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巫丹(上图郎平右1、下图右三)是最后一代“五连冠”队员

在世界女排的历史上,接应这个位置是经过长期演变才发展成队中的主要进攻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接应很少参与进攻,主要以传球和保障为主。中国女排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袁伟民指导从郑美珠开始着手将接应向着攻手方向转化,增加了接应的进攻次数和进攻战术,让二三号位活跃起来,这也是袁指导为世界排坛做出的贡献之一。中国女排把接应的重要性与主攻相提并论,并且将其完全纳入进攻体系,成为保障强悍、进攻凶狠的场上“万金油”,应该是由巫丹彻底完成的。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巫丹是个“川妹子”。上图是巫丹与四川籍队友张蓉芳、梁艳在一起;下图是胡进在带队训练。

了解中国女排的朋友,都不会对巫丹陌生。这名来自四川的身高1米78的矮个子队员,从主攻改打接应以后如鱼得水,意识佳、弹跳好、力量大、线路多、速度快、失误少、技术全,成为胡进时代中国女排鹤立鸡群的明星。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巫丹曾随队获得两个世界冠军

首先,巫丹的下三路技术非常过硬。那个年代的中国女排,各个身怀绝技,地面功夫都是超一流的,巫丹自然也不例外。小编特意看了一下1990年的女排世锦赛,巫丹主接4轮一传,这在当时没有自由人的中国女排已经算是相当“操劳”了。当时的谢苗诺娃(现俄罗斯女排主攻帕鲁别兹的母亲)正值巅峰,进攻超级凶猛,很多超手球都打在4米线附近,巫丹多次防起她的重扣,而且动作稳健,起球效果好。巫丹从中国女排淡出后曾在意大利联赛以自由人身份效力,她和另一位中国女排队员李艳是当时意大利最出色的两名自由人。后来应胡进之邀,九十年代末她再次回归国家队,为中国女排筑起了坚强的后防。她的防守起球效果极佳,一个滚翻过去,球就到位了,二传都不用动;另外就是防守的意识和预判出色。记得在奥运会的一场比赛中,对方主攻四号位一记扣球,巫丹预判直线,卡位准确,正欲垫球时,被横冲过来防守的邱爱华把球破坏了,当时的巫丹一脸无奈,这一幕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巫丹英姿

其次,巫丹的进攻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她跑的双快、背交叉、双背飞,以及二三号位的加塞都打的非常熟练,另外还有二号位的定点攻。当时的二传苏惠娟也相当优秀,她给巫丹传出的球快速、稳定,隐蔽性强,非常适合移动迅速、跑动能力强的巫丹,因此下球率很高。连当时的国际排联主席阿格斯塔都称赞她的背飞是“世界一绝”。在整个战术体系中,巫丹是三点攻中的主要进攻队员,她在前排时,有效弥补了李国军进攻偏弱的缺点,与赖亚文各种配合,让对方的拦网摸不清头脑。要不是第一局,李国军的调整强攻屡次被前苏联女排拦死的话,巫丹肯定可以品尝到第三个世界冠军的味道了!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中国排球杂志对巫丹的报道

郑美珠、巫丹和周苏红是中国女排跑动型接应的三个典型代表。郑美珠是初期,巫丹是发展,周苏红是尾声。三名队员的水平和能力应该不相上下,放在各自时代都是极为出色的运动员。巫丹把接应的进攻作用放大了,让世界各队发现了接应这个位置的重要作用,从而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迎来了接应的大发展。日本的大林素子、巴西的蕾拉就是后来进攻型接应的代表。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巫丹是位秀外慧中的排球女孩

巫丹虽然在1992年奥运会上出现了兴奋剂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作为一个集体项目的运动员,服禁药对于团队成绩的提升是没啥大用的;另外,队医失职,不了解巫丹服用的中药成分就给她乱用,导致了兴奋剂问题的发生,责任不在巫丹。所以巫丹没必要对此耿耿于怀,广大球迷都相信她。只不过巫丹在32岁高龄还代表中国女排征战奥运会,没能收获一枚奖牌,十分遗憾。

排坛拾珠:中国女排历史上的第一位真正的攻击型接应

巫丹转会意大利联赛打自由人位置

2001年,年届33岁的巫丹代表四川女排打完广州全运会后正式退役。目前,她在美国生活,平日极少在国内露面,网上也很少她的消息,甚至照片都是好多年前的。其实球迷们都很关心和想念她,祝福巫丹幸福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