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昨天我看到了某空問答中的一個問題:孩子洗一次碗給20元,拖一次地給十元,倒一隻垃圾給五元,贊成這種獎勵嗎?

說實話,看了這個題目,我內心一驚,這不是我們平常很多家長的所作所為嗎?

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請看:

孩子,如果今年期末考試考了第一名,我帶你到雲南去旅遊……

孩子,把練習做好了,得到了表揚,我給你買雞腿吃。

孩子,上午把作業全部做好了吧,如果完成了,下午我帶你去逛超市。

孩子,能幫我把家裡地掃一下嗎?掃一次五塊錢,那你就可以有很多的零花錢了。

……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我們的家長很喜歡用這種方式來激起孩子對事物的興趣。更多的人喜歡用這種方式來刺激孩子努力學習。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反應非常敏銳,這樣做對嗎?我在反覆的思考。

這讓我突然想起,前幾天一位同事說的。你如果用這種辦法來刺激孩子,你的孩子只會越來越差。

那麼,到底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對待孩子呢?我們該不應該用獎勵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做事情呢?

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這也是教育孩子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獎勵固然沒錯,但不是交易

我們都說幹了什麼之後我給你什麼?咋一看,挺好。這不,很多時候也很奏效。

這好比很多人讓孩子到超市裡去買一瓶醬油,給20元錢,買完醬油,剩下的錢歸孩子,算跑路費。孩子樂意,非常高興的去買了醬油,多好的事情。

然而,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如果你經常這樣做,一旦你某一天突然沒有多給錢,他就不樂意了。她覺得你應該多給錢,因為他給你做事了,不給跑路費不應該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心理慣性。

所謂心理慣性就是指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程度。如果一個人習慣了某種方式,一旦這種方式發生變化,就會無法適應,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正如上面所舉的例子,長期的某種行為,讓孩子認為他做了這件事,就應該給他一定的報酬,否則,他就不願意去做。這對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導向都是極為不利的。我們雖然能夠獲得一時的便利,或者我們雖然能夠取得短時的效果,但是,卻不利於孩子長期的心理認識的培養。

這表面上看好像是對他做好某件事的一種獎勵,但慢慢的,卻變成了這一件事情的交易。這就容易讓孩子產生沒有交易,就不願做事的心理。不利於它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

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獎勵未必不可,但有獎必有罰

有人說,給孩子一定獎勵,不是也很好嗎?雖然可能有些問題,但是,如果沒有獎勵,孩子就沒有動力,這難道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嗎?

有時,或許真是這樣,孩子是需要鼓勵和獎勵的。但是,如果一味的獎勵,而沒有懲罰,就會讓孩子覺得我做好了有獎勵,做錯了或做的不好也沒關係。這樣,就會給他們造成錯誤的方向導向。就會讓他們對任何一件事情變得更加無所謂。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採用有獎也有罰的方式。

有獎也有罰,獎罰分明,就能讓孩子們知道:什麼事能做,什麼事不能做。

這樣,獎罰就成為了引導他們成長的一種手段。

比如,孩子見到了熟人,禮貌的叫一聲叔叔或阿姨,爺爺和奶奶,家長立馬錶揚一句,孩子真棒。他就會明白,這樣做是正確的。當某一天,孩子見了熟人不願意叫了,你就應該批評他,見到熟人應該打聲招呼,下次再不叫人的話,我就要打你屁屁了。這樣,通過幾次的對比,孩子就明白,見到熟人,我該怎樣做。

同樣,就從掃地洗碗來看吧!這是家庭小事,一般應該讓孩子養成習慣。你要明確的告訴他,這是他應該做的。如果偶爾也給一點獎勵的話。那麼,一旦他有幾天不做了,你確定該給他處罰。這樣,他才明白,我應該這樣做。

孩子考試考的好,家長可以滿足她一個小小的願望,但一定要適度,同時,如果他考的不好,沒有考出自己應有的水平,我們也要對他進行批評,甚至要進行處罰。

這樣,通過獎和罰來讓孩子正確判斷事情的是非,正確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從而有利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

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獎罰不是目的,責任和擔當才是培養的目標

現在的家庭教育甚至甚至學校教育,都過於重視功利,而忽視了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必備的素養。

就如上面所說的,洗碗掃地都給錢,他們所做的目的就是,我要獎勵你,你給我把這件事情做好。但他們卻沒有想到,孩子可能會這樣想:我大不了不要錢,我就是不願意做。如果這樣,他的目的就不可能實現。

但是,我們給他錢的目的,不是要讓他懂得做家務的重要性嗎?

是啊!如果他有錢就做,沒錢就不做,他還懂得是責任嗎?

如果他想做就做,不想做也沒影響,他還會知道這是責任嗎?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培養他們的擔當,不是靠錢買來的。我們要讓他們在心理有那一種意識,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可以這樣的告訴孩子。

勞動是一種美德,而掃地洗碗是最簡單的勞動,你願意做一個有美德的人嗎?那麼請從簡單的勞動開始。這是從大的角度上的理論教育。

我們可以這樣來告訴孩子。

你愛你的爸爸媽媽嗎?你心疼他們累嗎?如果你心痛了,你幫他們一起掃下地吧,洗洗碗吧!這也是你愛父母的一種方式。父母愛你,為你操勞,你也要愛父母啊!這是用愛來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讓孩子知道,做這些事情其實也是為父母分憂,就是愛父母的一種方式。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孩子。

你將來的理想是什麼?你想做大事情嗎?給你講一個古代的故事吧!東漢時期有一名臣叫陳蕃,學識非常的淵博,從小就胸懷大志,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有一天,他父親的朋友薛勤來看他,看到他住的屋子裡頭,到處都是雜草,滿地都是髒東西,就問他,你為什麼不打掃一下客屋來招待賓客?她回答道,大丈夫處事,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薛勤當即就反駁他說: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而今,讓你掃地洗碗,做一些家務,正是為了培養你成為將來的棟樑之才,正是希望你將來能夠成就事業。

我們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們可以有很多方法和孩子說,我們這樣說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孩子成長、成才!

不以獎罰為目的,而要以責任和擔當作為教育的目標,那才是培養孩子的正確方式。

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結束語

面對孩子,教育往往是最具有挑戰性。任何方式都可能有利弊,但是,我們一定要準確的把握我們所作所為可能達到的效果。我們要注意孩子培養過程中的培養方向,不能拘泥於一時的短期效應。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視,家庭教育更是孩子的啟蒙。

從小開始,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去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去學會承擔責任,勇於擔當,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國家的人。

如果這樣的話,你還會用金錢去刺激孩子嗎?勿以事小而為之,孩子的性格,習慣,志向的培養都是從小事著手,所以,面對孩子的教育,我們真的需要三思而後行。

做人難,做父母更難。但做了父母,我們就要好好的做好父母,不是嗎?

教育孩子時,用金錢刺激效果好?很多人都錯了,其實可以這樣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