作到了离世的前几天。只有伯克希尔模式鼓励和促进管理人员在传统的退休年龄之后仍然工作。

l 企业完善。这些是渐进性的完善,更多的是进化而非剧烈的变革,涉及管理、方法、技术、系统、营销、生产、工程、分销以及影响业务的所有其他领域。具有主人翁精神、对企业具有奉献精神的经理人在每个重大的变化发生时都能识别它们。

l 质量。在伯克希尔,不管是哪个层面,包括管理、原料、道德素养、供应商、客户和客户关系,质量要求都是没有任何妥协余地的。

l 协同。这是其他并购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字眼,但在伯克希尔是不存在的。增加总部的员工人数、裁汰分公司冗员,为了整体获益而对各个分公司下达命令,以此整合各种力量,使整体力量壮大的做法在伯克希尔是不存在的,这种做法与其文化背道而驰。因被伯克希尔收购而裁员的现象过去没有出现,将来也不会出现。

l 技术。互联网及其技术在某些领域被接受和运用,而在另一些领域则没有。乔丹家具的塔特曼兄弟当时只在公司网站上显示了“正在建设中”的标志,他们在确认其可靠性之前无意开发它。《布法罗新闻报》的斯坦·利普西等到其他媒体建好了网站并运营后才着手建设http://www.buffalo.com。查克·哈金斯等到巴菲特强烈建议开发喜诗糖果公司的网站时才有所行动。作为一家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保险公司,盖可已经并将继续对互联网业务进行大量投资。

l 钦佩之心。每位CEO都认为,巴菲特是他们最好的老板,而且都很钦佩他。大多数人会自费参加伯克希尔的年会,而且只是坐在观众席上,不会得到丝毫的特殊对待。他们每月或更长时间汇报一次。所有人都会找借口给他打电话,所有人都想听他的金玉良言,所有人都像对待合作伙伴一样对待他。

l 做面包师而非屠夫。企业陷入困境时,为了重振衰败的企业,其他CEO会运用裁员和减薪之法,但伯克希尔的运营经理人多年来一直在招聘新员工。伯克希尔每年都在增长,现在的员工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最初的伯克希尔纺织公司已经关闭,而美国的制鞋业正在努力应对国外廉价产品的竞争,除此之外,伯克希尔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从来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裁员或重组。

l 精力无限。伯克希尔经理人取得成功的另一大秘诀是精力充沛。当你做天生适合你的工作并且与喜欢和信任的人一起共事时,你就会激情满满。很少有人能像这群人那样不知疲倦地工作。

l 持久的竞争优势。如果所有的CEO与他们自己经营的企业进行竞争,即便具有专有知识、合同和资本,他们也会落后1亿—10亿美元,因为巴菲特令人尊敬,且伯克希尔的声誉极好,他们恐难以匹敌。

l 没有管理合同。在没有合同的情况下,没有一位经理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任职。任何人都可以离开伯克希尔并与之展开竞争,但没有人这么做。唯一的合同是收购企业时签订的合同,每位经理人都承诺会继续留在公司,为企业的最大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l 家庭。伯克希尔就是关于家庭的组织,它涉及家族企业、家族管理、家族股东和家庭。理想的企业是家族第三代或第四代拥有和管理的企业。巴菲特基金会将确保家族的控制权和多代的影响力。许多经理人将企业出售给伯克希尔都是出于家族原因。与伯克希尔相比,很少有其他大型企业了解家族企业的需求和愿望。

l 扩大能力范围。每次新收购都意味着伯克希尔的能力范围扩大了。每位新任或现任的CEO都成为伯克希尔下次在其行业或业务范围内进行收购时可咨询的对象。每位经理人都成为了推荐其他CEO的网络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锻炼出了一副火眼金睛,能找出他们认为最适宜加入伯克希尔家族的其他经理人。

l 尽职调查。从外部来看,沃伦·巴菲特似乎没有在收购前进行尽职的调查。通常情况下,收购方会阅读投资银行家的报告,派出一个会计师和顾问团队去查账,至少会盘点库存,但伯克希尔从来不这样做。相反,巴菲特具有50年的收购经验,他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知道如何进行甄别,而且在几分钟之内就能做出决策。接下来他会研究公司近3年来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然后提出公平合理的交易条件。

l 扩张安全边际。本·格雷厄姆告诉巴菲特,每项投资都应该有安全边际。随着每位新CEO的出现,就如同能力范围扩大一样,伯克希尔的安全边际也扩张了。收购现有的零售珠宝连锁店扩展了巴菲特的安全边际,因为他知道企业和现任CEO能够提供正确的建议。

l 荣誉。被伯克希尔选中成为其家族的一员是被收购企业的最大荣幸,被选中去运营伯克希尔的子公司也是一种荣耀。几位经理人表示,能被投资界最厉害的专家和资本家收购,管理层和员工都觉得是莫大的荣幸。

l 独特的文化。伯克希尔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每位巴菲特的CEO都表示,他们不觉得自己上面有老板。收购企业并将其交由现有管理层经营,这一理念极不寻常。伯克希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总部,没有组织章程,也没有公司或部门的副总裁。伯克希尔的模式并不适合所有企业,但确实吸引了某些企业主或创始人,而且,被吸引的是精英中的精英。

l 不成文的收购标准。当数据有吸引力时,巴菲特会收购一家企业,换句话说,当企业符合价值投资模式时,巴菲特会收购它。然而,如果没有得到现任运营经理人的同意,他不会收购企业。伯克希尔的很多投资对象都是现任经理人推荐的,而且他们也能够提升管理团队的声誉。

l 参照基准。每次收购后,拟出售公司的所有者或经理人就会把新加入伯克希尔的企业或经理人视为参照基准。他们需要做的就是拿起电话(很多经营管理人员都会亲自接听电话,一位经理人为了使客户随时能联络自己,将家里的电话号码印在了名片上),向某位经营管理人员求教。

l 快速完成交易。伯克希尔拥有收购诸多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的决断力、资金和专业知识,完成交易所用的时间不及销售一套房屋所用的时间。大多数企业是在几天内(如果不是几小时的话)以非常简单的方式被收购的。

l 维持现状。伯克希尔喜欢收购简单易懂的业务。所有经营管理人员都表示,企业被收购后,他们从没有做过之前未做过的事情,只不过不用在每个季度会见媒体或分析师了,这对他们而言是令人头疼的事务。他们只需要着眼于长期管理即可,甚至不必考虑配置剩余资本,他们会把这些资金交到奥马哈,总部会以最佳的方式进行配置。

l 对收购方的选择。选择买家时,大多数卖家考虑谁现金充足、哪个公司是接管业务的最佳组织。如果卖家不在乎买家是谁,巴菲特就会失去收购的兴趣。伯克希尔喜欢与经营业主而非金融玩家打交道。

l 经验的积累。每次完成收购后,伯克希尔都会变得更出色。就像麦当劳可以建立最成功的特许经营模式一样,伯克希尔也可以从过去最成功的收购中汲取经验,以使未来的收购更加成功。

l 忽视市场价格。伯克希尔子公司的经理人并不关心母公司的市场价格,他们关注的是日常的业务经营。最终,市场价格将正确地反映账面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潜在变化,而且两者都将正确地反映每家运营企业的盈余的总和。

l 竞争秘诀。尽管经理人都不愿意解释竞争秘诀,还是有人透露了一些信息。但伯克希尔的文化如此独特,即使完全了解了伯克希尔的计划,竞争对手也难以与其匹敌。

l 卓越的沟通者。所有的CEO善于阐述和表达自己的看法。所有人都能在公开辩论或媒体采访中侃侃而谈,但他们都非常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对这类事情不太热情,而且做这类事情会影响他们的目标完成进度。

l 以企业为荣。所有的运营经理人都因这一长期秉持的基本信念而被伯克希尔所吸引。

l 少而精的决策。虽然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做出了越来越多糟糕的决策,但伯克希尔的投资情况与市场的正好相反。

l 竞争意识。每一位巴菲特的CEO都非常具有竞争意识。所有人都想成为赢家,而且是大赢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