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用戶820308


我分析有以下幾點:一是種子的品質不好,糧食單產很低,只有現在的三分之一。二是化肥供應不足,農民對化肥促增產的效果不是很瞭解。三是病蟲害較多,造成農作物減產。四是小田塊作業,不利於灌溉和管理。五是以前人們填肚子少肉和油,只能以大米和麵食為主,而現在食品多樣化,都在吃精糧和各種肉食,糧食在日常飲食中的比例已大幅下降了。六是中國大量進口外國糧食。


老王好壞


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是不夠吃?這個問題,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比較奇怪,以前農村人們利用所有的土地種植糧食,結果每年還要度幾個月饑荒。

我父親是五十年代的人,據他講,他們小時候很少能吃飽飯的,那個時候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天天都有白米飯吃。他們小時候,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有時幾個月見不到粒米,主要靠南瓜、紅薯、蠶豆等食物充飢,而家裡兄弟姐妹多的,就算是家裡所有土地全部種上吃這些東西都供應不了,有時還要上山去挖野菜。

造成那個時候糧食不夠的原因:

一、糧食產量有限,那個時候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種的都是常規水稻,水稻畝產量只有500~600,和現在一千四五斤的畝產相去甚運。

二、肥料有限,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化肥,用的都是家裡的糞肥和用野草做的綠肥,本來糧食種子產量就不高,加之肥力不足,更是大大的影響了產量。

三、缺乏先進的疾病防控知識,那個時候水稻發病了,根本沒有什麼農藥可打,只是長蟲厲的田塊才會生石灰或茶粕餅殺下蟲。

四、生產力低下,那個時候主要是以人力為主,很少機械化的,做什麼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勞動來完成,而現在機械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以前要好幾天才能完成。

五、要納糧,以前農民種地是要交公糧支援國家建設的,農民要在為數不多的口糧中省下來,上交國庫。

正是由於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造成糧食產量低下,加上要納糧,而且那個時候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家家戶戶人口都非常多,所以就造成了糧食不夠吃,年年都有幾個月荒月出現。


壞男人說小龍蝦


現在一畝地麥子能建1500斤左右,從前最好一畝地也就是100斤左右。現在一畝地能賺300左右,從前100斤小麥能賣20元,兩毛錢一斤,那個時候20元能買現在1000元的東西。從前種地沒有什麼投資,20元幾乎都是淨賺。

從前種地,都是有機肥,農村叫做農家肥,從來不用化肥,也不施肥,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話費,不知道科學種田,有一句話,“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從前莊稼,蔬菜確實無公害,從來不打農藥,也不知道什麼是農藥,靠手工捉蟲蟲,效率太低了。莊稼該受了,讓🐛吃的差不多了。

總之,科學技術落後,人腦子落後,一切都落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建那麼多糧食,關鍵科學技術發展了。


寒冰的季節


題主的困惑,我以前也有。後來我和老一輩的人聊天,他們是50後,他們結婚的時候,大公社運動參與了兩年,他們和我講過相關的原因,現在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品種問題

以前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畝產極低。當時的水稻都是純種水稻,每畝的產值就是400-500斤而已。並且,很多稻穀都是癟谷,也就是說它裡面是沒有稻米的。大家可以想象,這種水稻,怎麼可能養活更多的人?其實雜交水稻問世的時間真正是在1973年,試種是在1975年冬才真正開始的。大規模的推廣從1976年開始,後面就一直推廣直到現在了。

肥料問題

我們國家建立初期,由於經歷了戰爭,科技基礎比較薄弱,後期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科技發展比較緩慢。中國最早使用化肥是1963年開始,最初主要使用的是氮肥,最主要的品種是硫酸銨和尿素。由於技術不行,一直都是進口。中國開始嘗試生產化肥,已經是1968年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農家肥為主,而農家肥是各種元素都有,但單一的肥料含量不夠,產量較低的品種,加上肥料不充分,導致很多產量極低。

制度的問題

我們國家剛開始,實行的是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就是土地屬於集體,大家統一勞動,然後產量統一分配。而分配的標準是按照各自掙取得工分。一般成年勞力算一個工分,青年勞力,老人掙取0.4—0.8不等的工分。而集體的模式,導致貌似很多人都參加勞動,但依然有人出工不出力,混取工分,這個導致產出也不高。後面生產力提高了,都是國家開始分產到戶以後,才釋放了勞動的積極性,才慢慢做事有效率的。

生產工具落後的問題

國家的早期,並不像現在,有那麼多類似於收割機,微耕機,等專業的設備。一般都是用牛耕田,人插秧的模式來進行農業活動的。打個穀子,也是需要人力來完成。這就導致了人的單位產出,並不多。後面農業設備,科技技術的改進,才讓我們可以用比較少的人力,來產出比較多的糧食的。

其實老的一輩,並不是不能吃苦,相反,他們對比我們來說,比我們更能吃苦。但是受制於科學技術,品種,化肥,設備的原因,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但依然有吃不飽飯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現在的人吃飽了飯,並不是說我們真的比以前的人要聰明,只不過,他們那代人,出了兩代人的苦而已。以上就是我對於題主問題的解答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養鴕鳥的設計師


在農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用我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農作物的品種問題,以前的種子沒有改良,也沒有雜交,產量很低。現在的種子又是改良,又是雜交。同樣一塊地,現在的農作物產量比以前多很的。其次,由於以前生活水平低下,缺鹽少油的,大家飯量都很大,能吃。記得我媽總是講,我大舅年輕時,一個人吃掉一大盆米飯的故事。不說別的,以前家家戶戶吃飯的碗有多大,現在我們吃飯的碗一點點。





nongzhuangzhu


我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談談政策。農民在2006年以前是要繳農業稅的,農業稅就包括交公糧。我記得在九十年代我家是要給村糧庫交公糧的,具體多少我那時小不記得,但交公糧不僅要足稱還要質量,如果那年年景不好,糧食不飽滿那你就要用量保質。後來用錢替代公糧,直到取消農業稅。我小的時候記得有幾年發大水,田都被淹了,收成大減,我家米吃完了去爺爺家借米吃。

再談談種植。九十年代我家種的水稻都是傳統的水稻,畝產量很低,病蟲害多發,那時雜交水稻還沒普遍推廣。後來農村農業站育種站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種子了,產量就上來了。

現在我家糧食自給自足,平時家裡就父母在家吃,糧食多了還有隔年的陳糧,有人來買就賣,沒人買就拿部分陳糧做飼料餵豬餵雞。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琪琪騎白馬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首先介紹一下自己是農村的,這幾年才出來打工,在早十年前全國或全世界都還沒有打工的概念,我們農村一日三餐都是靠自己種的糧食和蔬菜。在我記事的時候,老百姓種地除了吃就是給國家交一部分公糧外,到糧食收割的季節也就所剩無幾了,有很多都等不到收割的季節就沒有糧食了,為什麼從前老百姓那麼多人種地,還不夠吃呢,我認為在我們那個年代得人和現在是兩個概念,我們那個年代每一家都有兄弟姐妹好幾個,這麼多人要吃,要穿,要開銷,生病要看醫生,碰到天災糧食收成也少,種種原因,需要賣一部分糧食來補貼家用,導致了糧食不夠吃的原因,我的分享就到這裡,說得不到位的地方請大家給出意見,謝謝。



龐訓領


主要是產量不高,我小時候一畝地小麥就一百多斤,能過300就要見報了,就是英雄了。現在都一千多,那時化肥幾乎沒有,很少。小麥田裡都是打穴位放上化肥,不能有一點浪費,太少了。,原來水稻也就600多斤,後季稻也就二百來斤。現在同樣一畝地,是過去的幾倍,另外原來的人體力勞動多,吃的多,原來我①天要吃三斤,現在一斤都吃不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原來是我們國家糧食自己的,不進口,後來是進口很多糧食。所有這些因素。讓我們現在不愁吃!


珍珠黑月季花1


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這個問題提的非常好,很有道理。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每家每戶的糧食總是堅持不到一年,家裡糧食就沒有了,不能等到新糧下來,很多人口多的家庭還要“趕新”吃新苞米了。今天提起過去的往事,現在年青人沒趕上那個時代,可能當故事聽了……!

過去農村主要種植的莊稼以苞米為主和少量的水稻、高粱、穀子等。那麼,要問過去集體那個年代,那麼多人種地,為什麼各家各戶,糧食總是不夠吃呢?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過去的苞米等作物,種的都是老祖宗苞米,沒有雜交種,產量特別低。

過去不論在集體和個人種的苞米,都是老祖宗一代代傳下來的苞米當種子,那時還沒有雜交苞米種子。過去種的苞米產量低,一般畝產在五六百斤,那是高產了。再是過去苞米長的特別高,不抗風,而且苞米棒子也不大。

但是,過去老祖宗苞米一般都是純白色的,比現在苞米好吃多了,優點是吃起來特別香,有苞米味,粘度大有油氣,適合煮粥。

二.士地不肥沃,沒有化肥,沒有辦法提高苞米等作物產量,只能廣種薄收。

過去土地由於代代耕種沒糞可下,土地非常不肥沃。那時土地下的所謂糞:(1)是農民在河裡挖的淤泥,用車拉,和人用單輪車推到地裡當糞。(2)是人工造糞。每到夏天利用水和雜草進行發酵漚成糞,冬天取出拉到地裡當主糞了。

淤泥和雜草漚的糞下到地裡,對莊稼前期是有作用的,但沒有後勁。等莊稼到結穗期又無化肥可下,往往莊稼穗子較小。

總得來說,過去種地產量低,主要原因是沒有別的玉米種子可代替,只能種代代相傳的老祖宗苞米等農作物。再是過去種地沒有化肥,種的莊稼普遍沒有產量。但過去農民打的各種糧食作物,沒有化肥、農藥、沒有汙染。是真正的非常安全、純屬天然的綠色食品!大家怎麼看呢?


沙塵暴5478


很高興回答為什麼從前那么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原因構成,糧食夠吃的年份大約是上世經八十年代才實現,以前都是不夠吃地,解放以後到八十年代,這段時間糧食基本上是不夠吃地,國家也是缺糧,老百姓更不用說了,這於社會制度有關。

八十年代以後,我國基本上老百姓吃飯問題解決了,解決了溫飽問題。

現在隨著國家的昌盛,我們的科技力量迅猛發展,糧食產量得到了促飛猛進,這都是科技力量,老百姓種地從不知選種到認識種子,這個過程也有了很大地改善。

現在我國農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正在向電器化推進,所以,以後農業用人力幹活很少,我相信在不久地將來,地裡幹活基本上看不到人或只看見很少的人,有人也是大多在操作各種機器。

所以,以前多人種糧不夠吃,現在沒幾個人種糧反而糧食豐足,這於社會發展有關,也於社會制度有關,從這一點看,就能看出一個國家的國力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