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以貌取人的成語故事是從孔子而來,他有兩個弟子子羽和宰予,子羽長的很醜,但是品德高尚,學問高深,最終的成就也很高。宰予正好相反,雖然長的儀表堂堂,口才也很好,但是好吃懶做,不求上進,氣得孔子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最後宰予還因為參與齊國田常的叛亂而被滅族。孔子知道了他們的後來事情後,發出感慨:“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聖人都因為禮貌取人而自悔。但他的徒子徒孫們卻並沒有改正。歷史上以貌取人,最有名的一篇文章,是傳為蘇洵所作的《辨姦論》。他老人家在裡面抨擊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只是因為王安石囚首喪面而談詩書,就認為他是個偽君子。這就是從儀表衣著來做文章了,聽著似乎也有道理:容貌也許不能說明一切,但衣著做派端端正正,總看得出教養了吧?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古代取士的標準是“身、言、書、判”。所謂的“身”就是指形體相貌,這一點是四個標準中排第一位,可見古代取士也是看外貌的。這樣做一是為了提高官員群體的外在形象,二是古人相信“相由心生”,道德高尚的人一般相貌都比較端正,長相猥瑣的心思一定也猥瑣。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衣冠楚楚,儀表出眾都是好人,壞人大多面目猙獰 ——其實很不靠譜。

中國歷史上首席貪官和珅,事實上長相俊秀帥氣,才能被乾隆皇帝一眼相中——反過來,如果他真像王剛老師演的,動不動一臉奸笑……乾隆也未必多喜歡他。明末殺人大王張獻忠,少時要被斬首,陳洪範看他容貌出群,留他一條命,後來做了什麼,就不多提了。

這種相貌出眾,但卻是大奸大惡之人的例子,歷史上比比皆是。東條英機先生年輕時,生得算是容貌瀟灑,猶太人的劊子手阿道夫·艾希曼長得也不算差,汪精衛還是民國四大美男子之一,但凡著名的大奸大惡之人,就沒幾個長的差的,更不會將邪惡寫在臉上。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大奸大惡,並非都是靠巧言令色上位,其實何嘗不是因為他們容貌中看,舉止得宜,才能脫穎而出,等閒人等是做不了大惡人。概率上而言,相當多數大惡人,容貌是至少有可觀處的,不少還是大帥哥——提拔他們的也是人,對容貌出眾者都會高看一籌的,古今都一樣。

所以啦,自古惡人裡,長得好看的應該遠比長得難看的要多。至於將容貌美醜強行歸為“相由心生”,以此來定高下的:無他,人要以貌取人,總能找到藉口。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實際上,古代決定你命運的,不只容貌,還有身高。

在戶口賬簿還比較不明確的時候,身高決定你的年紀,甚至,決定你的判罪。《睡虎地秦墓竹簡》裡有一條,大概是這個意思:“張佳瑋偷了牛,當時身高六尺,算未成年;關了一年後,長到六尺七寸了,算成年人了,就被流放戍邊去了。”這是以身高來作為是否成年標準。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在冷兵器時代,如果你上陣打仗,那身高就決定你的體格,也決定你的戰鬥力,事實上也是,大多數的武大郎,戰鬥力都不如蔣門神的。如宋仁宗朝,五尺八寸以上方能入選禁軍。而宋朝禁軍的待遇,是遠在地方廂軍之上的,而且在天子身邊也更容易上位。

古代連公務員身高,都有細緻的劃分,趙武靈王當年,化裝成使臣去看秦昭王,昭王一看他那樣子,就判斷出他不是使臣,而是人君,因為趙武靈王不高,按照當時的選拔官員標準,是當不了大官的。


以貌取人,古今中外都有,古代更嚴重


所以說,到現代,你的身高容貌一般只決定你是否適合參加某項運動、是否有異性緣,已經算很給面子了。在古代,身高歧視論、身高決定命運論,是直接明瞭的硬性規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